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344章 紅翎信使與六百裡加急
燕山餘脈,無名小湖旁。
時間來到了傍晚,此時,零零散散的兵戈之聲,終是歸於安靜。
李恪在小二來福、阿古達木、
海日罕的護衛下,來到了湖泊右側不遠的高地上。
在這裡,他們臨時搭建了一處營地。
原本偽裝成運輸貨物的馬車,已經圍繞成了一圈。
營地守衛安全的人,是偽裝成草原部族的燕王衛步兵。
李恪幾人站在草坡上,朝著不遠處的湖泊望去,隻剩下一片狼藉的戰場。
除了地上還殘留著數百具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之外。
剩下的突厥騎兵已經全部被束縛雙手,由幾根長繩串在一起。
他們垂頭喪氣地站在一旁,臉上滿是挫敗與無奈。
戰場上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就連營地中的空氣,都彌漫著刺鼻的血腥味,以及戰爭過後的沉悶氣息。
看著以往對待突厥人都是下狠手的唐俊悟,這一次竟然沒有立刻對這些俘虜痛下殺手,而是將他們全部俘虜了下來。
也由不得對著旁邊的小二來福和阿古達木、
海日罕笑罵道。
“你們這些大頭兵,現在都學壞了,知道這些活的俘虜比一顆顆腦袋值錢,現在一個個都精得很,把那些俘虜當成票根,一個個到本王這裡取錢。”
跟著李恪的時間久了,許多燕王衛的老人都知道。他們的老大燕王李恪,算是一個較為開明的主君。
不似那些傳統的將領那般剋扣將士的軍功,那是有獎必賞,有罰必究。
並且,對待他們這些部眾,就算是小兵,也是給予充分的尊重。
小二來福嘿嘿一笑,說道:“東家,這還不是你給貫的,要知道在軍中一個俘虜可比一顆腦袋要多值一二貫錢,擱俺的話,我也選留著俘虜啊!”
阿古達木雖漢語不太流利,但也努力表達著自己的想法。
“殿下,俘虜可換物資,對我們有用。”
海日罕鄭重地點點頭,附和道:“沒錯,殿下,這些俘虜說不定以後能派上大用場,換些物資也好,打探情報也罷,總歸是多些好處。”
“多抓些俘虜倒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就怕你們倒是驕橫之心一起,隻想著憑借俘虜去換取錢財與功勞,而忘卻了戰爭的殘酷與危險。”
“須知道,突厥人隻是一時失勢,骨子裡還是悍勇無比,今日雖被我們擊敗,但他們的作戰能力還是不容小覷。你們切不可因為幾次勝利,從而掉以輕心,到時丟了性命就悔之晚已。”
李恪麵色凝重,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
小二來福等人神色一凜,收起了臉上的輕鬆。
“殿下放心吧!他們又不是傻子,小命隻有一條,又怎麼會不知道珍惜。”
“再說了,這還是在擊潰了這些突厥人後,被我攔下了下來,這才沒有對俘虜痛下殺手。若任由已經殺紅眼的弟兄來,隻怕能剩下來幾百人,就算是僥天之幸了。所以,殿下您就放心吧,我們都曉得輕重。”
小二來福是平民出身,性格憨厚,這還是跟在李恪身邊近兩年時間。
在李恪的影響下,性格稍微變得沉穩了些。
阿古達木和海日罕就更不用說了,在沒有跟李恪之前,一直是突厥人的奴隸。
平日裡除了為突厥酋長以及那些貴族放牧,就是忍受著無儘的打罵與奴役。
在與人交流上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優勢。
雖說,自從跟隨了李恪,他們彷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李恪不僅給予了他們自由,還將他們從曾經唯唯諾諾的奴隸,逐漸成長為堅毅果敢的戰士。
但是在說話上麵,他們與小二來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怎麼會說話。
就在三個人一臉侷促,掏空腦子,想著怎麼回答李恪的這個問題時。
一隊騎著戰馬的士兵疾馳而來,馬蹄踩在翠嫩的青草上,發出沉默的聲響。
他們來到李恪等人麵前,為首的唐俊悟利索的翻身下馬,朝著李恪拱手行禮後,說出了這麼一席話來。
“這麼說,本王還得謝謝你,幫本王攔下了那些殺紅了眼的士兵,又能給本王掙不少的“開元通寶”了?”
聽聞李恪的打趣,唐俊悟連忙擺手道。
“殿下,你這麼說可就冤枉屬下了,前段時間,不是拍賣了不少的奴隸嗎?雖說,咱們北地賣不上價格了。”
說到這裡,唐俊悟邪魅一笑道:“但是,關中長安那些公子哥,以及那些有誌之士,不是常常叫喊著,要一雪渭水渭水之辱嗎?”
“這些突厥俘虜說不定能在他們那裡賣個好價錢,為咱們換來更多的物資和錢財,以壯大咱們的實力。殿下您向來深謀遠慮,屬下此舉也是為了咱們的長遠打算啊。”唐俊悟言辭懇切地說道。
“嗯?”
唐俊悟的一席話說完,李恪便眉眼一挑,有些詫異的看向唐俊悟。
“老唐,你一向殺伐果斷,向來不在意這些錢財之事,如今竟有如此盤算,倒是讓本王頗感意外。”
說到這裡,李恪斜瞟了唐俊悟一眼,慢悠悠的說道。
“是不是,有人在你耳邊吹風了?老唐,你可彆瞞著本王。”
一旁的唐俊悟,也沒有想到李恪的第六感這麼強,一猜就猜到了是有人跟他聊過這個事情。
頓時,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就在他準備坦白從寬的時候。
一直在一旁守衛的小二來福,卻忽然朝前方大聲吼道。
“來者何人?有何要事,還不報上名,停下馬來?”
小二來福的吼聲在空氣中回蕩。
以至於唐俊悟也顧不得解釋,與眾人一起,右手扶刀,擋在了李恪的身前。
這時,唐俊悟纔看到,從下方的人群中,跑出來兩騎,以一種幾乎騎兵衝刺的速度,朝著李恪奔襲而來。
隻不過,還是李恪比較冷靜,見到這兩騎既然能夠穿越數千人的戰場,來到這裡,肯定就是自己人。
他向前幾步,抬手示意眾人不必緊張。
等到那兩騎逐漸靠近,眾人心中一凜。
因為身後一騎的頭盔之上,插著兩根迎風飄舞的紅翎。
要知道,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幅員遼闊。
所以為方便聯係,曆代王朝就建立了以驛傳遞資訊的製度。
一般每隔二十裡就設定一個驛站,一旦要傳遞緊急公文,按規定每天最少要跑三百裡,更重要的的情況,甚至要跑八百裡。
又以四百裡加急、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三者區分資訊傳遞的速度,或者說事情的嚴重程度。
而這個信使頭盔上插著兩根紅翎,無疑是“六百裡加急”。
難道是太子大哥李承乾提前造反了?
在看到六百裡加急的紅翎信使出現之後,李恪的腦海中,不由的一陣胡思亂想。
畢竟,現在他的封地隔絕了突厥,若是頡利可汗想要像武德九年冬天那樣,攜帶二十萬控弦之士,跑到關中去,那幾乎不可能。
而南方洞獠起事乃是貞觀五年,按道理現在也不應有如此緊急的情況。
所以,李恪這纔想到了是不是他的好大哥李承乾帶著侯君集反了。
隻是他卻忘記了,太子李承乾隻是比他大上幾個月。
若不是他這副身體裡,藏著一個成年人的靈魂。
搞不好這副身體的原主人,還不如李承乾穩重。
很快,李恪微微搖頭,將這些雜念暫時拋開。
辛獠兒也帶著那六百裡加急的信使,來到李恪的身前。
辛獠兒先一步翻身下馬,單膝跪地,朝著李恪聲音急切地說道。
“殿下,軍部緊急執文!”
李恪臉色鄭重的朝著他點了點頭,示意他起身後。
這纔看向一臉疲態的紅翎信使,信使看到李恪的眼神,立馬大聲說道。
“殿下,兵部行文,以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又以並州都督李績為通漢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兵十餘萬,分道出擊突厥。”
“燕王李恪,提供兩萬石糧草,全力配合討伐大軍,共襄盛舉。
李恪聞言,臉色一下子變得異常的難看,過了半晌,這才微微頷首道:“李恪接旨。”
這東突厥滅國之戰,終於是要開始了?
隻是,這父皇讓我提供這麼多糧草是什麼意思?
在伸手接過那個尚且帶著紅翎信使體溫的兵部執文。
李恪的心跳得很快,有種莫名的興奮和緊張外。
當然,也有一肚子的憤懣。
不過很快,他就將憤懣壓製了下來。
畢竟比起這些不愉快的情緒。
在這一瞬間,他還是有種一隻腳踩進了曆史裡麵的感覺。
眾所周知,這場東突厥滅國之戰,將是一場載入史冊的大戰。
而現在,他竟然也要參與進去,這讓他的神情,有過短暫的恍惚。
但很快,李恪便回過神來,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果敢。
他緊握著手中的兵部執文,暗暗決定,在這場東突厥的戰爭中,自己一定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收到這封兵部執文後,李恪便下令,連夜趕回雲州城。
既然現在兵部的執文已經到了,那麼很明顯,就是朝廷已經明確了出兵的日期。
那就意味著朝廷的大軍,最多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就會經過他的封地。
甚至很有可能將營地設定在他的封地上,以方便大軍的後勤補給和協同作戰。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他封地的眼皮子底下作戰,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他必須迅速做好準備,以便迎接即將到來的數路大軍。
也不容他不謹慎,實在是他封地上的秘密和小動作,也著實有些多。
光是利用突厥俘虜擴充的騎兵,就有七千多人。
好在前些日子,李恪委派辛獠兒成為這七千人的首領,並讓他們偽裝成草原同羅部,某部分投降依附他的族人。
將他們就安排在雲州城,長城以外的草原上。
除了這些,從李恪再次回到幽州後,在沒有了刺史李靈夔的掣肘後,他的手頭上有十幾條線正在有條不紊的往前發展。
醉仙樓麵向全大唐的推廣,商品的售賣,騎兵的訓練,長安集團方麵的控製,新產品的研發。
火藥、燧發槍的應用研究,勾注山的發展計劃,對突厥一方的文化、武力入侵……
李恪在擁有了固定的封地之後,有關這些事情,在他有意無意的推動下,正逐步走上正軌。
然而,如今朝廷大軍將至,這些原本隱藏在暗處的活動,也不得不暫時收斂起來。
前段時間,他已經讓前隋驍騎衛,現如今的錦衣衛頭領金鯢等人。
負責將這些較為敏感的產業,轉移到勾注山上去。
半個月過去了,也不知道事情辦的怎麼樣了,搬到勾注山之後,有沒有恢複研發。
徒然間,時間變得有些緊迫,李恪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畢竟這些敏感產業若被朝廷發現,可能會帶來極大的麻煩。
所以他迫切的希望趕回去,查遺補缺。
他在心中盤算著,如果事情順利,那麼在配合朝廷大軍作戰時,他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可以隨心的搶奪李靖他們的功勞。
畢竟,後世中人,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軍事愛好者。
都將這場一舉將東突厥滅國的戰爭,進行了無數次推演。
而李恪憑借著他那無與倫比的記憶,隻要稍微思考片刻,這場戰爭中的關鍵節點和戰機。
就會清晰的浮現在自己的腦海中。
就算李恪沒有深入過漠北草原,那裡的地形,在最近一段時間,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反複呈現了無數遍。
李恪隻要閉上眼睛,彷彿就能看到那廣袤的草原、起伏的山脈以及縱橫交錯的河流。
而對地形的熟悉,以及對雙方排兵布陣的預先知曉,就是他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大優勢。
不誇張的說,這場戰爭還沒有開始,李恪已經在腦海中,模擬各種可能的作戰場景,思考著如何利用地形來佈置兵力、伏擊敵軍以及保障後勤補給。
在他眼中,這場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敵我兩方智慧的博弈。
他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在六路大軍
幾乎全是大唐名將,乃至軍神李靖的手中,奪下生擒頡利的戰功。
當然,還有那塊缺了一角,但仍舊能讓世間所有好男兒,都為之瘋狂的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