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道觀值三億 第763章 困擾他的定時炸彈解決了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現實中,萬一有一天,普通人不巧撞到了這樣一個黑洞,會發生什麼?
畢竟按道理來說,黑洞連光都逃不掉。
它要是鑽到我們的身體裡,豈不瞬間把人吸乾?
但這種直覺,其實是錯誤的。
正常來說。
所謂“黑洞蠶食恒星”景象,那都是至少恒星級黑洞才能辦到的事。
對於身材迷你的微型黑洞來說,它們的“吞噬範圍”極為有限。
這些微型黑洞究竟有多小?
一個
1000
億噸的原初黑洞,其重量差不多也就相當於一座大山的重量。
可相對應的,它的史瓦西半徑僅有
0.15
皮米。
比原子還要小,也就和原子核差不多大!
這麼個“小東西”從身體裡穿過,大概率都碰不到你的組織,甚至包括構成組織的分子和原子。
彆說會不會造成傷害了,估計連感覺都感覺不到。
至於微型黑洞的“引力破壞力”。
它不在於子彈那種動能撞擊,而是在於潮汐力效應和引力衝擊波效應。
畢竟黑洞的引力場是非常集中的。
所以它經過的路徑周圍,細胞會受到很強的撕扯;
如果力量夠大,或許能把身體的某些細胞撕裂,可這還比不過正常的新陳代謝!
科學家經過計算。
當黑洞質量達到
10
萬億噸時,這種情況纔有可能會會發生。
可“10
萬億噸”聽起來很多。
但這個規模的黑洞大小仍然不如一個原子。
相比於潮汐力。
引力帶來的“衝擊波效應”更具威脅(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動能衝擊波,而是一種無須介質參與的引力擾動)。
當黑洞以暗物質的典型速度(大約每秒
200
公裡)穿過身體時。
它會在經過的路徑上產生一條極強的引力擾動。
這種擾動會像超音速子彈一樣。
形成一股“微小但能量極高的衝擊波”,進而撕裂路徑周圍的組織。
計算表明:
除非黑洞質量小於
1000
億噸,不然它依然會像子彈一樣把你身體打穿,並留下嚴重損傷。
聽起來很恐怖。
但關鍵是這種傷害,是假定黑洞高速穿過人體纔有可能產生。
那如果有個黑洞運動得非常“緩慢”。
甚至停留在了身體內部,那又會造成怎麼樣的傷害?
答案就是不怎麼樣。
對於黑洞來說,你要吃東西,首先得“夠得著吃的”才行。
以微型黑洞那種原子級彆的個頭來說。
它的吸積截麵太小,不刻意引導放大吸積麵(事件視界邊緣),每年能吃掉的物質可能也就幾克。
所以,對於一個位於丹田裡的微型黑洞來說。
等它慢慢長大,比如長到月球質量。
假設吸積效率不變,那要花費的時間也遠超宇宙年齡。
或許沒等它把徐行吃掉,徐行就先壽終正寢了…
…
想明白這些。
徐行哪有不狂喜的道理?!
這意味著困擾他許久的定時炸彈終於解決了,甚至後續的修煉也是一條坦途!
他立馬穩住心神,將所有的炁向著最後幾個俞穴泵去。
隨著最後一顆俞穴被點亮。
全身的“星辰”與“星河”徹底連成一片。
光網籠罩下,繭壁上的裂痕越來越多,透明紋路已所剩無幾。
徐行深吸一口氣(儘管他沒有實體),將所有俞穴的炁流全部引向丹田,再由黑洞將其轉化為一股凝聚到極致的能量,猛地撞向繭壁!
“砰!”
繭壁應聲碎裂,化作漫天光點消散。
意識剛觸到軀體的瞬間,就像是純水滴入汙池中一般,尖銳的疼痛從太陽穴猛地炸開,像有無數根燒紅的針在顱骨裡攪動。
彷彿一切的現實感官都是一種“汙染”、一種“負擔”。
殘存的變異意誌順著神經反撲,混著五感恢複時的混亂訊號,在腦海裡織成一張刺痛的網。
徐行悶哼出聲,額角青筋暴起。
每一次呼吸都帶著撕裂般的脹痛,彷彿純淨的意識被強行按進滿是雜質的容器,疼得他幾乎要再度陷入昏迷。
徐行強壓下這股不適感,意識如潮水般湧向四肢百骸。
可剛觸到手臂經脈末端,就被一股冰冷的阻力彈回。
他“低頭”望去,原本該與意識無縫銜接的軀體,此刻像裹著層無形的隔膜。
經絡雖已儘在掌控,迴圈係統卻仍在頑抗。
心臟每一次跳動都帶著滯澀的頻率,刻意避開他意識引導的炁流走向。
聽覺率先傳來混亂的雜音,不是外界該有的嗡鳴,而是無數細碎的“滋滋”聲在耳道裡回蕩。
那是聽覺係統被變異細胞殘餘意誌裹挾,在刻意遮蔽真實聲響。
他試著調動耳周俞穴的炁流衝擊。
炁流撞在聽覺神經上時,雜音驟然尖銳,隨即又陷入更深的死寂,彷彿在跟他玩一場拉鋸戰。
嗅覺與味覺更是陷入空白。
即便他引動鼻旁迎香穴的炁流,也聞不到半點氣味,舌尖隻剩麻木的觸感。
最棘手的是視覺,眼皮像被灌了鉛。
任憑他怎麼催動眼部經絡的炁流,都無法撐開一條縫隙,眼前始終蒙著層淡灰色的霧,那是視覺係統在負隅頑抗,不願讓他重見光明。
徐行沒有焦躁,他將意識沉入丹田,完整的黑洞緩緩旋轉,金色紋路散發著穩定的光。
他順著經絡將炁流拆分成無數細縷,像細密的針,一點點刺向仍在叛亂的係統節點——在心臟瓣膜處,炁流耐心繞過阻力,順著血管壁緩慢滲透;
在聽覺神經末梢,炁流化作溫和的震蕩,逐步驅散殘餘的變異意誌;
在眼部晶狀體旁,炁流輕輕包裹視神經,用丹田黑洞的能量慢慢消融那層灰霧。
每推進一分,都伴隨著細微的“嗡鳴”。
那是身體各係統在掙紮的悲鳴,也是他終將奪回身體主權的訊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