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儲君 第3章 初涉朝政
貞觀四年五月,陽光如金,璀璨而溫暖,輕柔的微風似那細軟的絲綢,拂麵而過,帶來絲絲縷縷的清新與愜意。
巍峨莊嚴的朝堂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正襟危坐於龍椅之中,那身姿挺拔如鬆,目光威嚴如電,彷彿能洞察世間的一切。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朕決定,令太子承乾聽訟。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此言一出,宛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群臣頓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他們心中暗自思量,目光在李世民與李承乾之間來回遊移,既有對新決策的揣測,也有對年幼太子的期待與擔憂。
此時的李承乾,雖不過十二歲,卻已顯露出超越年齡的沉穩與聰慧。他身著華麗莊重的太子朝服,那朝服上繡著的金龍栩栩如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走進朝堂,每一步都沉穩而從容,向李世民恭敬地行禮後,在一旁端然而坐。那小小的身軀中,彷彿蘊含著無限的力量和決心。
不久,一件錯綜複雜的民事糾紛被呈到了李承乾麵前。原告與被告皆情緒激動,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論不休。李承乾靜靜地聽著,眉頭微微皺起,如同一座思考的雕塑。他那清澈的眼眸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試圖從雙方激烈的言辭中理出頭緒,尋找解決之道。
「此事,依本太子之見……」李承乾清了清嗓子,開始發表自己的見解。他的聲音雖然還帶著幾分稚嫩,卻擲地有聲,條理清晰,觀點明確,展現出了他紮實的學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他的見解畢竟還不夠成熟,經驗豐富的大臣們紛紛提出不同的看法。
「太子殿下,臣房玄齡以為此事當權衡雙方利益,以和為貴,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需深入瞭解雙方的訴求,不可隻看錶麵的爭執。」
「太子殿下,臣魏征認為應當依法裁決,不可偏私,以維護律法的公正與威嚴。律法乃治國之基石,若有絲毫偏差,必生亂局。」
「太子殿下,臣長孫無忌覺得需深入調查,瞭解事情的全貌,方能做出公正的判斷。切不可倉促定論,以免誤判。」
李承乾認真地傾聽著大臣們的意見,那專注的神情彷彿要將每一個字都刻在心裡。他不時點頭,虛心接受著這些寶貴的建議,眼中沒有絲毫的驕縱與固執。
「多謝諸位大人指點,本太子明白了。」李承乾再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他重新梳理著思路,結合大臣們的建議,權衡利弊,最終重新做出了更加周全、合理的決斷。
李世民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對兒子成長的喜悅,也有對大唐未來的期待。
同年,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病重的訊息傳遍了宮廷。李承乾得知後,心急如焚,主動向李世民請求前去慰問。
「阿耶,杜大人為我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如今病重,兒臣想去探望,以表敬意。」李承乾言辭懇切,目光中滿是擔憂與敬重。
李世民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讚許之色:「吾兒有心,去吧。」
李承乾帶著上好的補品,匆匆來到杜如晦府上。剛一進門,李承乾便向杜構急切地詢問:「杜兄,杜大人病情究竟如何?」
杜構麵帶憂色,微微歎息道:「太子殿下,家父病情沉重,近日來愈發虛弱,連起身都十分艱難。」
李承乾眉頭緊皺,加快腳步走進屋內。隻見杜如晦靠在床上,麵色蠟黃如紙,眼窩深陷,原本炯炯有神的雙目此時也顯得黯淡無光。但在看到李承乾的那一刻,他的眼中還是努力擠出了一絲光亮。
「杜大人,您可要快快好起來,大唐還需要您的輔佐。」李承乾關切地說道,聲音中飽含著真誠與急切。
杜如晦勉強擠出一絲微笑,聲音虛弱而沙啞:「太子殿下如此關懷,老臣定當儘力。」
在與杜如晦的交談中,李承乾請教了許多治國理政的經驗。他那求知若渴的眼神,讓杜如晦深受感動。
「太子殿下,治國當以民為本,時刻關注百姓的疾苦,方能得民心。百姓乃國之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杜如晦聲音虛弱,卻句句發自肺腑。
「那杜大人,如何才能做到廣納賢才,為朝廷所用呢?」李承乾問道。
「殿下,用人當唯纔是舉,不論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皆可為朝廷效力。且要善於識彆賢才,不為表象所迷惑。」杜如晦耐心地解答著。
「那在軍事方麵,又當如何保家衛國,抵禦外敵呢?」李承乾繼續追問。
「軍事重在謀略與將士齊心,戰前需精心謀劃,戰時要果敢決斷,同時要厚待將士,方能令其為國家奮勇殺敵。」杜如晦一一傳授。
李承乾將杜如晦的教誨牢記心中,頻頻點頭。
回宮之後,李承乾即刻前往太極殿見過李世民。
「阿耶,兒臣今日探望杜大人,受益匪淺。」李承乾說道。
李世民微笑著問道:「哦?那你都學到了些什麼?」
李承乾恭恭敬敬地回答:「杜大人教導兒臣,治國以民為本,用人唯纔是舉,軍事需謀略與齊心。兒臣深知,作為未來的君主,必須時刻將百姓放在心中,廣納天下賢才,重視軍事,方能使大唐繁榮昌盛,不受外敵侵擾。」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吾兒能有此領悟,甚好。但治國之道,遠非如此簡單,還需不斷學習與實踐。治國需平衡各方利益,處理好內政外交,不可偏廢一方。」
李承乾堅定地說道:「兒臣明白,定會加倍努力,不辜負阿耶的期望。」
李世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承乾,大唐的未來就寄托在你身上,你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不斷進取,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切不可懈怠,需時刻保持警醒。」
李承乾鄭重地應道:「兒臣定當銘記阿耶的教誨,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父子倆的對話在太極殿中回蕩,充滿了對大唐未來的憧憬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