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 第55章 狄公的警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55章 狄公的警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孫敬之關於“幽冥司”曆史淵源的發現,如同在狄仁傑心中點燃了一盞幽暗的燈,雖未能照亮全部迷霧,卻足以讓他窺見腳下深淵的輪廓之巨。

這個組織與武則天那段諱莫如深的過往,使得局勢變得異常複雜敏感。

然而,正因其根深蒂固、危害巨大,狄仁傑深知,絕不能因噎廢食,必須將當前的危機清晰、有力地呈報於禦前。

他閉門三日,字斟句酌,起草了一份極為謹慎卻又力求振聾發聵的密奏。

奏疏中,他並未提及任何關於“幽冥司”可能曾與武則天有舊的曆史猜測——那無異於觸碰逆鱗,自取滅亡。

他將重點完全放在了“幽冥司”當下及未來的切實威脅上。

奏疏的開篇,他首先稟明瞭朔州紅燭寺一案已基本查清,逆首陳玄、內應姚崇德等均已落網,邊境暫安。

但筆鋒隨即一轉,直指案件背後隱藏的更大黑手:

“臣狄仁傑謹奏:朔州一案,雖逆黨伏誅,邊烽暫熄,然臣深查之下,發現此案絕非孤例,其背後乃有一名為‘幽冥司’之秘密組織暗中操控。此組織架構嚴密,等級分明(附‘地’字令牌圖樣及材質說明),其誌非在邊陲騷擾,而在傾覆社稷,撕裂國本。”

接著,他詳細列舉了鐵證:

一、

資金網路:詳陳洛陽永泰櫃坊定期向紅燭寺輸送钜款之事,證明其財力雄厚,觸角已深入帝國經濟中心。

二、

軍中滲透:點明安北副都護姚崇儉與紅燭寺勾結,倒賣軍械,印證其已腐蝕邊防大將,危害國防。

三、

核心陰謀:基於孫敬之破譯的密信及陳玄口供,明確指出“幽冥司”下一步目標乃洛水漕運與沿線糧倉,並分析了此舉一旦得逞,將導致“漕運阻斷,京師震蕩;倉廩被毀,饑饉立至;民心惶惶,天下易亂”的災難性後果。

在陳述威脅後,狄仁傑提出了核心建議:

“陛下明鑒萬裡,此獠潛藏極深,圖謀極大。若明詔徹查,恐其驚覺隱匿,或狗急跳牆,釀成巨禍。故臣冒死懇請:陛下可否密降綸音,授臣以專斷之權,會同信重之臣,於不動聲色間,暗中徹查朝中官員(尤其是涉及漕運、倉儲、財政之部門)及邊境重要將領之背景往來。同時,密令洛水沿線及重要倉廩,外鬆內緊,加強戒備,以防不測。唯有如此,方能剪除毒瘤於未發,護我大唐江山永固。”

奏疏的末尾,他言辭懇切地寫道:“臣深知此請乾係重大,然‘幽冥司’之患,猶似附骨之疽,若不及早根除,恐日後糜爛千裡,追悔莫及。臣一片丹心,天日可表,唯願陛下社稷安康,百姓樂業。冒昧陳情,伏乞聖裁。”

密奏寫成,狄仁傑親自用火漆密封,蓋上自己的欽差印信,由張承翊挑選絕對可靠的心腹家將,直送宮中通謁司,言明乃狄仁傑呈送陛下之密匣,需麵呈禦前。

奏疏送入宮中的那一刻,狄仁傑的心並未輕鬆,反而更加沉重。

他知道,這是一步險棋。

這份奏疏就像一麵鏡子,照出的不僅是“幽冥司”的猙獰,也可能照出女皇內心深處不願麵對的陰影。

她會作何反應?

是勃然大怒,認為他危言聳聽、意圖攪亂朝綱?

還是能拋開過往恩怨,以江山社稷為重,採納他的建議?

接下來的兩日,狄府內外一片平靜,但狄仁傑卻能感受到一種山雨欲來前的壓抑。

他照常讀書、撫琴,偶爾去探望孫敬之的傷勢,與張承翊商討府中防務,看似從容,實則心神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宮中的訊息。

張承翊更是將警戒提到了最高階彆,他隱隱有種預感,狄公的這份奏疏,無論結果如何,都必將在這看似平靜的神都,掀起新的波瀾。

第三天午後,一騎快馬悄然停在狄府門前。

來的並非平日傳旨的儀仗,而是一名身著普通內侍服色、麵容陌生卻眼神精乾的宦官,他手持一枚非金非木的特殊腰牌,徑直求見狄仁傑。

“狄閣老,”那內侍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陛下有密旨,請閣老屏退左右。”

狄仁傑心中一動,知道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

他揮手讓廳中侍立的張承翊等人退下。

內侍見左右無人,方從懷中取出一封沒有題簽、用明黃綾子包裹的密函,低聲道:“陛下口諭:狄卿所奏,朕已悉知。此事體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卿當體朕苦心。”

說完,將密函呈上,便躬身退去,如來時一般悄無聲息。

狄仁傑獨自一人站在廳中,手中握著那封輕飄飄卻又重若千鈞的密函。

女皇的口諭意味深長,“體朕苦心”四字,更是包含了無儘的資訊。

他緩緩拆開密函。

裡麵,會是她最終的決斷嗎?

(第55章

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