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528章 錯綜複雜的勾注山
勾注山這一帶,因為靠近草原的關係。
其勢力分佈錯綜複雜,遠非表麵上看起來那般簡單。
除了明麵上如虎嘯寨和異軍突起的深泉寨,還有大大小小近百的綹子、馬幫,以及一些來去如風的草原馬匪,在此地活動。
光是和虎嘯寨、深泉寨規模差不多大的一線勢力,就不下七家。
其中就有盤踞在勾注山西麓的
“黑石寨”。
寨中多是前隋邊軍逃兵,擅長山地作戰,靠著控製西麓的皮草、草藥起家。
既不跟虎嘯寨結盟,也不與深泉寨為伍,向來隻認
“銀子”,誰給的利益多,就幫誰護送貨物。
活躍在山南峽穀的
“清風幫”。
幫眾多是走南闖北的商客出身,熟悉中原與草原的商路。
手裡更是握著兩條隱秘的走私通道。
隻不過,這兩條商道,道路狹窄逼仄,地勢險要。
尤其那條被稱為“一線天”的咽喉要道,僅容一人一馬勉強通過,兩側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便會跌落,屍骨無存。
另一條需穿過一片方圓近百裡的“鬼愁澗”,澗內毒瘴彌漫,岔路極多。
若無經驗豐富的向導引路,極易迷失其中,屍骨無存。
躲在山高路險的
“狼山部”,說是綠林勢力,實則是一些亡命之徒組成的勢力。
多是朝廷追捕、驅逐的罪犯、強盜,或是戰爭中流散的潰兵,逐漸聚集在此,形成了這樣一個凶悍異常的勢力。
以專靠劫掠為生,行事毫無規矩可言,既搶商隊,也時常騷擾其他山寨的地盤,甚至敢對草原上一些小部落動手。
因其行蹤詭秘,老巢又隱藏在極其險峻的群山深處,易守難攻,加之其他勢力也樂得見他們去給對手添亂,故而一直未能被剿滅。
至於其餘四家,各有各的生存門道,也各有各的難纏之處。
這些勢力之間,既有為了爭奪水源、獵場和商路而爆發的血腥廝殺。
也有為了對抗朝廷或更強大的對手而達成的短暫聯盟。
關係之混亂,如同這山中的藤蔓,糾纏不清。
有時候,昨天還打得你死我活的雙方,今天可能就因為一筆共同的買賣而坐到了一起。
而看似牢不可破的盟約,也可能因為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瞬間瓦解。
當然,鄭明遠這一次來到勾注山的目的。
並不是要理清這團如同亂麻般的勢力糾葛,更不是要逐鹿山林、成為一方霸主。
畢竟,就算清河鄭氏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吞並勾注山所有勢力。
好在鄭明遠隻需要,想辦法打通了兩邊的走私商道,獲得巨額利益就行。
自從李恪推行互市新政,家族靠著走私維持的利潤銳減。
若不能儘快打通與草原走私的商業通道,儘快穩住局麵。
用不了幾年,鄭氏在北方的根基就算不徹底崩塌,也要元氣大傷。
但若是藉此能夠將手伸進北地的勾注山,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
在李恪沒來之前,這地方算是一個雞肋之地。
無論是大宗貨物的運送能力,還是商路的穩定性,都遠不如幽州和朔方。
除了路近些,找不到任何優點。
這一次若不是收到扶持的虎嘯寨傳回訊息,說是深泉寨掌握一條新的
“走私商道”。
不僅能通馬車,還能繞開朝廷在幽州、朔方的所有關卡,直通草原。
所以,深泉寨掌握的這條走私商道,恰恰成了鄭氏以及其他幾家挽回損失的最優選擇。
而在得到“虎嘯寨”大寨主趙天虎傳回的資訊後。
鄭明遠便建議家中族老,讓趙天虎派人試探一下。
這個一兩年來在勾注山不斷發展壯大的寨子。
畢竟,從目前收集而來的資訊來看。
隻知道,深泉寨的女寨主年紀不大。
但武功極高,且行事作風頗為強硬,手下也聚集了一批好手。
更關鍵的是,他們武器和裝備的精良程度,遠超勾注山其他勢力。
“一個女子,能在短短兩年內將深泉寨發展到如此規模,背後若無人支援,絕無可能。”
這句話,乃是鄭明遠在族老會議上所說。
隻不過,他們沒有想到那背後之人,會是李恪。
對於李恪被兩個突厥王子,綁架到草原,最終在勾注山脫困這件事。
在長安也有幾分流傳,但版本眾多,細節模糊。
有人說是燕王李恪智勇雙全,臨危不亂,設計脫困。
也有人說是綁架李恪的那夥人,內部起了紛爭,讓他尋得了機會。
更多的人,從李恪組建燕王衛的細節看出,那些對李恪有過幫助的山匪,都被李恪收編整訓,納入其燕王衛的體係之中。
不然,為什麼才剛剛組建的燕王衛,為什麼對上突厥的精銳騎兵,就能
不落下風,甚至屢占上風?
這絕非尋常倉促成軍能做到的,必然是吸收了勾注山中的土匪骨乾,再經李恪以精良的裝備加以武裝,方能爆發出如此強悍的戰鬥力。
再者,按照所有人正常的想法,就是既然那些綠林中人。
既然已經洗白上岸,跟著當今朝廷最紅的皇子,前途無量。
就不會再回到這窮山惡水裡,乾那刀頭舔血的勾當。
眾所周知,跟著李恪,有官身、有俸祿,將來還能靠著軍功搏個前程,遠比在山裡把腦袋彆在褲腰帶上,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安穩得多。
更何況,李恪身為當今陛下的兒子,更不會主動與那些綠林勢力牽扯不清。
畢竟皇子身份尊貴,與
“匪類”
為伍向來是朝堂大忌。
正常人都會著急撇清關係,畢竟稍有不慎便會落下
“勾結匪患、意圖不軌”
的把柄。
稍有差池便會斷送前程,甚至危及自身安危。
所以,在眾多版本的流言中,大部分人都願意相信,李恪在脫險後,出於仁厚和酬功。
對幫助過他的山匪進行了妥善的安置,或收編入軍,或賜金遣散。
已然徹底了結了這段“不甚光彩”的過往。
至於那些未被收編、或者不願被約束的,自然也就各自散去,重新隱沒於茫茫山林之中,與尊貴的燕王殿下再無瓜葛。
因為這種做法,最符合皇室體麵,也是那些注重規矩禮法世家大族,最普遍的看法。
畢竟誰也不願相信,一位前途光明的皇子,會冒著斷送前程的風險,與綠林勢力牽扯過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