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釣魚人 第246章 你們是在犯罪
葛糧、葛倉跟葛明打過招呼,就往車隊後麵走去,跟劉氏打過招呼之後就繼續往車隊後麵走。
一個想著老婆孩子,一個想著自己的小妾,都是沒良心的。
葛三爺跟尉遲恭等人寒暄良久,這時候尉遲恭才說道:“尋相大哥,咱們趕緊進城吧。”
葛三爺一看也對,這人來人往的也不是個說話的地方。
“進了城就彆住客棧了,住在家裡就是了。家裡人口少,好多地方都空著呢。”
葛三爺剛想拒絕,尉遲恭瞪著雙眼不樂意,葛三爺這才勉強同意。心裡想著等差事安排下來,要在長安買個宅子纔是。
王來順等人前方帶路,尉遲恭陪著葛三爺在這些人的身後,葛糧、葛倉、葛明等人在葛三爺身後,後麵就是葛家的車隊了。
到了長安城門附近,高大宏偉的城牆映入眼簾。葛家車隊中各種驚呼聲不絕於耳,如同土包子第一次一般。不過也對,相對於長安來說到處都是農村。
葛明以為自己會非常激動,隻是看到城牆之後心中居然起了“不過如此”的念頭。葛明安慰自己,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長安城內必定繁華異常。
進城的時候看城門的看到是尉遲家的人,問都不敢問就放行了。並非尉遲恭平常囂張跋扈,原因其實還是前些日子晴天閃電又打雷上,那麼大動靜尉遲恭居然什麼事都沒有,可見此人命到底有多硬。
尉遲恭在馬上東指西指,跟葛三爺介紹什麼,葛三爺不停點頭。兩人說什麼,葛明完全聽不到。城內不準縱馬,不是不能騎馬,所以溜溜達達的往前走。
行人穿梭,人確實很多。
葛家車隊中又傳出驚呼聲來,引來不少路人相看。葛明此時都覺得丟人,這些土包子確實沒見過大世麵。
路邊店鋪林立,比臨渝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奈何葛明是後世人,不管唐代的長安有多繁華,也都無法比得上後世的縣城,更不要說一些大都市。
長安人口過百萬,後世西安人口過千萬。。。。。。。此時的長安人口,跟後世兩個縣城差不多,又讓葛明生出了不過如此的念頭。
葛糧和葛倉兩人陪在葛明身邊,看到葛明東張西望,臉上居然波瀾不驚。自己兩個剛到長安時,都被驚呆了。
“老四,長安這麼大,人這麼多,店鋪這麼多,難道你不吃驚?”葛糧按耐不住,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大哥,長安確實很大,人也很多,隻是跟小弟心中的長安不太一樣。”
“你又沒來過長安,那你心中的長安是什麼樣?”
葛明抬頭看看天空,笑著說到:“這個時辰應該堵的水泄不通纔是,都不堵車還敢叫做大都市?”
葛糧吧嗒著嘴,想象著那要多少人,多少車?才能把如此寬闊街道堵的水泄不通。
現在的長安城不大,但是規劃非常合理,主要街道寬闊,便於交通和城市管理。居民坊佈局整齊,利於管理和生活。居然還有不錯的綠化,這是讓葛明沒想到的。長安城的建造規劃是宇文凱,不愧是個建築大師。
也沒多少時間,車隊就到了尉遲府門口,葛明大致看了下,居然是在朱雀大街附近。牌匾上宿國公三個大字熠熠生輝,這要是弄到後世,不知道能拍賣多少錢出來。這是國公家的牌匾,必定是好材料。
要說葛明的腦迴路異於常人,關注點總是跟其他人不同。其實說實話,這個時代的任何東西,隻要拿回後世必定價值不菲。
府門站著一個青年壯漢,身後跟著不少人,葛明一看差點笑出來,怎也全都是老仆?看到眾人到了府門,趕緊下了台階。
“孩子拜見父親大人。”
尉遲恭笑著下馬,其他人也都跟著翻身下馬。
“尋相大哥,這是小弟的長子尉遲寶林。寶林,這是為父經常說起的老兄弟,你的葛伯父。”
尉遲寶林的名字葛三爺早就聽過,當年跟尉遲恭造反的時候尉遲寶林已經七八歲了,不過一直放在尉遲恭的老家,由尉遲恭當時的小姨子現在的夫人照看。
尉遲寶林趕緊給葛三爺施禮,恭敬的說到:“小侄尉遲寶林,拜見葛伯父。”
葛三爺一看尉遲寶林,跟尉遲恭長得完全不像,居然還有幾分英俊,頓時生出好感來。葛三爺拉著尉遲寶林的手,笑著說到:“多年前就知道賢侄寶林,隻是不得相見。不錯不錯,比老夫家的那個壯實多了。
“明兒,快來見見你寶林哥哥。”
葛明上前給尉遲寶林行禮。
“小弟葛明拜見寶林哥哥。”
尉遲寶林雙手握住葛明的手,葛明內心感覺惡心,奈何人太多不好意思甩開。一個男娃被一個粗壯漢子握手,要多惡心有多惡心。聽說古人表示親近,還什麼同行同塌的,也不知道古人到底怎麼想的。
“明哥兒,你的事你的兩個堂哥跟我說了不少,等抽空哥哥帶你到處玩玩。”尉遲寶林開心,非常開心。前些日子帶著葛糧、葛倉到處玩耍,根本不用看書。
現在葛明也到了長安,這要是不帶著葛明好好玩玩,那怎麼對得起客人?
尉遲恭黑著臉說到:“寶林,明兒年紀還小,跟你們玩不到一塊去。彆以為老子不知道你跟葛糧、葛倉三個混賬最近都做些什麼,不能帶壞了明兒。”
尉遲寶林吃了蒼蠅一般的表情,葛明差點樂出來。看來這些日子兩個堂哥不知道怎麼玩呢,跟著尉遲寶林這種有身份還有錢的玩,還能去什麼地方。
不過葛明心裡認為尉遲恭想多了,本小郎君不用你們帶,本身就很壞,哈哈哈哈哈。彆看本人年紀小,懂得可不少。
就在葛家人想要進府時,孫思邈從車隊後麵走了過來,身上背著一個小包,還有同樣背著小包的若雲。
“尉遲大將軍,咱們又見麵了。”
尉遲恭一看居然是孫神仙,趕緊施禮。
“臥槽,原來是孫神仙孫真人,俺老黑給孫神仙施禮了。”
孫思邈一聽滿頭黑線,“臥槽”這個詞孫思邈從葛明口中聽過無數次,開始葛明說是感歎詞,跟哎喲差不多。隻是聽多了之後,再根據語境推斷,這不是什麼好詞。
孫思邈趕緊也跟尉遲恭施禮,雖然年紀差很多,畢竟你是真人人家是國公,也算地位相當。
孫思邈跟葛三爺說到:“葛縣男,既然已經到了京城,老道打算回家看看。這些年老道對葛家多有打擾,老道在這裡謝過葛縣男。”
沒等葛三爺說完,葛明臉色就變了。著急的喊道:“孫先生,你也要走?”
孫思邈摸摸葛明的腦袋,笑著說到:“老道有個不成器的兒子,就在京城做官,怎麼也要回去看看子孫纔是。”
“老道不是袁老道,老道是個正經老道。”
葛明一聽這才放下心來,這些年多虧了孫思邈的照顧,讓自己學業有長進。這些年孫老道一直在葛家,每當過年、清明時就有些低落,神仙一般的人物也會想家,也會想念親人。
“那孫先生住些日子就趕緊回來,您的飯食不是小子親自負責,難免不放心。”
孫思邈爽快的答應,然後摸了摸葛明的腦袋,囑咐葛明讓人把車上的草藥送過去,這才帶著若雲離開了葛家。若雲走幾步就回頭,走幾步就回頭,對於跟著孫思邈到處遊曆的孩子,在葛家待得時間最長,過得也最舒心。
葛家有玩伴,有美食,葛家人都和藹,從沒把自己當做一個小道童看待。
葛明朝著若雲揮揮手。
“若雲,過兩天我就去看你。”
若雲也笑著揮揮手,跟著孫思邈走了,眾人這才進了尉遲恭家裡。
葛明到了這時候總算發出了驚詫的聲音了,這宅子到底多大?上個茅房需不需要騎馬?
後世旅遊去過一些園林,雖然景緻不錯,但是從大小的角度來看實在差太多了。地方大其實不算什麼,畢竟這時候的地不怎麼值錢,再不值錢也是長安呀。
這麼大的地方有個大宅子,那建起來就要不少錢了。這還不是大頭,屋子總不能空著吧?需要各種傢俱、擺設填滿吧?景緻難道就不需要了?葛明一路上嘖嘖聲不停。
尉遲恭把靠近內宅的一個院子給了葛家住,這個院子就比臨渝的葛府大很多了。。。。。。。這纔是真正的豪宅。
葛明發誓好好賺錢,正確也弄這麼一個宅子。到時候把茅房修的遠遠的,每次騎著粉絲上茅房。
不過葛明太天真了,這地方的宅子多數都不是買的,那都是皇帝陛下賞賜的。你想買宅子?滾到二環以外買,這裡不賣。
尉遲恭家裡大擺宴宴,偌大的廳子裡麵坐滿了人,這跟葛家就完全不同了,沒有桌椅板凳,隻有矮幾坐墊,還是標準的分餐製。
長輩、大人分席入座,葛明哥仨、尉遲寶林、薛禮、孫韜等晚輩都在末席,都快要到了門口。
尉遲恭的夫人蘇氏在內宅招待了葛家的女眷,葛家人丁單薄,其實尉遲家也是如此。內宅不過蘇氏、劉氏,還有葛明的大嫂孫氏,至於二哥的小妾隻能如同丫鬟一般在旁邊伺候著。
丁香、小丫伺候著葛明的小侄女葛佳玉,三歲的娃子正是好玩的時候。
跟內宅斯斯文文不同,廳裡人聲鼎沸,要讓尉遲恭這種粗人守規矩,那難度確實有點大。再說在場的基本都是殺才,吃飯喝酒斯斯文文的也不太可能。
為了這頓接風宴,尉遲恭把長安最好的酒樓包了,不過是包的廚子。今天專門到尉遲恭家裡製作飯食伺候來的客人。
每上一道飯食,都有人報菜名,葛明還以為自己在臨渝請客報菜名很高階呢,原來人家長安早就有。如果光聽菜名,葛明一頭霧水,在菜上到矮幾之前完全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也不知道是哪些文人墨客把菜名起得這麼好聽,這不是瞎折騰又是做什麼?
單籠金乳酥,曼陀樣夾餅,婆羅門輕糕麵,水晶龍鳳糕,天花畢羅。。。。。。原來是各種蒸的糕點,麥粉和糯米粉為主。
唐代把印度稱為婆羅洲,隋唐年間從婆羅門引入了甘蔗,所以這是加了蔗糖的糕點而已。如果名字有婆羅兩個字,那就是加了蔗糖的東西。
葛明看到天花畢羅的時候想哭,這就是麵皮包米飯,這特麼的是個燒麥。
金鈴炙,光明蝦炙,箸頭春,昇平炙,玉露團。。。。。。這些都是燒烤的食物。
葛明覺得自己是個土鱉,這裡麵唯一沒看到食物就能猜出來的就是光明蝦炙,炙就是燒烤,所以就是烤大蝦而已。
箸頭春原來是烤鵪鶉,不過葛明開始以為是童子雞,這個大小的鳥已經被烤熟了,鬼知道是個什麼東西。
葛明最喜歡的還是昇平炙,這是大菜,烤的鹿舌和羊舌,雖然有跟動物舌吻的感覺,但是味道確實非常好。葛明吃到了孜然的味道,吃的有點想哭。還是大城市好啊,調料齊全。
玉露團名字真好聽,居然是烤熟第一種麵食而已,香不香、甜不甜的,還有一股奇怪的香料味。各種香料在唐代都是死貴死貴的,雖然加了香料未必好吃,但這表示主家富貴。完全不管味道對不對,反正就是往裡麵加香料。
火焰盞口,過門香,巨勝奴,雪嬰兒。。。。。。這些是油炸的食物,尤其是吃到巨勝奴的時候,葛明心裡想著就差一根絲瓜了,這就是饊子,饊子就要炒絲瓜纔好吃。
但是這個饊子跟後世比差遠了,因為油脂比較缺乏,用的主要是羊油、豬油炸,難免有腥臊味道,畢竟除了葛家養的豬,其他的豬都少捱了一刀。
雪嬰兒名字怪嚇人的,端上來之後葛明就沒了胃口,油炸青蛙。你們是在犯罪,是在犯罪知道嗎?
膾炙人口嘛,炙的做法太有曆史了。一直到北宋時期,炒菜出來之前文人們都喜歡晚上吃著烤肉喝酒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