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 第150章 進城儀式,意外與祭天祝文(改)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150章 進城儀式,意外與祭天祝文(改)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在幽州城外,臨時搭建的接風亭,李恪與幽州的官吏、豪紳作了一番簡單的認識後。

便在刺史李靈夔、彆駕周茂典、長史嚴古以及司馬盧向笛等人的引領下,從幽州的北門“拱辰門”走進了這座目前還名不經傳的城池。

至於幽州城這麼多城門,為什麼李恪偏偏選擇從這座北麵的“拱辰門”進入。

其實,這其中也是有一些講究的。

這北門中的“拱辰門”,其中的“拱”字,意為著環繞,“辰”指星辰。

所以“拱辰”就是眾星環繞北極星,而“拱辰門”即眾星拱衛北極星之門,寓意以德治政,四方歸心,順天應地。

而這,也是李恪隱晦想要表達的意思。

告訴他們,他來到幽州,是將自己當成一顆拱衛北極星的星辰,來鞏固大唐的北境。

順應李世民的以德治政,長治久安的政治理念。協助幽州的各位打造一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幽州。

至於為什麼是協助,而不是直接管理,說到這裡,若無意外,李恪又要鞠一把辛酸淚了。

蓋因為李世民在給李恪的手赦中,並沒有讓李恪兼任地方刺史。

在倒黴的捱了一記黑棍,被莫名其妙的綁架到大唐最北方後。

他從突厥那裡奪回了梁師都的貢品,又斬殺了突厥人五百狼騎,兵不血刃,奪回夏州,然後和柴紹聯手,擊敗突厥人的援軍,最終平定了朔方。

這些功勞被算下來之後,改封到了朔方,被封為了幽州大都督,置都督府,督十州之地。

這看起來很不錯吧!比原來多了三州之地。

但李恪,若是想就此高枕無憂,那可就高興的太早了。

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在大唐初期,都督府與治所州政府之間的關係,其實存在兩種形式。

其中一種是像李泰那樣的,被封為越王,受封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

看到這裡,或許關注細節的人,已經看出這裡麵的門道了。

這個裡麵出現了一個“揚州刺史”。

簡單點來說,就是這些州的所有兵權都歸他節製統帥。

而揚州刺史,則是揚州軍事政治一把抓的一州最高長官。

所以,這就是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出現了都督、刺史兩個長官合一,都督府與治所州政府之間是合署辦公的關係。

兩套僚屬機構合並,在封地上軍事政治一把抓,幾乎就是土皇帝,國中之國。

而另一種形式,則就是李恪現在這樣的。

都督府與治所州並存,都督府官員與州級官員兩套僚佐係統。

這兩套係統雖擁有一個長官李恪,但並不是合署辦公,而是相對獨立,互不統屬。

都督府與其屬州是上下級的統屬關係,具體表現在上下級行政關係、對屬州的監察職能以及軍事管理職能等三個方麵。

在政務上有建議權,而沒有實際上的管理權利。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李恪在封地上,還有很大的製約。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隻不過,現在還不是考慮這些東西的時候。

在幽州官員和權貴的帶領下,李恪與他們一起,前往幽州刺史府中,舉行一些必要的儀式。

畢竟,他一個親王前來幽州之官,總不能像市井小民一樣隨便走一下過場。

因為這不僅關乎他本人的顏麵,更關乎大唐朝廷的尊嚴。

雖然他是親王,不需要和其他的官員一樣,都要先去當地的縣衙報到,再到州府衙門報到後,最後向幽州城發出貼紅告示,通知自己到任,這樣繁瑣。

但是一些必要的禮節儀式,同樣不可避免。

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祭天。

在今天,他會與當地的官員、豪門貴族,會同當地豪商大賈、鄉紳耆老等,向天祈願,祈求上天降下恩澤,保佑幽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

這些儀式,雖然在李恪的眼中看起來有些繁文縟節。

但這些傳承下來的既定儀式,他還真就不敢隨意的更改和廢除。

畢竟曆史的教訓還曆曆在目,在貞觀七年的時候。

前身就因為打獵時,踩壞了百姓的莊稼,而被柳範彈劾,原本和乳母的兒子賭博這樣的小事,被李世民削去了安州都督一職,而實封僅剩的五百戶封地,再次被削去了三百。

所以,此時的李恪,如果不信邪的省去了這個祭天儀式。

被幽州的某位官員,捅到了李世民那裡。

就算是李恪現在立下了一些功勞,也改變了一些李世民對他的看法。

李恪也不敢打包票,李世民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輕輕放過。

萬一自己辛辛苦苦,拿命掙回來的功勞,抵不過李世民的雷霆之怒。

那可就前功儘棄了.....

所以,根本沒必要在這些小事上,以身犯險,搞得他好像是個莽撞人一樣!

因此,儘管李恪心中有些不以為然,認為這些繁文縟節對於治理幽州並無實際幫助,他還是選擇了尊重並遵守這些既定的儀式。

隻有這樣,纔能夠避免重蹈前身的覆轍,也纔能夠真正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這些禮節和儀式,估計就是維護國家穩定、彰顯統治者威嚴的重要宣傳手段。

畢竟君權神授,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無論是哪個朝代,都需要通過這些儀式來強化百姓的信仰,讓他們相信君主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是不可挑戰的。

“見過蜀王殿下。”

“恭迎蜀王殿下來到幽州。”

在李恪的車駕經過幽州城官道上的時候,兩旁的百姓紛紛朝著車隊行禮高呼,瘋狂地打量著這位年輕的皇子。

“感謝大家的熱情歡迎,小王也深感榮幸。”

李恪從馬車上探出大半個身子,向兩旁的百姓揮手致意,臉上露出了溫暖的笑容。

在他看來,與幽州的百官和勳貴要保持距離,畢竟,他們這些人是敵是友,尚未可知。

但與幽州城內的百姓,要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他們纔是幽州城的基石,也是幽州的基礎。

隻要得到封地內百姓的信任和支援,那麼不管是刺史府的班子也好,還是本地的勳貴地頭蛇也罷。

他都能有足夠的底氣去麵對,甚至在必要時刻,他可以利用百姓的民意,對這些不利於他發展封地的力量進行壓製。

“蜀王殿下,草民是鳳翔王垛村朱四。如今來幽州討生活,關中旱災,有幸逃難至長安,得殿下救助活命。殿下來到幽州,實乃我幽州百姓之福祉。”

說完就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起頭來。

李恪在車架上聽到一個聲音,循聲望去,隻見車隊前,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中年男子,正跪在路旁,向他磕頭行禮。

聽到這人的話後,微微一笑,心中暗讚。

這真是剛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頭。

原本自己還不知道從哪裡收攏幽州百姓之心,這一下就有人送上一個話題,真是天助我也。

可就在他準備叫停馬車,學他勞資李世民來一場政治表演的時候,又有數道聲音響起。

“華州,葛大在此謝過殿下救命之恩。”

“鳳翔府,農邵,謝過蜀王殿下施粥之恩。”

“秦州,隗高寒、趙一鳴,叩謝蜀王殿下長安活命之恩!”

聽到這些聲音,不光李恪愣住了,就算是幽州城的百姓,也被這一幕震撼的不輕。

他們何時何地見過這種場麵?

若是當街攔轎,告狀的百姓,那確實是見得多了。然而,像眼前這樣,來自數名來自各地的百姓,自發下跪磕頭,隻為向一位皇子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這可是前所未見的奇景。

所以,整個幽州城,一時之間也變得議論紛紛起來。

“那幾個人一聽就是關中口音,俺可聽說了,上半年關中出現大旱和蝗災,當時好多人都餓死了,聽這幾個人的意思,蜀王殿下當時參加了救災,救了他們,而且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位蜀王殿下長的就跟麵善,看樣子就是個好人。”人群中一位婦人有人說道。

“但誰又知道這幾個人,會不會是那位蜀王殿下找來的托?就是為了騙取我們的好感呢?”

一個長相尖酸刻薄的中年人指著那幾個前來道謝的百姓,挑撥地說道。

他的話立刻引起了一片嘩然。

的確,這樣的場景太過罕見,以至於讓人不得不懷疑其真實性。

一個年紀較大,長著山羊鬍須的老者,聽到後忍不住歎了口氣,接著說。

“但若是這位蜀王殿下,真的救了那麼多人,來到我們幽州,那便真的是我們幽州地福氣了。”

一同同樣年年紀的老者,長歎了口氣,眼裡有些濕潤。

“我也是個老幽州人了,一輩子在這裡生活。看多了那些嘴上說著為百姓著想,卻隻顧自己貪贓枉法、恣意享樂。但從那幾位的表情和行為來看,這位蜀王殿下,他似乎有些不一樣......”

周圍的百姓們聽到兩位老者的話,頓時也紛紛點頭,他們也深有同感。

“是啊,一個人若是撒謊,不可能向他們那樣真摯,你們剛纔是沒看見,那頭磕在地上叫一個瓷實,若是沒有那位殿下叫停,都快磕出血來了......”

李恪在長安救災施粥,以及後來建設藍田縣中,救援接觸了大概數十萬的關中流民。

想著時間過去這麼久了,在這裡遇到幾個,好像也正常。

幽州本就是北方重鎮,南北交通要衝,來這裡做做生意,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了其中的關鍵之後,李恪想要作秀的心思也就談了下來。

他走下馬車,來到這些曾經流離失所的百姓麵前,臉色溫和的說道。

“你們這些日子過得可好?”

“托您的福,我們算是挺過來了,如今來這邊做點小生意。”其中一個隗高寒的士子,磕磕絆絆的回答道,臉上露出了劇烈的感激之情。”

李恪見狀,右手虛按了兩下。

“諸位,不必多禮,本王身為陛下的兒子,為百姓謀福祉,本就是我應儘的責任。”

“如今你們來到幽州,也是本王的治下之民。我會全力幫助你們以及幽州的百姓,在這片土地上,過上更好的生活。”

聽到李恪的話,隗高寒、朱四等人的眼中閃過一絲感動。

或許彆的官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隻是出於客套或者表麵的禮節。

但在長安城中,收到李恪真真實實救助的朱四等人,卻能感受到這句話背後的真誠和決心。

看來這幽州,他們是來對了,在這苦寒之地,這位的到來,實在是幽州百姓的福氣。

而後,李恪在與朱四等人簡單的交流之後,也沒有耽誤太多的工夫,便離開了。

在李恪的車隊緩緩地駛過幽州城的官道後,兩旁的百姓便紛紛圍上了剛才朝向李恪跪地道謝的朱四、葛大、農邵、隗高寒、趙一鳴等人。

“你們當初逃難到長安,真的是被那位蜀王殿下所救?”

“蜀王為人如何?”

“聽說他小小年紀,就已經被封為幽州大都督了,是不是就是救災有功啊!”

“這下幽州可有盼頭了,有這樣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子來治理幽州,我們的日子一定會好過多了。”

在原本計劃一炷香走完的路程,在遇到之前那擋事後,硬生生的拖了半個時辰,這才趕到幽州刺史府。

原本那些輕視李恪年紀小的幽州官員與勳貴,態度也有了極大的轉變。

其中,那些本地勳貴看待李恪的表情,變得複雜了許多......

等到李恪再次下了馬車,這才發現在刺史府前,有一塊巨大的空地。

一個早已準備好的祭祀之地早已準備妥當。

三牲祭禮,以及各種祭品,都擺在了桌子上,等待上天之子的兒子,前去祭拜。

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恪便在刺史李靈夔的主持下。

帶著幽州官員和權貴向天地一拜三叩頭,燃香祭拜,拿出一張早就準備好的宣告誓言。

“小王李恪,奉大唐皇帝陛下之命,擔任幽州大都督一職,特此與天地誓約......本王李恪,謹以此誓,表我心誌,儘我職責,皇皇上天,照臨下土,以九月朔日迎日於幽州。”

祭天祝文,是李恪就任幽州大都督時按照傳統習俗所做。

在古代,新官上任時都需要進行這樣的儀式,或大或小,以示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祈求神靈的庇佑和保佑。

同時,這也是一種向百姓展示新官的誠心和決心的方式。

(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掙大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