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126章 狄公試探
鎖定沈千山為“青雀”後,狄仁傑並未立刻采取抓捕行動。
沈千山樹大根深,關係網錯綜複雜,貿然動手,極易引發朝局動蕩,甚至可能讓其背後龐大的幽冥司網路斷尾求生,隱藏得更深。
他需要一個契機,一次麵對麵的試探,既能敲山震虎,觀察其反應,也能為後續行動蒐集更多資訊。
機會很快到來。
沈千山此前“捐助”的五萬貫修堤款項已部分撥付使用,狄仁傑便以此為由,遞上拜帖,言明“答謝沈公慷慨義舉,並就堤防後續維護事宜請教”,姿態擺得極低,合乎情理。
沈府位於洛陽城北的尚善坊,毗鄰皇城,乃勳貴聚集之地。
府邸並不顯得過分奢華張揚,而是白牆黛瓦,庭院深深,透著一股內斂的雅緻。
管家引著狄仁傑穿過幾重院落,但見奇石玲瓏,曲徑通幽,書畫古籍點綴其間,文化氣息濃厚,若非知其底細,絕難將此間主人與那銅臭滿身的商賈聯係起來。
在一間寬敞明亮、陳設清雅的書房內,狄仁傑見到了這位名滿天下的皇商巨賈——沈千山。
他約莫五十上下年紀,麵容清臒,膚色白皙,三縷長須修剪得整整齊齊,穿著一件月白色的杭綢直裰,頭戴逍遙巾,手中還握著一卷《道德真經》,儼然一位飽學鴻儒的模樣。
見狄仁傑進來,他立刻放下書卷,笑容溫煦地迎上前,執禮甚恭。
“狄閣老大駕光臨,寒舍蓬蓽生輝,千山惶恐!”沈千山聲音清朗,語氣真摯,毫無做作之態。
“沈公客氣了。”狄仁傑拱手還禮,目光平和地掃過對方,“沈公慷慨解囊,助朝廷穩固堤防,解洛陽百萬生靈於倒懸,此乃大功德,狄某特來致謝。”
“閣老言重了,言重了!”沈千山連連擺手,請狄仁傑上座,親自奉上香茗,“千山一介商賈,蒙陛下天恩,得享太平,略儘綿力,乃是本分,豈敢當閣老親謝?倒是閣老,為保堤壩,親臨險境,夙夜操勞,方是真正令人敬佩!”
雙方寒暄落座,話題自然圍繞著此次洛水險情與堤壩修繕展開。
狄仁傑言語之間,多是感謝與客套,彷彿真的隻是一次尋常的禮節性拜訪。
然而,在看似隨意的交談中,狄仁傑的話鋒開始不著痕跡地深入。
“…此次龍門堤幾處險情,尤為驚心動魄。”狄仁傑輕呷一口茶,彷彿隨口提及,“尤其是堤基幾處滲漏,竟似被蟲蟻蛀空一般,幸得河工經驗豐富,及時發現,以‘糯米灰漿混合青膠泥’緊急封堵,方得穩固。沈公見多識廣,可知這堤壩之內,何以會生出如此規整的‘蟻穴’?”
他說話時,目光看似落在茶杯上,眼角的餘光卻牢牢鎖定著沈千山的表情。
沈千山端著茶杯的手幾不可察地微微一頓,隨即恢複自然,臉上露出恰到好處的驚訝與思索之色:“哦?竟有此事?千山雖對商事略知一二,於此等河工精要,卻是門外漢了。隻聽聞堤壩年久,或有鼠蟻之患,但能蛀空堤基…聞所未聞。想來定是當初修築時,偶有疏漏,或是…或是天意使然,降下考驗吧。”他將原因輕巧地引向了“天意”,與幽冥司散佈的謠言隱隱呼應。
狄仁傑心中冷笑,麵上卻不動聲色,繼續道:“沈公過謙了。聽聞沈公旗下船隊遍及漕河,於各段水文、堤防應不陌生。就如此次金墉堤下,竟發現有前朝遺留的廢棄涵洞,若非仔細排查,幾成大患。沈公往來經商,可曾聽聞此類舊事?”
沈千山眼底閃過一絲極快的警惕,但笑容依舊溫潤:“閣老說笑了。千山隻管貨物往來順暢,至於堤壩結構、前朝舊事,實非商賈所能涉獵。不過,既是為朝廷效力,日後定當叮囑旗下船工,多加留意,若見異常,必當及時報官。”
他應對得滴水不漏,始終將自己定位在一個“隻管運輸、不通工程”的商人角色上。
狄仁傑話鋒再轉,看似關切地問道:“此次險情,多賴沈公捐資,購得大量巨石、木料,方能及時搶險。不知沈公旗下,除了漕運,可還經營石料、木材等項?此番采購,可還順利?”
這個問題,直接觸及了王樸密賬中資金流向的實質。
沈千山神色如常,坦然道:“讓閣老見笑。千山主業確是漕運,至於石料木材,不過是因修築貨棧、碼頭所需,與南方幾家商號略有往來。此次朝廷急需,千山隻是居中牽線,催促他們加緊供應罷了,並未親自經營。一切皆是為解朝廷燃眉之急,不敢言功。”
他巧妙地將自己從“采購者”變成了“牽線人”,撇清了與具體物資(尤其是硫磺)的直接關聯。
一番言語機鋒下來,沈千山應對得體,言辭謹慎,幾乎抓不到任何破綻。然而,狄仁傑那洞悉人心的目光,卻捕捉到了幾個關鍵的細微之處:
其一,當提及“堤基規整蟻穴”、“青膠泥”等專業河工術語時,沈千山雖然嘴上推說不知,但其眼神中並無真正的茫然,反而有一種下意識的、一閃而過的瞭然。
其二,他對於“天意”的提及過於自然和迅速,彷彿早已準備好這套說辭。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對於狄仁傑提出的幾個具體技術問題和物資采購細節,反應太快,解釋得太“完美”,完全不像一個“不通工程”的純粹商人。他對河工事務的熟悉程度,遠超其自我標榜的界限。
這次試探,雖未抓住沈千山的實質性把柄,卻讓狄仁傑更加確信——眼前這個溫文爾雅的“沈善人”,絕非凡俗商賈!
他那深厚的河工知識,絕非“聽聞”所能解釋,必然有著更深的介入和瞭解。
目的已然達到。
狄仁傑不再多問,又閒談幾句,便起身告辭。
沈千山親自將狄仁傑送至府門外,禮儀周全,笑容可掬。
然而,當狄仁傑的馬車駛離尚善坊,消失在長街儘頭時,沈千山臉上那溫煦的笑容瞬間冰消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沉的陰鷙。
他轉身回府,腳步匆匆,眼神銳利如刀。
“備車,去晉陽櫃坊。”他對貼身管家低聲吩咐,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促。
狄仁傑的這次“答謝”拜訪,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已在暗流洶湧的湖麵下,投下了一顆足以引動驚濤駭浪的石子。
(第126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