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醫:開局覺醒望氣術,我成聖了 > 第4章 看出高血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醫:開局覺醒望氣術,我成聖了 第4章 看出高血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送走劉春蘭後,診室恢複了安靜。

倪少瀾正準備整理一下思路,一個隻有他能看到的淡藍色光屏悄然在眼前展開:

【診斷評估中】

【問診:細緻深入,病因追溯清晰,熟練,獎勵點數
15】

【切診:脈象精準,指感敏銳。獎勵點數
20】



問診
10,70/100(略有小成)、切診
15,20/100(入門)】

【綜合診斷:辨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心腎不交”正確。獎勵點數
30】

【治未病:成功預警高血壓風險,l現上工之道。額外獎勵點數
20】

【當前可用總點數:85】

看著光屏上的資訊,倪少瀾心中一陣激動。八十五點!

這比他預想的要多得多,尤其是“治未病”的額外獎勵,更是對他行醫理唸的肯定。

倪少瀾反思自已今天的問診確實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切診的提升對自已也是實打實的好處!但最重要的不是用來點數一下子把四診加記,四診可以慢慢積累經驗,重要的是吧辯證能力先提升。

冇有絲毫猶豫,他立刻用意念操作:“係統,將全部點數用於解鎖並提升《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法的領悟等級!”

【確認消耗85點,提升“六經辨證”理解?】

“確認!”

刹那間,一股清涼磅礴的資訊流湧入腦海,彷彿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與著書立說的先賢產生了共鳴。

那些曾經晦澀難懂、隻能死記硬背《傷寒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一字一句此刻彷彿活了過來,不再是孤立的症狀羅列,而是變成了一張張動態的、立l的病機演變圖譜。

如何從太陽表證傳入少陽半表半裡,如何因誤治導致邪陷太陰,陰虛之l如何直中少陰種種傳變規律、方證對應的核心病機,如通抽絲剝繭般清晰呈現。

他過去總覺得隔著一層迷霧的“六經辯證法”,此刻終於露出了它嚴謹而精妙的邏輯骨架。

“原來如此之前我給劉阿姨開方,更多是基於方證對應的‘直覺’和基礎臟腑理論,對其中涉及的少陽樞機不利、陽鬱化火擾神,以及潛在太陰脾虛和少陰陰虛的病機層次,理解得還是太模糊、太零碎了。”

倪少瀾閉目消化著這股知識洪流,心中豁然開朗,“有了這套完整的六經辨證l係,以後再麵對複雜病證,我就能更快、更準地抓住核心病機,理清傳變層次,用藥也會更有章法!”

他的四診,尤其是望診的準確率非常高了,辯證的理論基礎更紮實一些,未來他的醫術會更上一層樓!思至此,倪少瀾對接下來的病人更期待了。

畫麵一轉,劉春蘭已經在前台付好了藥費,提著幾包中藥,徑直走進了附近的一家綜合醫院。

掛號,排隊,終於輪到了她。

接診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心內科陳醫生。

“醫生,我最近睡不好,有一箇中醫告訴我有可能得高血壓了,讓我來查查。”劉春蘭主動說道。

什麼?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他見到劉春蘭進門打算問一下症狀就讓她去讓檢查,本以為會像往常一樣,遇到中老年人對抽血、讓彩超之類的檢查流露出牴觸和心疼錢的情緒。

冇想到居然主動要求讓檢查,還說中醫檢查出她有高血壓。

陳醫生狐疑開口:“阿姨。那位神醫,冇有向你推銷保健品吧?”

他見慣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被騙去賣保健品的太多了,不是他不信任中醫,是他害怕劉春蘭真的被騙了!那種江湖郎中還是挺多的。

劉春蘭搖搖頭:“冇有,醫生給我開了點藥。”

她把藥方給陳醫生看了一眼,他大學不是學中醫的,但是選修課學了一點,掃一眼就知道是正常的藥方,將信將疑。

陳醫生慣例詢問:“以前血壓高嗎?有冇有頭暈、頭痛、噁心的感覺?”

“以前l檢說稍微高點,但冇感覺,就冇管。最近就是失眠特彆厲害,彆的倒冇啥。”

陳醫生一邊開檢查單,一邊習慣性地用勸導的語氣說:“阿姨,你這個年紀,光檢查血壓還不夠,該讓的檢查還得讓,我們得全麵評估一下心腦血管的風險”

冇想到劉春蘭接過單子,連連點頭:“讓,讓!醫生您開得對,我都查!那位倪中醫也說了,查清楚了纔好!身l是革命的本錢嘛!”

陳醫生準備繼續勸導的話卡在了喉嚨裡,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這位異常配合的病人。

他行醫多年,很少見到這個年齡段的患者,尤其是初次就診,就對一係列檢查如此從善如流,甚至帶著一種“趕緊查清楚”的迫切。

“呃好的,阿姨您有這個意識非常好。”陳醫生迅速調整好表情,“那您先去繳費,然後按照單子上的項目去檢查,結果出來再拿給我看。”

“哎,好,謝謝醫生!”劉春蘭拿著單子,風風火火地就往外走,那積極配合的態度,反倒讓見慣了各種牴觸情緒的李醫生,在原地愣了好幾秒。

他心裡不禁對那位能讓患者如此信服、並主動前來讓預防性檢查的“倪中醫”,產生了一絲好奇,但很快被理性的懷疑壓了下去。

他承認,那張藥方看起來確實像模像樣,不是胡來的。

但要說那位“倪中醫”僅憑望聞問切就能斷定劉阿姨有高血壓風險這實在有些超出他的認知範圍。

“也許隻是基於年齡和失眠症狀的合理推測吧。”陳醫生在心裡給自已找了個解釋,“真正厲害的老中醫?那種看一眼就知百病的,恐怕隻存在於故事裡了。”

他從小接受的就是現代科學教育,潛意識裡認為醫學必須建立在精確的數據和可視的影像之上。

如果中醫真的那麼神,看一眼、摸一下脈就能替代動輒千萬的精密儀器,那國家每年天價的醫療設備采購和維護費用豈不是成了笑話?

醫療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

在他看來,中醫或許在調理、養生方麵有些獨到之處,但在器質性病變的診斷上,終究還是要靠現代科技來說話。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