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636章 前涼2
當初,張寔平定麹儒,將首惡六百餘家改遷彆處。治中令狐瀏說:“清除惡人,如同農夫除草,務必鋤去草根,使草不能再滋生成長。今日應將叛黨之家全部遷走,以絕後患。”張寔未加採納。麹儒餘黨果然反叛,張寔進兵平定了此亂。14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司馬鄴繼位,是為晉湣帝,並升張軌為司空,張軌堅辭不受。太府參軍索輔向張軌進言道:“從前用金貝皮幣作買賣貨幣,消除了用糧食布帛度量交換的損耗。兩漢製造五銖錢,貿易流通不息。泰始年間(265年―274年),河西地區荒廢不堪,便不再使用錢幣,割布分段來計錢數。絹布既被毀壞,交易起來又困難,隻會徒然破壞女工的作業,使布帛不能製作衣服,實為嚴重的弊病。如今中州雖戰亂不休,但涼州安定,應恢複使用五銖錢以暢通買賣貿易。”張軌採納這一建議,建立製度,以布帛為標準,用錢交易,錢幣便大為流行,涼州百姓獲得便利。同時,劉曜寇犯北地,進逼長安,張軌又派參軍麹陶率三千人馬保衛京都長安。
建興二年(314年),晉湣帝派大鴻臚辛攀拜張軌為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張軌又堅決辭謝。
因病去世
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軌臥病不起,臨終前留下遺言道:“我平生對他人無甚恩惠,今日疾病垂危,大概命將告終了。我死後,文武將佐都應儘忠儘義,務必安撫百姓,上報國家,下安家室。我死後以普通棺木從簡安葬,墓中不藏金玉。好好輔助我兒安遜(張寔的字),聽從朝廷旨意。”上表朝廷請求立其子張寔為世子。五月己醜日,張軌去世,終年六十,葬於建陵,朝廷追贈侍中、太尉,諡號為武公16
(《十六國春秋》、《資治通鑒》皆作武穆公)。張軌的親信部下及後擁立張軌長子張寔繼任了涼州牧之職。曾孫張祚僭號,追諡為武王,廟號太祖。17
人物評價
司馬鄴:“惟爾涼州刺史張軌,乃心王室,旌旗連絡萬裡星赴,進次秦隴,便當協力濟難,恢複神州。”
房玄齡等《晉書》:“周公保之而立功,士彥擁之布延世。摯虞觀象,記洪災之不流;侯瑾覘泉,知霸者之斯在。匪唯地勢,抑亦有天道歙!”;2“三象構氛,九土瓜分。鼎遷江介,地絕河濆。歸誠晉室,美矣張君。內撫遺黎,外攘逋寇。世既綿遠,國亦完富。杖順為基,蓋天所佑。”;3“軌少明敏好學,有器望,姿儀典則。”
周曇:“官從主簿至專征,誰遣涼王破趙名。益信用賢由拔擢,穰苴不是將家生。”
胡三省:“嗚呼!世亂則人思自全,然求全而不能自全者亦多矣。竇融、張軌之求出河西,此求全而得全者也。謝晦、袁顗之求鎮荊、襄,此求全而不能自全者也。蓋竇融、張軌,始終一心以奉漢、晉,此固宜永終福祿、詒及子孫者也。謝晦、袁顗,誌在據地險以全身,其用心非矣,天所不與也。然劉焉求牧益州,袁紹誌圖冀部,石敬瑭心欲河東,皆以之潛規非望;至其成敗久速,則有非智慮所及者。”21
軼事典故
當初,漢末金城人陽成遠殺海太守叛亂,郡裡人馮忠前往為太守收屍,撫屍號哭,吐血而死。張掖人吳詠被護羌校尉馬賢征召為佐吏,後來吳詠擔任太尉龐參的屬官,龐參、馬賢彼此捏造罪狀互相陷害,按其罪狀應處以死刑,二人都召引吳詠作證,吳詠考慮到無法使二人都有理,便自殺而亡。龐參、馬賢慚愧後悔,相互之間自行和解。張軌祭掃馮、吳二人之墓並優待他們的子孫。
張寔(271年~320年),字安遜,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省平涼市)人,涼武王張軌之子,前涼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
張寔自幼學尚明察,敬賢愛士。建興二年(314年23
),張軌死後,繼任涼州刺史,封西平郡公。建興四年(316年),派兵救援長安。西晉滅亡後,擁戴晉王司馬睿即位。建興五年(317年),自稱涼王,建立前涼政權,自恃險遠,頗自驕恣。
建興八年(320年),為部下劉弘等人所刺殺,終年五十歲,葬於寧陵,諡號為昭,孫子張祚稱帝,追諡昭王。
人物生平
代任父職
張寔,字安遜,學問高深明察,敬賢愛士,以秀才任郎中。晉懷帝永嘉初年,張寔堅決辭去驍騎將軍的職務,請求回歸涼州,朝廷準許,改任他為議郎。到涼州姑臧之後,因征討曹祛之功,封為建武亭侯。不久遷任西中郎將,進爵為福祿縣侯。
建興元年(313年),授任西中郎將,領護羌校尉。1
建興二年(314年)二月初二日,東晉朝廷因為張軌年老有病,任命張寔為副刺史。2
建興二年(314年)五月,二十日,張軌病逝。長史張璽等人表奏張寔代理張軌的職務。3
建興二年(314年)十月,晉湣帝下詔,授任張寔為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
4
廣納諫言
建興三年(315年)冬天,蘭池長趙奭的上軍士張冰得到的一方璽,上麵有“皇帝璽”字樣,獻給了張寔,僚屬們都來祝賀。張寔說:“孤常常惱恨袁本初舉印向肘之事,諸君為何說這樣的話呢!”於是把璽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
6
建興四年(316年)四月,張寔下達命令:所屬的官吏、百姓有能指出自己過錯的,獎賞給布帛、羊、米。賊曹佐高昌人隗瑾說:“現在您處理政事,事無巨細,都是自己來決斷。有時興師發布命令,州府的其他官員都不知道。萬一有什麼失誤,無人代其受責。下級官吏們畏懼您的權威,都服從您的成命罷了。像這樣,即使賞賜千金,終究也還是不敢說。我認為應當稍微減少一點兒您的聰明,凡是各種政事,都拿到下級官員們中去訪求意見,使他們把心裡所想的都說出來,然後選擇采用,有益的建議自然會來,何必賞賜呢?”張寔高興,採納了這個建議,給隗瑾提升了三級8
賜帛四十匹,派督護王該送諸郡貢物,獻上名馬地方珍奇、經史圖書到京都。
蒙難不受
建興四年(316年)八月,劉曜進逼長安,張寔派將軍王該率軍救援京城。晉慜帝嘉賞他,拜任都督陝西諸軍事。晉慜帝將要投降劉曜時,下詔給張寔說:“國運困厄,災禍降臨到晉室,京城傾覆陷落,先帝在賊朝中去世。朕漂泊於宛、許,於是到了舊都。群臣因朝廷無主,歸之於朕,於是以幼小之身居於王公之上。自從登上帝位後,至今四年,不能剪除巨寇以拯救危難,黎民百姓頻頻遭受苦難。都是因為朕不明所導致的。羯賊劉載僭稱帝號,禍害先帝,肆意殘殺藩王,深念仇恨恥辱,枕戈待旦。劉曜從去年九月率領他的蟻眾,乘虛深入侵犯,劫持羌胡為質,攻陷北地。麹允統率軍隊在外,全軍大敗,賊軍侵逼京城,弓箭射到了宮殿之中。胡崧等雖然奔赴國難,落在後麵沒有成效,被重重包圍,外麵的救兵不到,糧儘人困,於是成為俘虜。上愧對天靈,下痛對祖宗。你世代忠厚堅貞,功勳卓著於西夏,四海仰望,是朕的依靠。現進升你為大都督、涼州牧、侍中、司空,秉承帝旨見機行事。琅邪王司馬睿是宗室中的親賢,遠在江南。現在朝廷流亡,國家危急,朕已詔告王,及時代理帝位。希望閣下協助琅邪王,共度國難。如果能不忘主上,宗廟就有了依賴。明天就要出城投降,所以連夜召見公卿,交代今後之事,秘密地派遣黃門郎史淑、侍禦史王衝持詔拜授。臨出降寄予重命,希望公奮勉之!”張寔因天子蒙難,謙讓不受。10
建立前涼
建興五年(317年)正月,張寔得知劉曜強迫晉湣帝遷徙,聚哭告哀三天,派遣太府司馬韓璞、滅寇將軍田齊、撫戎將軍張閬、前鋒督護陰預率步騎兵一萬,東赴國難,命令討虜將軍陳安、故太守賈騫、隴西太守吳紹各率郡兵作為韓璞等的前驅。告誡韓璞說,應當與眾將和士兵團結一致,不要讓相互背離的訊息傳到他的耳中。同時寫信給南陽王司馬保說,現在派遣韓璞等人,擊討賊軍,一切聽從他的號令。等到韓璞在南安駐紮時,諸羌斷絕軍隊退路,相持百餘日,糧草弓矢都竭儘了。韓璞把駕車的牛殺了犒勞士卒,又鼓舞士氣。然後擊鼓呐喊進兵交戰。正碰上張閬率金城軍接著趕到,兩路夾擊,大敗賊軍,斬首數千人。
建興六年(318年)三月,焦崧、陳安進犯隴石,在東方與劉曜相持,雍、秦人十之**死於戰亂。12
焦崧、陳安進逼上邽,南陽王司馬保派使者告急。任金城太守竇濤為輕車將軍,率領威遠將軍宋毅以及和苞、張閬、宋輯、辛韜、張選、董廣率步兵、騎兵兩萬赴援。軍隊進駐新陽,正好晉湣帝駕崩的訊息傳來,穿孝服舉哀,聚哭三天。13
這時,南陽王司馬保圖謀稱帝,破羌都尉張詵對張寔說:“南陽王忘記莫大的恥辱,而想自稱帝號,上天不授予圖讖符命之書,德行不足以順應期命,最終不是濟時救難之人。晉王司馬睿德才兼備親近藩衛之臣,是先帝依靠屬意之人,宜上表稱頌聖德,勸其登帝位,傳送檄文到各藩鎮,再給相府附加上書信,那麼想要爭強的念頭就會平息,還沒有聚集起來的黨徒就會散去。”張寔聽從其意。於是向天下傳送檄文,推崇晉王司馬睿為皇帝,派牙門蔡忠奉表章到江南,勸司馬睿稱帝。
建興六年(318年)三月,司馬睿在建鄴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太興,張寔不用司馬睿的太興年號,還稱建興六年,建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14
建興七年(319年)正月,南陽王司馬保聽說晉湣帝駕崩,自稱晉王,建立年號,設定任命百官,派使者拜張寔為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食邑三千戶。不久司馬保被陳安背叛,氐、羌都響應陳安。司馬保很窘迫,於是離開上邽,遷往祁山,張寔派部將韓璞率步騎兵五千赴難。陳安退守綿諸,司馬保回到上邽。沒多久,司馬保又被陳安擊敗,派使者到張寔處請救兵。張寔派宋毅前往,陳安退去。正好司馬保被劉曜逼迫,遷到桑城,打算要投奔張寔。張寔認為他是宗室中有聲望者,如果到了河西,必然會動搖人心,派其部將陰監迎司馬保,聲言說是護衛,實際上是抵禦他。正好司馬保去世,手下眾人散逃投奔到涼州的有萬餘人。張寔自恃地形險要偏遠,很驕縱恣肆。
終遭殺害
建興八年(320年),當時的京兆人劉弘,擅長旁門左道之術,客居在涼州的天梯山,在山穴中點燈懸掛鏡子取亮,用來迷惑百姓,跟從他受道的有一千餘人,張寔身邊的人非常崇奉他。張寔帳下將軍閻沙(《資治通鑒》作閻涉)、牙門趙仰(《資治通鑒》作趙卬)都是劉弘的同鄉。劉弘對他們說:“上天送給我神璽,將在涼州稱王。”閻沙、趙仰對他的話深信不疑,暗中與張寔身邊的十多人密謀殺害張寔,奉擁劉弘為君主。
16
張寔的弟弟張茂得知他們的計劃,請求誅殺劉弘。張寔命令牙門將史初拘捕劉弘。史初還未到劉弘處,閻沙等人懷藏凶器入內。把張寔殺死在外寢,時年五十歲。劉弘見史初到來,對他說:“張使君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殺我!”史初發怒,把他割掉舌頭後關了起來,在姑臧城的街市上處以車裂的酷刑,並誅殺劉弘黨徒數百人。左司馬陰元等人認為張寔的兒子張駿的年齡幼小,於是推舉其弟張茂繼位,張茂自稱涼州刺史、西平公,在境內赦免罪犯,任張駿為撫軍將軍。18
張茂繼位後,諡張寔為昭公,晉元帝賜諡號為元。其孫張祚稱帝後,追諡張寔為昭王。19
人物評價
《晉書》、《十六國春秋》:“學尚明察,敬賢愛士。”
20
《晉書》:“寔自恃險遠,頗自驕恣。”20
《魏書》:“實自恃眾強,轉為驕恣。”
張茂(277年~324年),字成遜,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省平涼市)人。十六國時期前涼君主。西晉涼州刺史張軌之子,前涼明王張寔之弟。
建興二年(314年),張茂官任平西將軍、秦州刺史。太興三年(320年),張寔被閻沙殺害,張茂被眾人推為平西將軍、涼州牧。改元永元。張茂誅殺閻沙叛黨數百人,大赦境內。前趙皇帝劉曜入侵隴西地區,張茂率軍與前趙開戰。太興五年(322年),張茂派韓璞攻取南安郡,設定秦州。次年(323年),劉曜攻打隴西,遷秦州大姓兩千餘戶於長安。張茂迫於形勢,稱藩於前趙,受封涼王,加九錫。在位期間,曾兩次修姑藏城的靈鈞台。經進諫後短暫停工,但不久又恢複。21-25
太寧三年(324年),病逝,終年四十八歲。張祚稱帝,追諡成王,廟號太宗。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張茂,字成遜,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十八世孫。為人清虛恬靜而好學,不把世俗的名利放在心上。
建興元年(313年),南陽王司馬保征任張茂為從事中郎,又舉薦他為散騎侍郎、中壘將軍,張茂都不就任。1
建興二年(314年),征召張茂入任侍中,張茂以父親張軌年老為由堅決推辭。不久,拜任張茂為平西將軍、秦州刺史。2
同年五月,張茂的父親張軌去世,張茂的哥哥張寔繼承張軌的職位。
建興六年(318年),張寔建立前涼政權。
繼位
太興三年(320年),張寔被部下閻沙、趙卯等人殺害,左司馬陰元等人認為張寔的兒子張駿年幼,於是推舉張茂為大都督、太尉、涼州牧。張茂不肯聽從,隻接受使持節、平西將軍和涼州牧的職位。於是,誅殺閻沙及其黨羽數百人,在境內實行大赦。又任命哥哥張寔的兒子張駿為撫軍將軍、武威太守,封西平郡公。
3
張茂為人高雅,有誌向和節操,能決斷大事。涼州大姓賈摹,是張寔妻子的弟弟,勢力壓倒西土之人。在此之前,有民謠說:“手莫頭,圖涼州。”張茂認為民謠中說的是就是賈摹,便把他誘殺了。於是,豪門大族都銷聲隱跡,張茂威嚴風行於西涼。5
去世
太寧三年五月十四日(325年6月22日),張茂去世,在臨終時,拉著侄子張駿的手流淚說:“從前我們的先人以孝友著稱。自從漢朝初年以來,世代忠誠順從。現在華夏雖然大亂,皇上漂泊遷徙,你也應當謹慎地遵守人臣節度,不要有所喪失。我碰上天下大亂的時代,秉承先人的餘德,代理此州,以保全性命,在上想不辜負晉室,在下想保護百姓。然而官職不是朝廷任命的,職位出於私下的議論,苟且地以此成事。哪裡有什麼榮耀呢?到死了的那天,戴白色便帽入殮,不要穿朝服,以表達我的心誌。”享年四十八歲,共在位五年,諡號為成。前趙皇帝劉曜遣使贈張茂太宰,諡號成烈王。張茂死後無子,由侄子張駿繼位。6
張祚稱帝後,追諡張茂為成王7
廟號太宗。8
主要成就
政治
大興土木
太興四年(321年)二月,張茂修築靈鈞台,周圍有八十多個城牆,地基有九仞高。武陵人閻曾夜晚敲門叫喊說,他是張茂的父親張軌派來的,質問張茂為什麼勞累百姓修築靈鈞台。姑臧令辛岩認為閻曾有妖術,請求殺掉他。張茂說:“我確實勞累了百姓。閻曾傳述先君之令,怎麼能說是妖術呢?”太府主簿馬魴勸諫說:“現在世上禍亂未平,隻能崇尚道德,不宜興起勞役大肆修造雕飾亭台樓榭。而且連年來,逐漸感覺到各種事務一天天比以往奢侈,每次修造經營,輕易地違反常規製度,這實在不是士人百姓對明公所期望的。”張茂承認是自己的過錯,於是下令停止修造勞役。9
太寧元年(323年)秋,張茂又在姑臧城大興土木,修築靈鉤台,彆駕吳紹勸諫說,曾經希望停止減少勞役,使下民休養生息。現在卻又興起土木勞動民眾,這難道是百姓所期望於明君的嗎?張茂說,現在事情沒有平息,不能拘泥於常言,在艱難危急時怎能用太平時的道理來要求人呢?吳紹無言以對。10
軍事
奪地設州
太興四年(321年)十二月,張茂命令將軍韓璞率領部眾攻取隴西、南安地區,設定秦州。
擊退劉曜
太興五年(322年),劉曜派他的部將劉鹹在冀城進攻韓璞,呼延寔在桑壁進攻寧羌護軍陰鑒。臨洮人翟楷、石琮等驅逐令長,以縣城響應劉曜,河西大為震動。參軍馬岌勸張茂親自征討,長史泛禕發怒說:“亡國之人又想乾涉擾亂大事,可斬馬岌以安定百姓。”馬岌說:“泛公是讀書人的糟粕,隻會檢舉批評人的近視之才,不考慮國家大計。而且朝廷政務繁忙有幾年了,現在大賊來到,不勞遠方之師,遠遠近近的人心,都關注著本州,形勢決定了不可不出戰。再說應該拿出信勇的明證,以符合秦、隴之人的期望。”張茂說:“馬生的話有道理。”於是出兵駐紮於石頭。張茂對參軍陳珍說:“劉曜憑借乘勝的聲勢掌握三秦之地的精銳,多年整治武備,士卒慣戰,如果以精銳騎兵突然攻克南安,席捲河外,長驅而來的話,我們用什麼計策對付?”陳珍說:“劉曜雖然乘著威勢倚仗人多,但是恩德未行於天下,又加上關東地區與他離心不和,內患未除,精銳士卒很少,大多是氐、羌的烏合之眾,終歸不能捨棄關東近處之難不管,增加隴上的兵力,曠日持久地與我們比試高低。如果二十天之內不退走的話,陳珍我請求率領弱卒幾千人為明公擒拿他。”張茂非常高興,任陳珍為平虜護軍,率步騎一千八百救援韓璞。劉曜暗中想要退兵而回,卻聲稱要先取隴西,然後回兵消滅桑壁。陳珍招募征發氐、羌之眾,擊退劉曜,收複南安。張茂大為嘉賞他,拜任折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