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 第320章 戲弄一眾大佬(改)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320章 戲弄一眾大佬(改)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恪徒手抓箭,不光是救駕有功,可以說在群臣麵前,也是大大的露了一次臉。

隻不過,即便他身手矯健,反應超乎常人,但總歸是血肉之軀。

所以在抓住疾馳中的箭鏃後,還是在劇烈的摩擦下,被箭桿帶走了一小塊皮肉。

雖說傷的不重,但是看著他手上,鮮血淋漓的樣子,還是蠻唬人。

所以,大受感動的李世民,吩咐李恪隨著禦醫下去包紮傷口。

李恪臨走時,看到最後的畫麵,就是後知後覺的大哥太子李承乾,從馬背上跳下,急慌慌的跑到父親李世民麵前,臉色蒼白如紙,五體投地的跪倒在地,向李世民請罪。

依稀聽見太子李承乾請罪的聲音,帶著深深的自責與恐懼。

“父皇,兒臣無能,險些釀成大禍,請父皇責罰!”

聽到太子李承乾的這句話,李恪沒有幸災樂禍,甚至有些同情他。

因為他差一點就成了那弑君之人,到時候彆說什麼皇位了,這個太子也算是當到了頭。

後麵李世民是如何回答,又是如何應對的,因為李恪已經走遠,就無從知曉。

隻不過,今日之事,非戰之罪。

以李世民的尿性,應該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事。

但身為儲君,李承乾的失誤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日之事雖未造成嚴重後果,但也算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對於未來的局勢如何,暫且還不知道,但或許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隻不過,這一切都不關李恪什麼事了。

因為手上受了傷的緣故,就算包紮完傷口,繼續狩獵也已經不現實。

所以,等到手掌包紮完畢後,李恪就準備去向李世民請辭。

不過,等到他才從禦醫所在的臨時帳篷裡出來,就看見外麵的那些宮女和內侍們都在收拾行李。

就連營地中一大半的帳篷,也都被拆解,折疊得整整齊齊,準備裝上馬車。

這一幕,讓李恪有些微微錯愕。

但轉念一想,似乎又能理解。

因為先不說太子李承乾那一箭帶來的影響,光是關中發生地震,估計李世民就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立誌超越秦王漢武,成為千古一帝的存在。

關中作為大唐的核心腹地,一旦發生地震,其影響絕非小可,不僅關乎民生安危,更可能動搖國本。

因此,李世民焦急趕回長安,倒也情有可原。

李恪帶著小二來福,穿過忙碌的人群,朝著李世民所在的行轅走去。

沿途,不少官員和侍衛紛紛向他投來敬佩的目光。

畢竟,徒手抓箭這種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更何況還是在如此危急的關頭,救下了聖上的性命。

光是這份勇氣和膽識,就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對著四周看向他的人,溫和的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李恪就徑直的來到李世民所在的行轅前。

行轅內,李世民居中坐在一張寬大的案幾之後。

兩側皆是跟隨李世民前來狩獵的文武大臣。

其中,一位身著朝服,麵容沉穩的大臣正出列站在眾大臣中間,朝著李世民上奏。

“陛下,按照以往的慣例,地龍翻身,有可能後續還會發生,而陛下萬金之軀,實在不宜妄動。”

“萬一回京途中,再遇地龍翻身,恐有傷龍體,實為社稷之不幸。因此,臣建議,陛下可暫留此地,待局勢穩定後,再迎陛下歸朝。”

聽到這位吏部侍郎的話,一旁的房玄齡眉頭微皺,卻也並未立即反駁,似乎在權衡利弊。

作為跟在李世民身邊的潛邸老臣,他自然知道李世民的性格與抱負。

更明白,若是此刻關中地震較小也就罷了。

可若是關中地震較大,百姓受災嚴重,陛下不在長安坐鎮中區,未曾及時瞭解災情,下令救災。

到時,災情蔓延,民心動蕩,恐會生出諸多變故,不利於國家的穩定與恢複。

想到這裡,房玄齡抬起頭來,掃視了一圈殿內眾人,見無人起身,他就欲起身,陳述自己的建議。

隻不過,還沒等他站起身子,就看到一個殿前力士掀開行轅的簾幕,小跑著來到李世民的麵前。

見到這一幕,台下文武大臣都下意識坐直了身體,皆以為是長安來了訊息。

唯恐長安又生變故,要明白,不說太上皇李淵,皇後長孫以及諸多皇子公主皆在長安,若真有緊急變故,估計就算是英明神武的陛下,也按耐不住。

力士行至李世民案前,躬身行禮,聲音雖輕,卻足以讓殿內眾人清晰聽見。

“啟稟陛下,燕王殿下在外求見。”

此言一出,行轅內的氣氛微妙地變化了幾分。

就連長孫無忌也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坐在李世民左下手,也就是他身側的太子李承乾。

相比較李恪離開時,李承乾誠惶誠恐的樣子。

現在的他,又恢複了往日的沉穩,隻是那眼神中偶爾閃過的複雜情緒,卻難以完全掩飾。

似乎是注意到了舅舅長孫無忌的眼神,他微微側頭,朝長孫無忌露出了一個溫和的微笑。

見到太子李承乾的這個微笑,長孫無忌這才微微放心的點了點頭。

聽到力士的話,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閃過一絲意外。

因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或許是性格被懶的原因,又或者是不想受到他的約束。

除了逢年過節那些必要的節日,他很少主動前來找他。

上兩次主動找到他這個父親,除了想要開府外,就是為了一個叫馬周的屬官。

難得又一次主動找自己,難道是見到今日一連救了自己兩次,又想要提出什麼要求。

一連經曆數次事故,導致李世民這位一向英明神武的君主,此刻也不免心中泛起漣漪。

但很快李世民就恢複了平靜,因為在兩次救駕的功勞麵前,任何個人所求都顯得微不足道。

更何況,他這個兒子,在軍事上的天賦,目前他還沒有太多的表現。

但在政治、商賈、雜學上的天賦有目共睹。

這裡,或許是李世民潛意識知道有裴行儼,這個貨真價實的大將軍在李恪身邊,誤以為李恪在朔方建立的戰功,全是裴行儼的功勞。

因此,先入為主的認為李恪還沒有獨立領軍的能力。

但李恪的商賈之道,以及雜學,畢竟或多或少在長安展示過。

尤其是在長安做生意,以及救助災民。

讓李世民覺得他在這些上麵有著非凡的造詣。

甚至在某些方麵,連自己都自愧不如。

畢竟,就連克明和玄齡兩個擁有宰輔之才的,都在李世民的麵前說過。

李恪若不是皇子,加以鍛煉,能夠執行宰輔之位。

現在,李世民正在為“地龍翻身”之事,傷透腦筋,自己這個啥都懂一些的兒子,或許有獨到的見解或方案,能夠緩解當前的困境。

想到這裡,他輕咳一聲,以吸引殿內眾人的注意,隨後沉聲道:“傳燕王覲見。”

隨著殿前力士應聲退下,不多時,李恪便步入了行轅之中。

對於這個兩次救駕的燕王,除了與之交惡的侯君集。

其他大臣對著這位在諸多皇子中,最為賢能、又不爭不搶,且主動前往封地的燕王李恪,皆有好感。

更何況,今日冒著巨大的危險,救了他們老闆,不然,朝局震動,就算是他們,也難以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全身而退。

因此,任誰今天見到李恪,臉上都多了幾分和善的笑容。

這讓來到帳內的李恪都有些微微的詫異。

心想這些平時都不苟言笑的文武大臣,今天都是怎麼了?

是被地震,震壞了腦袋嗎?

全都對著自己齜著一雙大白牙,莫非是準備對我下套......

但不管心裡怎麼想的,李恪依舊保持著穩健的步伐,就連臉上也帶著謙和的微笑。

不時向四周微微頷首致意,儘顯其溫文爾雅之領導風範。

途經太子李承乾的時候,因為不方便搭話,太子李承乾竟還主動的朝著李恪拱了拱手。

隻是這一舉動,這直接把李恪給弄不會。

畢竟在眾多大臣麵前,還沒朝拜皇帝李世民,這時候率先朝太子李承乾回禮,於理不合。

可不回禮,又有些沒有禮貌。

沒有辦法,李恪隻好學著那些文武大臣,齜著大白牙,朝著李承乾笑了一下,微微點頭,以示回禮。

不過,對於大哥李承乾的舉動,李恪倒是心知肚明。

不外乎出於對自己救駕之功的認可,又或許是在這特殊時刻展現兄弟間的和睦,以穩定人心。

隻是,這番舉動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的,還是謀士教的。

若是自己想的,那他這位太子大哥,也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不濟事。

隻不過,一向務實的李恪,很快又回過味來,覺得李承乾太過小氣。

今天這是,這可不是,朝著他拱拱手簡單道謝一下就能過去的。

今天,要不是他李恪,不管是不是故意,刺王殺駕的罪名,你都背定了。

另一邊,對於李恪與李承乾兄弟之間,這一細微的交流,在旁人眼中卻似乎蘊含了深意,不少大臣的眼中閃過一抹意味深長的光芒。

隻不過,李恪已經顧不上觀察那些人的表情了,他已經行至李世民麵前。

停下腳步,李恪恭敬地行了一禮。

“兒臣李恪參見父皇,願父皇龍體康健,福澤萬民。”

見李恪行禮,李世民連忙擺手示意不用。

再看到李恪的右手上,已經裹上了一圈綁帶,明知故問的說道。

“恪兒,你怎麼來了?傷口包紮好了嗎?”

聽到李世民關心的話語,李恪立馬恭敬地回答。

“父皇放心,兒臣的傷口已經無礙。”

李世民示意李恪起身,並讓他走到自己麵前。

他仔細打量著自己的兒子,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期許。

他緩緩開口,聲音溫和而有力:“恪兒,你此次前來,不知所為何事啊?”

李恪聞言,微微抬頭,目光與李世民短暫的交彙了一下,緩緩道出了自己的來意。

“父皇,兒臣此次前來,想著兒臣既然已經受傷,又不能打獵,繼續留在這也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打道回府,好好休息一番。”

李恪的話一經出口,李世民便自嘲的笑了笑,果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原本以為李恪前來乃是為了趁此機會提些要求或是展現自己的功績,卻不料他竟是特意來請辭。

這讓李世民老臉一紅的同時,又有些感動。

想著對李恪這個孩子,以前的關心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他輕輕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

“恪兒,此番救駕,實乃為父之幸。你雖有傷在身,但朕心甚慰。現在地龍翻身,這狩獵之事,自然也無從進行。至於歸途之事,朕自有安排。”

說到這裡,李世民話鋒一轉,眼神中透露出幾分嚴肅與期待。

“不過,恪兒,朕知你才華橫溢,見解獨到。此次‘地龍翻身’,長安至今還未曾又來資訊,朕唯恐災情嚴重,朕為此事憂心忡忡。你雖身處行轅,但可有何良策,能助朕解此危難?”

說到這,還不等李恪回答,李世民又自顧自的說道。

“朕欲返回長安,可有愛卿覺得這地龍翻身,一般都是持續發生,擔心朕在途中遇到危險,希望朕暫時留在安全之地,待情況穩定後再行啟程。朕一時拿不定主意,你有何想法或建議?”

說到這裡,李世民再次看向李恪,眼中閃爍著信任與期許。

聽到李世民的話,李恪又看了看四周那些大臣一臉凝重的樣子。

“瓷馬二楞!”

一句長安人罵人不機靈,遲鈍的話,差點就從李恪的嘴中脫口而出。

擱著你們在這裡耽誤這麼長時間,就是討論這個。

這要是發生大地震,就你們這些人的速度,等救援隊伍趕到,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但李恪在這麼多文武大臣的麵前,身為皇子,言辭還是需需謹慎一些。

不然抹了他們麵子,以後給你穿小鞋就不好了。

想到這裡,李恪開口道。

“父皇,兒臣以為,麵對天災,首要之務是迅速行動,而非猶豫不決。誠然,地龍翻身(地震)之後,餘震可能接踵而至,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抓緊時間,一方麵派遣快馬急使前往長安,瞭解確切災情。”

“另一方麵,即刻組織救援力量,調撥糧草、藥材及救援隊伍前往災區,確保第一時間穩定局勢,安撫民心。同時,加強災情監測,以防餘震或其他次生災害的發生。”

“不過.....”

就在李恪侃侃而談的時候,不說李世民,就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也聽的微微頷首,眼中露出讚許。

隻不過,一行人正聽的入神,李恪的聲音卻突然一頓,差點沒讓一眾文武大臣暴走。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