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內外三百年 第38章 四鎮連兵
-
第四卷霓裳羽衣曲
第三十八章四鎮連兵
第一節:漕運咽喉的悸動
大曆十一年(776年)的春天,當朝廷赦免田承嗣的詔書送達魏州時,帶來的並非四海賓服的寧靜,而是更多野心家眼中燃起的火焰。田承嗣在朝廷大張旗鼓的討伐下安然無恙,甚至還能讓皇帝下詔赦免,這無疑向所有擁兵自重的藩鎮傳遞了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朝廷已無力製裁任何真正的挑戰者。
這一信號,最先在帝國的財賦命脈——漕運的咽喉之地,汴宋節度使治所汴州(今河南開封),激起了劇烈的漣漪。
汴宋節度使李靈曜,本是已故節度使李僧惠的部將,憑藉兵變奪得帥位。他見田承嗣之事,心領神會,立刻有樣學樣。他不僅效仿河北故事,自署轄區內八州(汴、宋、曹、濮、兗、鄆、徐、泗)官吏,更公然上表,要求朝廷仿照河朔三鎮慣例,承認其擁有對轄下諸州刺史的任命權。
這已不是割據,而是公然索要分裂帝國的合法權力!汴宋地處中原腹心,控製著連接江淮與關中的漕運乾線,若此地失控,朝廷的財政生命線將被扼住咽喉。
訊息傳至長安,代宗怒不可遏,卻又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剛剛結束的魏博之征勞而無功,國庫空虛,士氣低落,他還有力量再次發動一場戰爭嗎?
然而,汴宋不同於偏遠的魏博,此地絕不可失!代宗強打精神,再次下詔,削奪李靈曜官爵,命鄰近諸道發兵討伐。這一次,他征調了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淮南節度使陳少遊、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等部。
第二節:中原鏖兵
詔令一下,諸道反應各異。曾被田承嗣戲耍的李正己,此次為向朝廷示好並擴張勢力,表現得尤為積極,立刻派兵進擊曹州(今山東菏澤)。淮西李忠臣、永平李勉、河陽馬燧等也因汴宋地處要衝,關乎自身利益,均率軍來會。
李靈曜見諸道兵馬四麵合圍,並不慌亂。他效仿田承嗣故智,試圖拉攏最強的淄青李正己,上表稱願尊李正己為兄長。然而,李正己此次誌在必得,並未接受。李靈曜又暗中勾結田承嗣,請求援兵。田承嗣老奸巨猾,雖派其侄田悅率兵南下聲援,卻並不真心出力,意在觀望,伺機牟利。
大曆十一年八月,決定性的戰役在汴州城西的匡城展開。唐軍諸道聯軍,以淮西李忠臣、河陽馬燧部為先鋒,與李靈曜軍展開激戰。李忠臣性格剽悍,用兵詭詐;馬燧則治軍嚴整,善於攻堅。二人聯手,大破李靈曜軍,斬首萬餘級,乘勝進逼汴州城下。
李靈曜困守孤城,外無強援,內部生變。其部下大將杜如江、李僧惠等見大勢已去,擒拿李靈曜,開城投降。這場由李靈曜掀起的叛亂,在持續了不到半年後,便迅速被平定。李靈曜被押送長安,公開處決。
朝廷似乎贏得了一場久違的、乾淨利落的勝利。然而,這場勝利的果實卻異常苦澀。參與平叛的諸道節度使,尤其是李正己、李忠臣等人,在戰後大肆搶掠汴宋財貨、人口,並趁機占據了部分州縣,擴張了自己的地盤。朝廷雖收複了汴宋,但對此等行徑隻能默許,實際控製力並未增強,反而因諸鎮勢力的滲透而變得更加複雜。中原腹地,自此也開始呈現出藩鎮林立的苗頭。
第三節:子儀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