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釣魚人 第274章 葛明居然懂得養孩子
從葛明等人在這裡拌嘴,看熱鬨的人就開始聚攏。
看到薛禮動作乾淨利索,不大功夫就把這幫人放倒了,都在大聲喝彩。看熱鬨嘛,從來不嫌事大。再說唐人好武,看到這樣的身手自然佩服至極。
等到葛明出手時,眾人也是眼前一亮。這個小郎君速度還挺快,隻是這個大黑痣居然被打哭了,眾人鬨堂大笑。
尤其是李麗質,看到葛明衝上去心中替葛明擔心,不過看到葛明身手十分利落,這才放下心來。
就在此時,人群裡有人大喊:“武侯來了。”看熱鬨的人很快就散了。
又好像後世的警匪片一般,壞人都跑了差人纔到現場。不對不對,本小郎君是正義的一方,應該是正義之人已經打敗了壞人,差人總算出現了。
葛明笑嗬嗬的拉起薛禮就跑,還不忘大喊一聲:“風緊、扯呼。”
從朱雀大街往北跑,李承乾等人也沒上馬車,跟著一起跑,這可難為了李泰。葛明回頭沒看到武侯跟來,這才停住了腳步,李承乾幾人才氣喘籲籲的跑到了葛明身邊。
李泰上氣不接下氣,問到:“明哥兒,咱們跑什麼?”在李泰看來打架而已,就算把那個胖子打死又如何?再說自己帶了這麼多隨從,無一不是好手。
葛明撓撓頭說到:“不跑等著武侯抓嗎?打個癩蛤蟆進了局子,太丟人了。”
李承乾這才問到:“明哥兒,那人到底是什麼人?我根本就不認識此人,為何會對我出言不遜?”
葛明笑著說到:“高明,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可能你都不知道就怎麼把人得罪了,其實未必你是故意的。”
“不過沒關係,今天哥哥幫你教訓了他,以後應該不敢了。咱們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應該相互幫忙。這麼說吧,為朋友兩肋插刀,哥哥也在所不惜。”
葛明說的義薄雲天,胸口拍的山響,丁香等人憋笑不敢說話,薛禮不停的撇嘴。
李承乾居然有些感動,開口問道:“明哥兒,兩肋插刀是個什麼意思?”
葛明撓撓頭,難道說此時還沒這個詞呢?這成語就是來源秦二哥呀。
“據說當年秦叔寶大將軍有個好友陷入危難,急需他前往登州救援。大將軍在經過岔道時麵臨選擇,一條路可以與家人團聚,但這樣會背信棄義;另一條路則是前往登州救援朋友,可能麵臨生死未卜的危險。大將軍最終選擇了前往登州的路,兩肋插刀就是這麼來的,意思是可以為朋友去死。”
“明哥兒,這不會是你胡說的吧?我可認識秦叔寶大將軍,改天遇上了一定要問問。”李承乾深受感動,覺得葛明這個朋友真心不錯,隻是不願意表達出來。
這話可引起了葛明的興趣,葛明最想見到的就是秦瓊,這個馬踏黃河兩岸的英雄。
“高明,你真的認識秦大將軍?不知什麼時候有空帶哥哥去拜訪一下,在這麼多名將之中,哥哥最崇拜的就是秦大將軍。”葛明高興的直搓手,甚至幻想見到秦瓊怎麼稱呼,難不成也稱呼二哥?
李承乾說到:“等有機會吧,今天看著天色也不早了,不如今天就此彆過。明哥兒,今天多謝你為兄弟出頭。”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葛明經常以哥哥自居的緣故,李承乾居然喜歡了葛明的這個稱呼,於是自稱也就變成了兄弟。
葛明笑著說到:“也好,等到哥哥把鋪子的圖好好看看,然後稍稍進行裝修。再從老家把個作坊的精英帶過來,那時候咱們兄弟三人就可以大乾一場了。”
李泰笑著說道:“既然如此,我跟表哥就先回去了。”李麗質也比較靦腆的跟葛明道彆。
眾人要走,葛明這纔想起一件大事,從懷裡掏出來幾張紙,遞給了李泰。
“這是哥哥寫的食譜和做法,幫哥哥給叔母。還有這個磨牙棒,正是你弟弟能用的時候。”李泰接過食譜和磨牙棒,感謝之後兄妹三人這才上了馬車。
李承乾兄妹三人回了東宮,然後從東宮去了麗正殿。隻要有時間,兄妹三人還是喜歡跟長孫皇後用晚飯。不過李麗質需要先回去,換好了衣服之後再去麗正殿,否則就穿幫了。
到了麗正殿的時候看到長孫皇後正在逗弄李治,李家哥倆這個抱一會,那個抱一會,喜歡的不得了。
“母後,這是葛明讓孩兒帶給回來的食譜,應該是專門給稚奴做飯食的。”
長孫皇後接過菜譜,很認真的讀了起來。其實葛明不太懂的做輔食,不過幼兒吃的東西講究營養均衡,考慮到李治隻有一歲多,不過幾顆牙齒而已,還不能吃硬的東西。主要是各種粥和爛糊麵為主,等到牙齒多了才能吃比較硬的食物。
李泰看到李治正在把手指伸到嘴巴裡,滿手和滿臉都是口水,雖然是親弟弟也難免感覺有些惡心。於是從懷裡掏出了磨牙棒,塞到了李治的小手裡。
磨牙棒是花椒木精心打磨的,異常光滑,非常適合幼兒咬著玩。估計就是天性,李治小手拿著磨牙棒就塞到了嘴裡,舔一舔咬一咬顯得非常滿足。
“母後母後,快看稚奴,果然喜歡這個木頭。”李泰驚呼道。
長孫皇後正在看著葛明給的食譜,裡麵配料和做法都很詳細,長孫皇後邊看邊點頭。從沒想過一個男娃子,居然還懂得養孩子。
剛看了一點,就被李泰的驚呼打斷了。
“木頭?什麼木頭?”長孫皇後看到李治握著一個磨牙棒,吮吸的非常滿足。。。。
“青雀,這是什麼?”
“母後,葛明說是磨牙棒,正適合稚奴這樣的幼童。”磨牙棒這東西主要是在幼兒長牙的時候可以緩解不適,怎麼都比幼兒把手伸到嘴裡乾淨很多,尤其是花椒木細菌更少一些。
磨牙棒這東西一般是用不容易掉碎屑的木頭,這東西後世極為常見,但是唐代是沒有的,據說比較早的記載是在宋代。
長孫皇後把磨牙棒從李治嘴裡拉了出來,隻看到如同葫蘆一般的造型,打磨的非常細膩。也不嫌棄已經沾滿了李治的口水,放在鼻子下聞了聞,這木頭有股淡淡的香味。
李治發現磨牙棒不見了,著急的哭了起來,長孫皇後這才把磨牙棒又塞到了李治嘴裡。李治趕緊咬住,瞬間就安靜了下來,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真是神奇了,母後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是葛明不懂的,居然懂得養孩子,著實讓人吃驚不已。”彆說長孫皇後吃驚,李承乾幾人更是吃驚。
李承乾笑著說到:“母後,葛明自認精通各種雜學,孩兒還以為是在吹牛,現在體會真是越來越深。”
正在這時候李世民也到了麗正殿,剛好聽到李承乾的這一句。
“哈哈哈,承亁,葛明如何精通各種雜學?”看到李世民到了,眾人趕緊施禮。
李承乾這才把今天莊子上的事說了一遍,什麼三年致富。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還有分銷商,代理商等等等。這些東西在李世民看來並不稀奇,雖然古代未必有這樣的說法,但是統治者是不可能不懂的,隻是沒有形成後世如同理論一樣的東西。
不過這也讓李世民吃驚不已了,畢竟葛明才十三歲而已。
李泰也把酒樓的事跟李世民做了彙報,什麼平麵圖,比例尺等等,也讓李世民吃驚不已。現在的地圖確實確實如同葛明所說,無非是標注下大概位置有什麼東西,距離不準、山高不準、河寬不準,反正隻能勉強用。
李世民覺得要是有一份更加詳細的地圖,作為一個統帥來說肯定可以更加得心應手。當然至於朱雀大街打架的事,李泰自然省略不能說了。
李泰最後說到:“父皇,孩兒長大後一定要遊曆整個大唐,記錄下所到之處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
“好好好,青雀有誌向,到時候父皇一定好好支援你。”李世民也甚是高興,本就最喜歡這個聰慧的兒子,如今兒子雖然年紀不大,居然有了這樣的誌向,作為父親來說沒有不高興的。
再說這是皇家,皇家的親王有關於學術上的誌向,必須好好支援。這要是真的能成,那就是皇家的臉麵,這是皇家文化人的代表。
李世民摸摸李泰的頭,一副父慈子孝的模樣。不過李世民知道這其中跟葛明有莫大的關係,於是笑著說到:“承亁,青雀,以後可以多跟葛明這小子走動走動,彆老是悶在宮裡讀書。”
這話一出口,兄弟倆心中開心幾乎在呐喊,不過不太好意思表現出來。跟葛明出去玩,實在太有意思了。不但能漲學問,還能看打架,尤其是一個大胖子蹲在地上哭的模樣,想起來就覺得好笑。
等到李麗質到了,兄妹三人又開始演戲了,假模假式的把今天的趣聞說給了李麗質聽。
葛明回到尉遲家,開始廣發英雄帖,給祿伯去信,從老家臨渝抽點人手。
每個作坊的精英抽調一部分,等到這邊的作坊弄好再做其他打算。如果想要留在長安也行,想要回去也行。這畢竟是在古代,故土難離,很多人不願意離開父母討生活,尤其是有父母和孩子需要照顧的人。
不過張富貴、戴健這些人是必須來長安的,這些孩子將來葛明有大用處。讀書已經三年多了,在讀書人鳳毛麟角的古代已經算不得了了。至於教書的先生也來長安,本就是縣學的學子,到了長安可以繼續教書,也順便遊學,葛明相信人肯定願意來。
葛明想念祿伯,所以打算讓祿伯親自帶人過來,就不要等什麼年底彙報了。次日一早,這封信就飛奔去了臨渝,沒有找驛站,而是拜托王來順親自去一趟,反正隻要不打仗,這些人都閒得很。
第二天李泰早早派人把宅子的平麵圖送了過來,其實葛明對於建築太懂,因為古代的建築要合乎禮儀製度,一個不小心就可能犯下大錯。
葛明看了李泰的園子,遠比自己去過的任何園子都精緻,根本就不用做太多改動,否則反而破壞了整體的美。
所以葛明隻是把廚房做個規劃,其他的院子想辦法弄上火炕而已,至於各種傢俱需要全部換掉。新式傢俱是必須有的,跟當年在臨渝一樣,隻要坐上了桌椅板凳之後,多數人都不願意跪坐了。
大唐是個極為相容的朝代,葛明相信新式的傢俱在長安又能大賣,不是為了賺錢,完全是為了長者的腿腳,說到底就是為了孝順。
如今萬事俱備,就等著老家的人到了開工。葛明這些天也就閒了下來,除了看看書都不願意出尉遲家大門,因為天氣越來越熱,尉遲家是真正的大戶人家,有冰窖藏冰,所以還是在家裡舒坦一些。
隻是不願出去總有事情找到自己,尉遲家的老管家尉遲壽滿頭大汗的找到葛明。
“小郎君,老仆總算把宅子給您辦好了。”
對於尉遲恭送宅子這種事葛明最初是拒絕的,還專門跟父親說了此事,葛三爺的意思是這個宅子不要也得要,尉遲恭的性子葛三爺是清楚的,要是不要這黑鬼敢一把火把宅子燒了。至於人情嘛,等到以後慢慢還就是了。
葛明也覺得葛三爺說的非常有道理,跟尉遲恭是沒有道理可講的。這人脾氣大、還有錢,也不在乎這點小錢。再說尉遲恭火爆的性子,把宅子點了都算好的,葛明還是怕尉遲恭拿著馬槊滿大街追自己。
“壽伯,這大熱天的怎麼不好好在家歇著?宅子的事不用著急,難不成是尉遲叔叔打算早點把我趕出去?”葛明這完全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尉遲壽要不是下人的話早就大嘴巴抽上去了。
“小郎君,阿郎交代的事老仆可不敢耽擱。不過宅子沒買在昭國坊,買在了曲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