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嫡子風雲錄 第11章 思索未來
透過門縫,李浩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昨晚送接濟之人中的一位。隻見他輕手輕腳地走到門前,將一封信塞進門縫,隨後便匆匆離去。李浩心中一緊,急忙開啟門,撿起那封信。月光下,信封上並無字跡,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啟信封,開始閱讀信中的內容。信上的字跡娟秀,言辭簡潔:「公子之才,王妃有所耳聞,特命人略表心意。望公子日後能為大唐效力,不負所望。」李浩心中一震,雖未明確提及,但「王妃」二字已讓他猜到這接濟背後的貴人極有可能是長孫無垢。他手持信件,回到屋內,坐在桌前,燭火搖曳,思緒萬千。長孫無垢此舉,究竟是單純的賞識,還是另有深意?李浩深知,在這複雜的宮廷與朝堂之中,任何舉動或許都暗藏玄機。
得到長孫無垢的接濟後,李浩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第二日清晨,陽光輕柔地灑在郊外農舍,鳥兒在枝頭歡快地啼叫,清新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青草混合的芬芳。李浩坐在農舍前,望著眼前這片寧靜的田園景象,心中卻並不平靜。他看著周圍的一切,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未來,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改變命運,報答長孫無垢的恩情。
回想起自己來到大唐後的種種經曆,猶如一場跌宕起伏的噩夢。被李建成勢力陷害,母親香妃含冤而死,自己也被當作義子,在李府受儘冷眼。離開李府成為小農主後,憑借前世仙尊記憶解決農田灌溉難題,纔在周邊村落有了些名氣。然而,這些僅僅是開始,他清楚,僅解決眼前的生活難題遠遠不夠。
李浩意識到,要想真正改變命運,報答長孫無垢的恩情,就必須深入瞭解這個世界,瞭解大唐的方方麵麵。大唐,這個看似強盛的國度,實則內憂外患。內部各方勢力爭權奪利,外部有突厥等強敵環伺。若想為大唐效力,為自己和母親討回公道,他需要學習更多關於大唐的知識,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他回顧自己來到大唐後的種種經曆,從初到李府的懵懂,到遭受陷害的無助,再到成為小農主後的掙紮與努力。每一段經曆都如同刻在心頭的烙印,讓他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殘酷與現實。在李府時,他雖身為皇子,卻因莫須有的罪名被眾人誤解,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至今仍刻骨銘心。離開李府後,在田間地頭的生活讓他體會到了百姓的艱辛,也明白了自己的力量雖然渺小,但卻能為他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如今,長孫皇後的接濟如同黑暗中的一絲曙光,讓他看到了希望。但他也明白,這希望背後或許隱藏著更多的責任與挑戰。他不能僅僅滿足於眼前的安穩,更要為未來的道路做好規劃。
李浩決定利用這段相對安穩的時間,學習更多關於大唐的知識。他深知,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軍事謀略,亦或是文化禮儀,每一方麵的知識都至關重要。隻有全麵提升自己,才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立足,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然而,學習之路談何容易。他身處郊外農舍,資源匱乏,人脈稀少。但李浩並未因此而氣餒,他開始在腦海中仔細梳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可能的途徑。他想到了村中的老夫子,老夫子雖身處偏僻村落,但學識淵博,或許能在基礎的文化知識和曆史方麵給予他幫助。還有之前在解決農田灌溉問題時結識的一些村民,其中不乏有見識之人,說不定能從他們那裡瞭解到大唐民間的一些情況。此外,李浩還想到了城鎮。城鎮中或許有藏書豐富的書館,有見多識廣的商人,還有各種三教九流的人物,這些都可能成為他獲取知識的來源。雖然前往城鎮可能會麵臨一些未知的風險,比如可能會遇到李建成勢力的眼線,但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大唐的未來,他覺得值得一試。
在思索未來的道路時,李浩也在心中暗暗規劃著自己的行動步驟。首先,他要與老夫子深入交流,製定一個係統的學習計劃,從大唐的曆史、政治製度開始學起。同時,他會利用與村民相處的時間,廣泛收集民間對於大唐局勢的看法和一些不為人知的傳聞。
對於前往城鎮,他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方麵,要喬裝打扮,儘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另一方麵,要提前瞭解城鎮的情況,比如書館的位置、商人的聚集地等。在城鎮中,他要謹慎行事,多聽多看少說話,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意圖。隨著思考的深入,李浩的眼神愈發堅定。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滿荊棘,但他已下定決心,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他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學習大唐知識,規劃未來道路,報答長孫皇後的恩情,更要為自己和母親討回一個公道,助力大唐走向繁榮昌盛。
夕陽西下,餘暉將農舍前的土地染成一片金黃。李浩站在農舍前,望著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的規劃。但他也清楚,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無數的挑戰在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