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 第602章 吳12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602章 吳12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自光武帝中興以來,對諸王作了規定,隻得在宮內自我娛樂,不得管理百姓,乾預政事,與他們相交之人,都有嚴格的限製,於是他們各人都得以保全自安,各保福運。這便是前代得失成敗的驗證。近代袁紹、劉表各占有封土,土地並不狹小,人眾也不貧乏,隻因嫡庶未分,於是斷絕自己家族祖廟的祭祀。這是天下智者愚人共同歎息痛心之事。

大行皇帝觀察古代借鑒當今,防範抑製事情於萌芽狀態之時,從千秋功業上考慮。故此他臥床不起之時,將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詔令策命十分懇切,法例律令十分嚴峻,他所戒令的內容,無所不至,確實是想上保宗廟之安,下佑諸王之全,使帝王百代相嗣,沒有危害國家的後患。大王您應當上想周泰伯順從父親意願之事,中念河間獻王劉德、東海王劉強恭敬朝命的節操,下當節製驕狂橫行荒謬錯亂的行為,以此作為警戒。而我聽說大王不久前來到武昌以來,多次違背詔令,不遵法度,擅自調集眾將兵修護宮室。另外您的身邊經常跟隨著犯有罪行的人,本當上表呈報,公開交付有關衙門處理,而您卻擅自私下殺掉,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

大司馬呂岱親受先帝的詔令,輔佐導引大王,而大王卻不接受採納他的建議,使他心懷憂懼。華錡是先帝的親近大臣,忠良正直,他所陳述的道理,您應當採納應用,然而您卻聽後惱怒華錡,有要將他收捕的言語。另外中書楊融,親受皇上詔令,您本應當對他恭謹肅敬,卻說‘我就是不聽從禁令,能把我怎樣’聽到這話時,群臣無不感到驚訝,無人不感到寒心。

俗話說:‘明鏡可以照出形貌,古事可以鑒戒今人。’大王應深以魯王孫霸為戒,改變自己的行為,謹慎小心,儘力敬奉朝廷,這樣則沒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如果放棄遺忘先帝的法令教誨,心懷輕慢之意,為臣寧負大王,不敢有負先帝遺詔,寧願受大王的怨恨,豈敢忘記尊主的威嚴,而使詔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這是古今正義,大王所明白知曉的事理。

福運的降臨有一定的根源,災禍的降臨也不是一日而成,在其逐漸發展時不憂不慮,將來的後果是無法去後悔的。假如魯王早早接納忠直之言,心懷驚懼之慮,那麼他就能享受無窮的福運,哪來滅亡之禍呢,良藥苦口,隻有患病者以它為甘甜;忠言逆耳,隻有通達事理者才樂意接受。我諸葛恪等人苦苦思慮想為大王解除尚處萌芽狀態的危險,擴大您福運吉祥的基礎,故此不自覺地把話說到極點,希望您能三思。”3

孫奮收到箋書後十分恐懼,於是移居南昌,但他遊玩狩獵更加頻繁,官員部屬都無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遭武衛將軍孫峻誅殺,孫奮到下遊住在蕪湖,企圖到建業觀察事態變化。傅相謝慈等人勸諫孫奮,孫奮卻殺死謝慈等人。孫奮因此獲罪廢為平民,流放到章安縣。4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亮下詔,複封孫奮為章安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奮的侄子吳末帝孫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孫皓悲傷思念過度,朝朝對著靈柩哭泣,一連數月不出門,於是民間有人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

孫奮母親仲姬的墳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猜測此事或許為真,於是前往掃祭墳塋。孫皓聽說此事後,將張俊車裂並夷滅三族,將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全部誅死,取消他的封爵。

曆史評價

陳壽:“奮不遵軌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奮之誅夷,橫遇飛禍矣。”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孫奮字子揚,霸弟也,母曰仲姬。

[2]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太元二年,立為齊王,居武昌。權薨,太傅諸葛恪不欲諸王處江濱兵馬之地,徙奮於豫章。奮怒,不從命,又數越法度。

[3]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恪上箋諫曰:“帝王之尊,與天同位,是以家天下,臣父兄,四海之內,皆為臣妾。仇讎有善,不得不舉,親戚有惡,不得不誅,所以承天理物,先國後身,蓋聖人立製,百代不易之道也。昔漢初興,多王子弟至於太強,輒為不軌,上則幾危社稷,下則骨肉相殘,其後懲戒,以為大諱。自光武以來,諸王有製,惟得自娛於宮內,不得臨民,乾與政事,其與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則前世得失之驗也。近袁紹、劉表各有國土,土地非狹,人眾非弱,以適庶不分,遂滅其宗祀。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大行皇帝覽古戒今,防芽遏萌,慮於千載。是以寢疾之日,分遣諸王,各早就國,詔策殷勤,科禁嚴峻,其所戒敕,無所不至,誠欲上安宗廟,下全諸王,使百世相承,無凶國害家之悔也。大王宜上惟太伯順父之誌,中念河間獻王、東海王強恭敬之節,下當裁抑驕恣荒亂以為警戒。而聞頃至武昌以來,多違詔敕,不拘製度,擅發諸將兵治護宮室。又左右常從有罪過者,當以表聞,公付有司,而擅私殺,事不明白。大司馬呂岱親受先帝詔敕,輔導大王,既不承用其言,令懷憂怖。華錡先帝近臣,忠良正直,其所陳道,當納用之,而聞怒錡,有收縛之語。又中書楊融,親受詔敕,所當恭肅,雲‘正自不聽禁,當如我何’?聞此之日,大小驚怪,莫不寒心。裡語曰:‘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魯王為戒,改易其行,戰戰兢兢,儘敬朝廷,如此則無求不得。若棄忘先帝法教,懷輕慢之心,臣下寧負大王,不敢負先帝遺詔,寧為大王所怨疾,豈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詔敕不行於籓臣邪?此古今正義,大王所照知也。夫福來有由,禍來有漸,漸生不憂,將不可悔。向使魯王早納忠直之言,懷驚懼之慮,享祚無窮,豈有滅亡之禍哉?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今者恪等慺慺欲為大王除危殆於萌芽,廣福慶之基原,是以不自知言至,原蒙三思。”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奮得箋懼,遂移南昌,遊獵彌甚,官屬不堪命。及恪誅,奮下住蕪湖,欲至建業觀變。傅相謝慈等諫奮,奮殺之。坐廢為庶人,徙章安縣。

[5]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太平三年,封為章安侯。

[6]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建衡二年,孫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過甚,朝夕哭臨,數月不出,由是民間或謂皓死,訛言奮與上虞侯奉當有立者。奮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疑其或然,掃除墳塋。皓聞之,車裂俊,夷三族,誅奮及其五子,國除。

[7]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

國學網

[引用日期2014-08-08]

[8]

《三國誌·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術女入孫權宮,子耀拜郎中,耀女又配於權子奮。

[9]

孫奮字子揚,霸弟也,母曰仲姬。太元二年,立為齊王,居武昌。《三國誌

吳書

吳主無子傳》

孫休(公元235年~公元264年9月3日28

),字子烈,祖籍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國時期孫吳第三位皇帝。吳武烈皇帝孫堅之孫,吳大帝孫權第六子。30

孫休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後,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製,恩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即位後於永安元年建立國學,設太學博士製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公元264年9月3日),孫休駕崩,年僅三十歲,諡號景皇帝,安葬於定陵。

受封為王

孫休是吳大帝孫權的六子。母王夫人。

嘉禾四年(公元235年),王夫人生下孫休。

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休十三歲時,跟從中書郎謝慈、郎中盛衝學習。

赤烏末年(公元250年),孫權為孫休聘娶朱據之女為妃。

太元元年(公元252年)正月,被封為琅琊王,居住虎林。四月,孫權去世,孫休的異母弟孫亮繼承皇位,太傅諸葛恪主掌朝政,諸葛恪不願諸王居住在長江邊沿戰略要地,將孫休遷往丹陽郡。孫休與當地太守李衡不睦。李衡多次以法律侵擾孫休,孫休上奏書請求遷往他郡,於是朝廷下詔讓孫休夫婦遷至會稽。

孫休在會稽郡居住六年,好善慕名。與會稽太守濮陽興和左右將督張布交結深厚。又曾經夢見自己乘龍上天,回頭看不到龍尾,醒後頗為驚奇。

即位施政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少帝孫亮被權臣孫綝所廢,第二天,孫綝派宗正孫楷與中書郎董朝迎請孫休回京即位。孫休聽到訊息起初有所疑慮,孫楷、董朝一起陳述孫綝等之所以奉迎孫休的原因,留住一天兩夜,於是出發。十月十七日,孫休一行人抵達曲阿,有老翁攔住孫休叩頭說:“事情拖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天下人都殷殷期望著您,希望陛下迅速前行。”孫休認為老者說的對,當天就趕到布塞亭。武衛將軍孫恩代行丞相事務,率領百官用皇帝的禦車在永昌亭迎駕孫休,修築宮室,用武帳圍成便殿,設定禦座。十八日,孫休到達,望見便殿就停了下來,讓孫楷先見孫恩。孫楷回返,孫休才乘輦前行,百官再拜稱臣。孫休登升便殿,謙遜而不走上禦座,隻停息在東廂。戶曹尚書前趨到階下宣頌奏文,丞相捧上璽符。孫休再三謙讓,群臣三請。孫休說:“將相諸侯共同推戴寡人,寡人豈敢不承受璽符。”百官按等級秩序給孫休導引車駕,孫休乘上帝輦,百官陪侍,孫綝率領士卒千人在近郊迎接,下拜於路旁,孫休下車回拜。當天就登上正殿,大赦全國,改元永安,是為吳景帝,當時二十三歲。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月二十一日,吳景帝孫休下詔說:“褒揚有德之士,賞賜有功之臣,此為古今通行大義。現用大將軍孫綝為丞相、荊州牧,增加食邑五個縣。武衛將軍孫恩為禦史大夫、衛將軍、中軍督,封縣侯。威遠將軍孫據為右將軍,封縣侯。偏將軍孫乾為雜號將軍,封亭侯。長水校尉張布勤勞輔導,以張布為輔義將軍,封永康侯。董朝親自迎駕,封為鄉侯。”又下詔說:“丹楊太守李衡,因為過去與我有怨,自己綁縛到有關衙門。古人射鉤斬袂不記前仇,在誰手下為誰效力,故此送李衡回到原郡,不要讓他自我心存疑懼。”二十八日,封異母兄孫和之子孫皓為烏程侯,孫皓弟弟孫德為錢塘侯,孫謙為永安侯。

2

群臣上奏請求立後、太子。景帝下詔說:“朕以不德,繼承偉業,在位時間還短,未廣施恩德。追加後妃和嗣君的名位,不是要緊的事。”有關官員繼續請求,景帝謙虛沒有答應。

誅殺權臣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一月三日,大風反複吹刮,迷霧連日不散。孫綝一家五侯都掌領禁衛軍,權力震懾人主,這是東吳自開朝以來沒有的。他有所陳述表請,景帝隻得恭敬對待,不敢有違,於是孫綝更加驕橫放肆。景帝下詔說:“大將軍忠誠發自內心,首建大計來安定國家,朝廷內外文武百官,一致讚同他的建議,一同有功勞。從前霍光定計,百官同心,也未超過今天的情形。及時按照前些天與大將軍商議定下的參加告廟儀式的人員名單,依照舊例應該加進爵位者,都要儘快辦理。”七日,又下詔說:“大將軍執掌朝廷內外諸多軍務,事情頭緒繁多,現加授衛將軍禦史大夫孫恩為侍中,與大將軍分擔省察各種事務。”二十一日,又下詔說:“各低階政府官員家庭中有五人的,其中三人在為國家作事,父兄在都城,子弟供職郡縣官吏,既交納了規定的稅糧,軍隊出征又要跟著去,以至於家中無人經營家計,朕對這種情況甚為憐憫。那些家有五人,其中有三人為國家作事的,聽任該家的父兄決定留下哪一個,讓他留下一人在家,免除他家應交的糧米,軍隊出征時不必跟著去。”又說:“各位將領官吏凡在永昌亭迎駕陪侍的都官升一級。”

孫綝一次用酒宴請左將軍張布,喝到儘興時,孫綝口出怨言道:“當初廢黜少帝時,不少人勸我應該自己即為稱帝。我認為當今陛下賢明,所以把他迎立他為天子。皇帝沒有我就不可能即位,但陛下隻是把我當作一般的臣子來對待而已,看來我必須要再次改變計劃了。”

張布遂將這件事情告訴景帝,景帝怕孫綝會作亂犯上,於是對其多次給予賞賜,又與張布和丁奉秘密商議,決定在臘祭之日設宴來誅殺孫綝。十二月八日舉行臘祭,孫綝因為此前聽到一些風聲,遂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孫休派出使者十餘人去請他赴宴,孫綝無法在推脫,隻得前往。行前孫綝與家中約定,在宴會過程中,家人可在府內放火,他就以這個藉口伺機返回。後來,孫綝見府中火起,於是向孫休請求返回,孫休不準許。孫綝準備強行離席,丁奉、張布此時示意左右將孫綝捆綁起來。

孫綝方纔醒悟,於是跪下叩首道:“臣願意被流放到交州贖罪。”被景帝反問道:“卿當初為何不流放滕胤、呂據,而卻將他們誅殺?”孫綝再次請求道:“臣願意受罰淪為官奴。”景帝又問道:“為什麼當初不讓滕胤、呂據成為官奴?”遂下令將孫綝斬首示眾,且宣佈曾與孫綝同謀作亂者一概予以赦免,於是孫綝部眾放下兵器請降者多達五千人。

九日,下詔說因為左將軍討伐奸臣,故加授張布為中軍督,封張布的弟弟張惇為都亭侯,授給親兵三百,張惇的弟弟張恂被任命為校尉。孫休認為與孫峻、孫綝同族是恥辱,特地從宗族中取消了他們的名字,將他們稱作“故峻、故綝”。又下詔說:“諸葛恪、滕胤與呂據原來是無罪,而是受到孫峻與孫綝兄弟所殘害,我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為他們改葬,並加以祭祀。因為他們而牽連被流放者,都可以回來。”5

教育興國

吳景帝下詔說:“古人建立國家,教育學習放在首要地位,以此導引民俗風情陶冶人物品性,為時代培養人才。自建興年間以來,時事多變,官吏百姓多著重於眼前利益的事情,拋棄本業,專近末業,不遵循古人的道義。社會所崇尚的思想不敦厚,則傷風敗俗。必須根據古製來設定學官,立五經博士,考覈錄選應選的人才,給予他們優惠和俸祿,招收現有官吏之中以及軍隊將領官吏的子弟中有誌向學之人,讓他們各就學業。一年後考試,分出品第高下,賞賜祿位。使其他見到這些情況的人樂於趨向這種榮耀,聽到這些情況的人羨慕取得這種聲名。以便敦促王道教化,發揚純美風俗。”

永安二年(公元259年)正月,雷震電閃。三月,完備九卿官製,詔書說:“朕以無德之人,委身王公之上,心中日夜不安,忘食廢寢。現在打算停息戰事,昌明文教,以推崇宏盛的教化。推行仁政之道,應當從士民心中嚮往的事情著手,就必須加強農桑生產。《管子》有言:‘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一夫不耕,就有人挨餓;一婦不織,就有人受寒;饑寒交迫而老百姓不為非作歹,從來沒有這種情況。自近年以來,州郡官民及各軍隊士卒,大多離棄農桑本業,都駕船長江之上,上下來往做買賣,良田逐漸荒蕪,所收糧食日益減少,要想求得國家完全安定,這種狀況怎麼可能呢?也是因為租稅過重,農人所收甚少,才使情況變成這樣吧!現在準備廣泛發展農業,減輕百姓賦稅,根據勞力強弱來征收田地課稅,務必使農民負擔均勻,使國家和個人分利得當,讓家家戶戶自給自足,能供養全家老小,那麼百姓就會愛惜身家性命,不去觸法犯令,然後刑罰可以做到不施或少用,風俗可以整頓。憑著全體官員的忠正賢明,如果能儘心於當前急務,雖然遠古時代隆盛的教化,一時還不能達到,但漢文帝時期的昇平景象,也許能夠實現。實現這種治世,則君臣都能享受光榮,不能實現則遭致損失淩辱,怎能從容地得過且過呢?眾位公卿尚書,可以共同商議計劃,務必選取利便完善的措施。農桑大忙季節已到,千萬不能誤過農時。事情決定後當即施行,這才符合朕的心意啊!”7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三月,西陵傳說出現紅烏鴉。秋,採納都尉嚴密的建議,修築浦裡塘。會稽郡謠傳會稽王孫亮將回朝作天子,而孫亮的宮人誣告孫亮讓巫師祈禱祖祠,禱詞有凶惡言辭。當地官員將此事報告孫休,孫亮被貶為侯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半路上孫亮自殺,也有說孫亮是被鴆殺,8

護送他的人都被判罪處死。孫休分拆會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設建平郡。

9

永安四年(公元261年)五月,大雨,河流湖泊和泉水湧溢。秋八月,孫休派光祿大夫周奕、石偉巡察各地民情風俗,檢察各處將領官吏的清濁、百姓的疾苦,並下升進和退貶官員的詔書。九月,布山傳言白龍出現。當年,安吳的百姓陳焦死後被埋,六天後又複活,自己從土裡爬起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