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_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第1622章 孩子們
“九成宮已經修葺完了,今年避暑,便去九成宮。”李世民說道:“在那裡多待一陣子,等入秋了,再回長安。”
“一切聽陛下安排。”長孫皇後微微頷首。
傍晚時分,李承乾到立政殿裡,陪著長孫皇後用晚膳,說起了要去莊子上避暑的事宜。
“今年青雀不在長安,兒臣想著,如今雉奴也長大了,何不帶著雉奴一同到莊子上去,如此,母親在行宮休養,也能少些操勞,二來,雉奴與狸奴年歲相差不大,眼下正是能玩鬨到一起的時候。”
“王叔家中,照顧孩子的仆從也不少,完全無須擔心雉奴在那裡的生活問題。”
“母親覺得如何?”李承乾期待地看著長孫皇後。
“承乾有心了。”長孫皇後微微頷首,笑容欣慰。
“你能夠想到雉奴,阿孃很高興,他如今確實不再是需要時刻抱在懷裡的稚兒了,出去走走,見見田野風光,與你們兄弟多親近近親,也有益處。”
說起來,長孫皇後也有些感慨。
“還記得,當初你見你王叔的時候,也是這般年歲,次年就被你王叔帶到莊子上去玩鬨了。”
“而現在,雉奴也到了你當年的年紀了,真是讓人感慨啊,日子過的真快。”
“好像一眨眼的功夫,你跟青雀,就長這麼大了。”
李泰不在宮中,提起來的時候,總會多幾分思念和回憶。
李承乾連忙笑著為母親佈菜。
“不管兒長多大,都是母親的兒,長大了,就能更好的孝敬母親了。”李承乾笑道:“母親不也希望看到孩子們能夠平安長大,成家立業嗎?”
長孫皇後聞言,臉上帶著幾分笑意。
“你倒是懂阿孃的心思,等到明年,你可就要成婚了。”長孫皇後說道。
明年李承乾成婚,這也是讓長孫皇後有頗多感慨的原因。
以前還護在懷裡的孩子,也要成家了。
太子妃選定的是武功蘇氏,岐州刺史蘇亶的長女。
太子良娣則是侯君集的女兒。
兩口子在立政殿合計來合計去,與侯家的這門親事,還是做了這般決定。
太子妃的位置,不適合給侯家女。
李承乾聽到母親提起自己的婚事,耳根微微泛紅。
“兒曉得,成家立業是人生大事,阿耶和母親為兒擇定的,自然都是極好的。蘇氏溫婉,侯氏……聽聞也頗有將門英氣。”
太子的婚事,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事。
僅僅在這件事上的思量考慮,就頗耗心神。
與侯家之間的親事,去年年初的時候就考慮了,一直到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後,又過了兩個月,才定下來。
這當中阿耶與母親的思慮,自己又如何不懂?
便是東宮太子,也要遵循平衡之術。
“你能明白就好。”長孫皇後輕輕拍了拍李承乾的手。
“蘇亶家教嚴謹,其女必是賢良淑德,能為你打理好內苑。至於侯家……你日後待侯氏,也需有分寸,既不失了恩寵,也不可過於縱容。”
“兒臣謹記母親教誨。”李承乾鄭重應下。
“至於你要帶雉奴去莊子上,雉奴畢竟年紀尚小,隨行的乳母、侍從務必安排妥當,一應飲食起居的規矩,也要提前與莊子上的人交代清楚,莫要給你王叔添太多麻煩。”長孫皇後叮囑著:“你阿翁今年也去莊子上的行宮避暑,到時候,你們多去行宮,陪陪你們阿翁。”
“母親放心。”李承乾應聲:“兒明白了。”
“母親就和阿耶在九成宮好生休養,無須掛念我們,兒會照看好雉奴,也會照看好麗質。”
提起李麗質,長孫皇後笑著搖頭。
“如今麗質這孩子,心思也變野了,我看再往後,宮中怕是要關不住她咯,等到了莊子上,想必又是要跟著她師父,四處行醫。”
“不過孫道長說的倒也不錯,麗質這孩子,的確是有些天賦在身上的,能發揮長處,為百姓做點實事,也是好的。”長孫皇後說道:“等她長大了,也要將一些重擔,交到她手裡。”
李承乾微微頷首。
他知道母親說的是什麼。
母親雖然久居宮中,但是與長安城外的達官顯貴家的夫人們還有一個“慈善會”呢,這裡頭還有一筆巨大的賬目,是為了能夠將各家行善能確切的落到實處。
偶遇災荒,慈善會便會出動,捐錢捐物捐糧。
以前是各家開設粥棚,但也隻是主家吩咐一句,由下人們去辦,至於事情辦成什麼樣子,全看中間彙報的人怎麼說。
但是有了慈善會,行為便有了規範。
各家內宅要博名聲,要為自家主君從旁輔助,錢糧是實打實的落到了有需要的人的手裡。
這些高門大宅裡辦事的仆從,也就不敢糊弄了。
畢竟,誰家的仆從敢糊弄事,旁人家的人手,那都是能看到的。
用王叔的話說,叫什麼.......捲起來。
雖然不明白為什麼要“卷”起來。
慈善會現如今是母親在管著,等到將來,長樂公主學有所成,從母親手中接管,毫無疑問。
嫡長公主,孫神仙關門弟子,四方遊醫闖出來的名聲。
如此,李承乾真的想不到將來還有誰會比長樂公主更適合接管這件事。
“麗質心性純善,又跟著孫道長在外行走一番,見過了民間疾苦,兒臣也希望,將來麗質莫要被高牆困住。”
李承乾微微一笑。
自己的將來,如同阿耶一樣,基本上都是待在宮中。
甚至,或許自己還比不得阿耶。
畢竟阿耶少年征戰,戰功赫赫,自己拿什麼比?
“你與青雀、麗質、雉奴,皆是骨肉至親,各有長處。將來你身負江山社稷,若能兄弟同心,兄妹攜手,這纔是咱們李家的福氣。”長孫皇後感慨一句:“隻是天家之事,今日如此,明日誰又說的準呢?”
作為母親,作為皇後,也不能將事情想的太過於圓滿,什麼都往好處想,讓孩子覺得,什麼都會往好的地方發展,隻會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