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 第92章 朝堂波瀾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92章 朝堂波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邙山皇莊的硝煙雖已散去,但其引發的震蕩,卻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神都洛陽的朝堂之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淮陽郡王李璟,太宗皇帝血脈,堂堂宗室親王,竟捲入盜賣軍糧、勾結逆黨的彌天大案!

訊息如同長了翅膀的瘟疫,在狄仁傑押解人贓返京的當天,便已傳遍了洛陽官場的每一個角落。

驚愕、猜疑、恐懼、乃至幸災樂禍,種種情緒在朱紫公卿之間彌漫、發酵,最終在次日的常朝之上,轟然爆發。

萬象神宮,氣氛凝重得幾乎令人窒息。

女皇武則天端坐於丹墀之上的九龍禦座,冕旒垂麵,看不清具體神色,但那周身散發出的低氣壓,卻讓殿中侍立的文武百官個個屏息垂首,不敢直視。

禦座旁側,銅鶴香爐吐出的嫋嫋青煙,也彷彿被這凝滯的空氣所凍結,失去了往日的飄逸。

狄仁傑身著紫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立於班列之前,從容不迫地將邙山查案經過、繳獲軍糧數額、以及李璟的部分供詞,條理清晰地一一稟奏。

他的聲音平穩而清晰,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敲擊在眾人的心鼓上。

當聽到山洞中囤積軍糧竟有“萬石之巨”,且可能與一個旨在“裂國”的隱秘組織“幽冥司”有關時,殿中終於無法維持死寂,響起了一片壓抑不住的抽氣聲和竊竊私語。

“肅靜!”

殿中禦史高聲嗬斥,才勉強壓下了騷動。

狄仁傑奏畢,將整理好的證物清單及李璟畫押供詞副本,由內侍呈送禦前。

武則天緩緩伸出手,拿起那疊沉重的文書,指尖在“幽冥司”三個字上停留了片刻。

禦座之下,百官皆能感受到那瞬間彌漫開來的、更加冰冷的威壓。

良久,女皇終於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金石之音,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淮陽郡王李璟,世受國恩,位列藩王,不思報效,反而監守自盜,勾連妖逆,罪證確鑿,人神共憤!著即褫奪一切封爵、官職,押入天牢,嚴加審訊,依律定罪,絕不寬貸!”

這道旨意,如同驚雷炸響,徹底坐實了李璟的罪行。

部分與李璟素有往來、或曾收受其好處的官員,頓時麵如土色,冷汗涔涔。

然而,關於狄仁傑奏摺中重點提及的“幽冥司”,女皇的態度卻顯得頗為微妙。

她並未如處置李璟般立刻下達明確的剿滅旨意,而是話鋒一轉,目光掃過滿朝文武:

“狄卿所奏‘幽冥司’一事,關乎社稷,朕已深知。”她的語氣帶著一種審慎的權衡,“然此組織行蹤詭秘,線索龐雜,其背後是否真有如此龐大之陰謀,尚需詳加查證。朕慮者,若貿然公開大肆緝拿,恐風聲鶴唳,引發朝野不安,更易被宵小利用,煽動民意,動搖國本。”

她頓了頓,鳳目含威,緩緩續道:“況且,李璟一案,已牽涉宗室。若‘幽冥司’之說廣為流傳,難免引得人心惶惶,宗親自危,非國家之福。此事,當以穩妥為上。”

這番話,看似有理有據,顧全大局,但殿中不少明眼人都聽得出來,女皇對“幽冥司”的存在及其威脅程度,仍持保留態度。

她更傾向於將此案定性為李璟個人的貪腐謀逆,而非一個龐大組織係統性“裂國”陰謀的一部分。

這背後,既有對宗室穩定的擔憂,恐怕更深層的,還是對狄仁傑權力過重、借案掀起大獄的一絲不易察覺的忌憚。

狄仁傑聞言,眉頭微蹙,正欲出列再諫,陳明利害。

然而,未等他開口,班列中已有一人搶先邁出。

正是門下侍中,素以保守穩健著稱的老臣盧承慶。

“陛下聖明!”盧承慶手持笏板,聲音洪亮,“狄閣老查辦李璟之案,揪出蠹蟲,功在社稷。然‘幽冥司’之說,跡近縹緲,僅憑李璟一麵之詞及些許不明信物,便斷定有如此龐大逆黨潛伏於朝野內外,老臣以為,確需慎重。貿然興獄,恐傷及無辜,動搖國本。陛下主張穩妥查證,實乃老成謀國之見!”

盧承慶一帶頭,立刻有幾名禦史台和禮部的官員紛紛出列附和。

“盧相所言極是!狄閣老追查案件,固然儘職,然亦需顧及朝局穩定。若因查案而致百官不安,宗室震蕩,豈非本末倒置?”

“臣聞狄閣老查案期間,動用內衛、軍方,動靜頗大。如今李璟既已伏法,軍糧亦已追回,不若就此結案,將‘幽冥司’之事交由有司暗中查訪即可,何必非要置於朝堂之上,惹得人心惶惶?”

質疑之聲漸起,雖未直接攻擊狄仁傑,但言語間的傾向已十分明顯:肯定他拿下李璟的功勞,但對他深挖“幽冥司”、可能引發更大波瀾的舉動,表示擔憂和反對。

這背後,或許有與李璟利益關聯者的恐慌反撲,有對狄仁傑風頭太盛的嫉妒,更有在女皇微妙態度下的見風使舵。

張承翊作為護衛,按製隻能在殿外等候。

他聽著裡麵傳出的、隱約針對狄公的議論,拳頭不由得緊緊握起,胸中一股憤懣之氣難以平息。

狄公為國除奸,險些命喪刺客之手,如今竟還要在朝堂之上受此質疑!

狄仁傑本人卻麵色平靜,對於這些質疑,他並未急於反駁,隻是靜靜地站著,目光深邃,彷彿在洞察著這朝堂波瀾下的每一道暗流。

他深知,權力的博弈從來如此,真相往往並非唯一的標準。

女皇的審慎,官員的反對,皆在情理之中。

他再次出列,朗聲道:“陛下,臣非不知穩定之重。然‘幽冥司’之患,絕非空穴來風。紅燭寺勾結外邦,銅雀苑盜賣軍糧,其手段環環相扣,目標直指我大唐經濟、軍事命脈。李璟不過其中一環,若因其落網便以為高枕無憂,無異於縱虎歸山,養癰成患。臣懇請陛下,準臣繼續暗中查訪,務求將此毒瘤連根拔起,以絕後患!”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和為國為民的赤誠。

武則天看著殿下這位屢立奇功、卻又屢屢將她置於微妙境地的老臣,目光複雜。

她欣賞他的才能與忠誠,但也忌憚他那穿透迷霧的智慧可能帶來的不可控後果。

沉默片刻,她終於緩緩道:“狄卿忠心可嘉,朕深知之。‘幽冥司’一事,就依卿所奏,由卿繼續暗中查訪,一應所需,可便宜行事。然需謹記,動靜不得過大,亦不得無端牽連,以免朝野不寧。”

這算是一個折中的方案,既未完全支援狄仁傑將“幽冥司”擺在明麵的主張,也未採納盧承慶等人就此結案的建議,而是給予了狄仁傑暗中調查的權力,但加上了“不得擴大化”的緊箍咒。

“臣,領旨謝恩。”狄仁傑躬身應道。

他知道,這已是目前情況下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

朝堂之上,有時候退一步,並非屈服,而是為了積蓄力量,等待更好的時機。

朝議在一種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的氣氛中結束。

百官魚貫而出,不少人經過狄仁傑身邊時,目光閃爍,或敬畏,或疏離,或隱含敵意。

狄仁傑坦然受之,步履沉穩地走出萬象神宮。

陽光照在他花白的須發上,映出一層淡金的光暈,卻照不散他眉宇間那抹深沉的憂色。

他知道,李璟案的塵埃落定,隻是表麵。

朝堂上的這場波瀾,清晰地告訴他,隱藏在暗處的敵人,其能量和影響力,遠比他想象的更為龐大。

他們不僅能在江湖草莽間興風作浪,更能在這帝國的權力中樞,攪動風雲。

而那個從邙山皇莊密道中逃脫的“灰鬥篷”使者,此刻又在何處?

他留下的那個猙獰圖案,是單純的挑釁,還是預示著下一輪更猛烈的風暴?

狄仁傑抬頭,望向洛陽城恢弘的宮闕樓宇,目光彷彿要穿透那層層朱牆碧瓦,直視隱藏在最深處的黑暗。

真正的較量,從未停止。

他必須更快,在對手修複李璟這條斷掉的鏈條、發動下一輪攻擊之前,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想起了從李璟府中查抄出的、尚未及細看的那箱密信。

或許,答案就隱藏在其中。

(第92章

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