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82章 秘密糧倉
李璟巨額資金缺口與洛口倉盜賣案在時間線上的高度吻合,如同一道強光,徹底照亮了“鼉龍”的真身。
然而,狄仁傑的思維並未停留在確認罪行本身,他敏銳地抓住了張承翊提出的那個關鍵問題:如此巨量的糧食,其最終去向究竟如何?若僅為變現,何必冒險囤積?這背後必然隱藏著更深的圖謀。
“糧食…纔是關鍵。”
狄仁傑在書房中踱步,目光再次落在那幅巨大的地圖上,“幽冥司誌在裂國,他們需要的不隻是錢財,更是能夠支撐其發動致命一擊的戰略物資。這些被盜的軍糧,就是他們的戰略儲備!”
思路一旦清晰,行動便有了方向。
狄仁傑立刻調整了偵查重心,將大部分暗樁和資源投入到對糧食去向的追查上。
這項工作分為明暗兩條線進行。
明線,由狄仁傑親自運作。
他利用武則天賦予的許可權,以加強洛陽周邊治安、防範火災為由,通過工部和地方州縣,調閱了洛陽周邊百裡內,所有大型倉庫、廢棄官廨、寺廟糧倉、乃至大型私人莊園的建築圖冊和近期巡查記錄。
重點是那些擁有大型地下空間、或位置偏僻、易於隱蔽大量物資的場所。
這項工作看似常規,實則是在不動聲色地撒下一張大網,篩選可能的地點。
暗線,則由張承翊負責,更加凶險和直接。
他指揮暗樁,重點做了兩件事:
第一,反向追蹤漕幫的運輸路線。
根據之前從錢牙人那裡獲得的有限資訊,以及暗樁對漕幫幾個秘密碼頭的監視,他們試圖還原那批從銅雀苑碼頭(或類似隱秘接貨點)運走的“特殊物資”的最終流向。
這不是易事,漕幫運輸網路複雜,且刻意規避記錄。
但通過重金收買個彆底層船工、分析船隻吃水變化、以及跟蹤夜間異常航行的船隻,還是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有幾艘可疑船隻的航跡,並非駛向常見的黑市或分銷點,而是多次出現在洛水下遊一段人煙稀少的河道,那裡河道岔口眾多,通向一些廢棄的采石場或前朝皇莊的荒廢碼頭。
第二,重點排查李璟名下那些看似不起眼、或位於偏遠地區的產業。
尤其是其封地淮陽附近,以及洛陽西麵邙山腳下的一些莊園。
這些莊園明麵上是李璟用來避暑或經營田產的,但暗樁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地方的守衛異常森嚴,且近期有大量車輛在夜間進出,車輛沉重,留下的車轍極深,遠非尋常貨物可比。
更可疑的是,其中一個位於邙山深處的莊園,原本隻有幾戶佃農,近期卻突然“修繕”了早已廢棄多年的大型地窖,並增派了不少看似護院、實則行動舉止帶有行伍氣息的壯漢駐守。
明暗兩條線的資訊,如同溪流彙入江河,逐漸指向了幾個共同的可能地點。
狄仁傑將地圖鋪在案上,將篩選出的可疑地點一一標注出來:洛水下遊的廢棄皇莊碼頭、淮陽封地邊緣的一處依山傍水的彆院、以及邙山深處那個正在“修繕”地窖的莊園。
“你們看,”狄仁傑手指點著這三個地點,“它們都有共同特點:靠近水源或擁有隱蔽的儲藏空間,地處偏僻卻又有一定的交通便利性(水路或山路),最關鍵的是,都與李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
張承翊看著地圖,補充道:“根據暗樁回報,漕幫船隻頻繁出沒的河段,距離那個廢棄皇莊碼頭最近。而邙山莊園的‘護院’中,有人被認出曾是李璟封地衛隊的老兵。”
孫敬之雖未能親臨一線,但根據資訊分析道:“老師,若要將如此巨量的糧食秘密囤積起來,並非易事。需要足夠的空間,需要防潮防腐的措施,還需要嚴密的看守,以防黴變或被人發現。這三個地點中,邙山莊園的地窖可能容量最大,但運輸進去難度也高;廢棄皇莊碼頭便於水路運輸,但儲藏條件可能較差;淮陽彆院則可能是個中轉或分散儲存點。”
狄仁傑沉吟良久,目光在三個地點之間來回移動,最終,他的手指重重地點在了邙山深處的那個莊園上。
“直覺告訴我,這裡可能性最大。”狄仁傑緩緩道,“邙山地域廣闊,人煙稀少,易於封鎖訊息。大型地窖改造後,足以囤積海量糧食。而且,將糧倉設在遠離洛口倉和洛陽城的地方,更符合‘秘密’二字。淮陽彆院和廢棄碼頭,可能隻是中轉站或煙霧彈。”
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決斷的光芒:“我們必須確認這個糧倉的存在,以及其內部的虛實。但這等要地,守衛必然極其森嚴,強攻或潛入探查,風險極大,且容易打草驚蛇。”
如何才能在不驚動對方的情況下,確認糧倉的存在,並摸清其底細呢?
狄仁傑陷入了沉思。直接調查已然行不通,對手如同受驚的刺蝟,稍有靠近便會蜷縮起來。
或許,該換一種方式,不是悄悄接近,而是…
打草驚蛇,讓蛇自己動起來?
一個大膽的計策,開始在狄仁傑心中醞釀。
(第82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