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507章 觀察
隻能說李靖不愧
“軍神”
之名,總能一針見血地揪出治軍的關鍵。
旁人隻看到燕王衛的精銳戰力。
他卻能透過光鮮表象,想到兵士們傷殘後的後路。
這份對士卒的體恤與長遠考量,遠非尋常將領可比。
隻不過,麵對李靖的詢問。
唐俊悟也隻是微微錯愕了一下,隨後非但沒有露出任何為難之色不說。
原本就挺直的腰板,此刻挺得更直,眼中還漸漸燃起了幾分自豪的光。
他抬手抱拳道:“回總管,殿下早在設立燕王衛之初,就把這事考慮到了!”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帶著十足的信心。
“在燕王衛中,殿下專門設立了一個‘傷殘退役撫卹金’,每月從王府收益和戰利品中撥出專款注入。士卒若因戰傷殘,視傷殘等級,可一次性領取豐厚撫卹金,足以保障其日後生活!”
“此外...在殿下所經營的商號,以及封地內,還會優先為傷殘士卒安排差事,殿下常說,不能讓跟著他的英雄流血又流淚!凡為燕王衛效命者,殿下必負責到底!”
唐俊悟這番話擲地有聲,不僅解答了李靖的疑問。
更展現出一套遠超當下時代的、係統化的軍人保障體係雛形!
李靖聽完,徹底沉默了。
他深邃的目光中也充滿了震撼。
他原本以為這“職業化”已是驚世駭俗,沒想到燕王殿下連最棘手的善後問題都想到瞭如此深遠、如此周全的地步!
這已不僅僅是練兵,而是在打造一個全新的、擁有強大凝聚力和歸屬感的軍事體係!
良久,李靖才緩緩吐出一口氣,目光複雜地看向定襄城的方向,輕聲歎道。
“燕王殿下……思慮之深遠,謀劃之周全,老夫……佩服。”
在唐俊悟將燕王衛大致的體係,講述完一遍之後。
原本還興致勃勃的李靖,此刻也沒了繼續追問細節的心思,就此返回了自己的營地。
在回去的路上,他的目光不時落在遠處操練的燕王衛身上,神色複雜難辨。
有讚歎,有感慨!
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
因為在他眼中,大唐承前隋的養兵製度,較之燕王李恪手底下的燕王衛。
在某些方麵要遠遠強於燕王衛,從成本上來說,府兵自帶軍備糧草,朝廷無需耗費巨額銀錢供養。
且農戶基數龐大,兵員補充速度遠勝需常年訓練的職業化軍隊。
這對疆域遼闊、需處處設防的大唐而言,是眼下最穩妥的選擇。
可不知道為何,燕王衛那極致的紀律性,卻像一顆投入古井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波瀾。
那高度專業化、高度忠誠、且後顧無憂的軍隊,所展現出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府兵製難以企及的。
李靖不禁想到,若大唐邊軍皆能如此……
但旋即他又暗自搖頭。
這需要耗費的錢糧,簡直是個無底洞,以如今國庫的歲入,根本無力支撐。
燕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依賴於他在商業上無與倫比的天賦,這幾乎是不可複製的。
任何人都不行!
這位燕王殿下,不僅擁有超凡的軍事眼光和治軍手腕,更具備支撐這一切的、令人驚歎的斂財和經營能力。
文武兼備,財權在握,且深得軍心……
這已遠超一個普通皇子應有的格局和實力。
若是時間回到十年前,李靖在看到李恪擁有這等實力遠超普通府兵的燕王衛。
他想也不會想,立馬寫封書信傳回長安,舉報燕王李恪有
“私蓄強兵、圖謀不軌”
之嫌。
但有了實名舉報太上皇李淵造反,反被被李淵先發製人,打入了長安城,差點掉了腦袋的前車之鑒。
李靖在處理這種類似敏感事務時,就變得極為謹慎。
加上,如今的他已經47歲。
年逾半百,知命之年的他,早已沒了當年的莽撞。
並且,他也知道,僅憑一支強軍就斷定一位親王有反意,實在過於武斷。
更大的可能是捲入到可怕的皇室紛爭之中。
所以,他決定再看看。
反正如今,整個定襄道,都在他的節製之下,李恪的燕王衛受他征招而來,名義上也受他節製。
他有的是時間和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位殿下的一舉一動,探明其真實意圖。
而定襄城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觀察場。
他倒要親眼看看,這位年輕的燕王殿下,是如何在這北疆之地,不聲不響地經營出這樣一番局麵的。
其治軍理政的真實手段,其麾下文武的真實成色,乃至其本人的誌向野心,都將在接下來的接觸中逐漸清晰。
思及此處,李靖心中那絲凝重漸漸化為一種審慎的期待。
可就在他走到營地門口時,李靖的臉色突然變得十分懊惱。
兵法有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原來,一開始,他有意前往燕王衛的營地。
其實,是想借著請教燕王衛訓練之法這個藉口,試探一下。
眼前這支燕王衛,是否看到過蕭皇後、楊正道一行,是否知道他們下落。
沒有想到,自己被燕王衛獨特軍製和唐俊悟透露的驚人細節所吸引,竟完全沉浸其中,將最初的目的忘得一乾二淨!
李靖停下腳步,抬手揉了揉眉心,臉上露出一絲自嘲的苦笑。
想他李靖一生用兵,以虛實難測著稱,今日竟被一個年輕將領用一番坦誠之言帶偏了方向,反而讓對方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自己卻連最關鍵的問題都忘了問。
李靖抬手拍了下額頭,心中暗歎一聲
“失策”。
好在,此事尚有轉圜餘地。
唐俊悟並未起疑,且燕王衛仍在自己的節製之下。
探查蕭皇後下落之事,大可另尋時機,或待抵達定襄城後,親自從燕王李恪身上尋找蛛絲馬跡。
且蕭皇後與楊正道兩人,要在定襄道境內藏匿行蹤,絕非易事,總會留下蛛絲馬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