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周皇商 > 第182章 紫宸殿議分蜀策 三帥角力糧為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周皇商 第182章 紫宸殿議分蜀策 三帥角力糧為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顯德七年冬月廿三,汴京紫宸殿的銅爐燃著龍涎香,煙氣纏繞著殿中那幅丈餘寬的《巴蜀輿圖》,將“劍門”“夔州”“綿州”三個硃砂標註的地名熏得泛出暖光。

柴榮身著明黃常服,玉帶束腰,手指按在輿圖西側的“成都”二字上,目光掃過殿下文武,沉聲道:“今日召諸位,隻為一事——伐蜀。”

話音落時,武將列中兩道身影同時出列,甲冑碰撞的脆響在殿內迴盪。左側是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玄甲上的銅釘映著燭火,他手按佩劍劍柄,朗聲道:“陛下,殿前司現有五萬精銳,去年鳳翔練兵後,將士皆習山地戰。臣願率東路軍從鳳州出發,主攻劍門,三月之內定破蜀地門戶,直搗成都!”

右側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立刻上前,花白鬍須下的臉繃得緊實:“陛下,劍門天險,蜀軍經營十餘年,哪是三月可破?侍衛親軍剛協助江南、荊楚整頓完防務,三萬將士熟悉巴蜀周邊地形,臣願率西路軍從秦州攻綿州,先斷蜀軍糧道,為東路軍減壓——總好過某些人隻知空談破城,不知蜀道難!”

這話明著反駁,暗裡卻在譏趙匡胤“好說大話”。趙匡胤臉色微沉,剛要開口,水師列中又響起一聲:“陛下,臣有話說!”

眾人轉頭看去,靖江水師提督楊延玉捧著水師名冊出列,青色戰袍上還沾著武昌水營的濕氣:“臣已按旨意,在武昌留三千水師守江南水路,現餘兩萬水師駐夔州。願率南路軍沿長江而上,攻渝州、逼瀘州,與東西兩路軍形成合圍,讓蜀軍首尾不能相顧!”

三將各陳其策,殿內頓時安靜下來。文官列首的陳琅握著笏板,目光落在輿圖下方的糧道標註上——從荊楚到蜀地,僅“米倉道”“金牛道”兩條陸路,水路雖有長江,卻要過瞿塘峽天險,運糧難度遠超江南戰事。

柴榮看著三將緊繃的神色,忽然笑了:“諸位戰意可嘉,隻是伐蜀非比破唐。當年南唐無險可守,如今巴蜀有劍門、瞿塘峽為屏障,更兼蜀軍據險而守,若設一軍統帥,恐權柄過重,再生諸侯跋扈之禍。”

他頓了頓,手指在輿圖上畫了個圈:“朕意,三路大軍互不統屬,隻定一個終極目標——顯德八年三月,會師成都。至於糧草調度,交由陳琅總掌,居中協調三路軍需。”

“陛下!”趙匡胤上前一步,語氣帶著試探,“三路軍各打各的,恐難協同。臣願兼任東路軍統帥,節製西路、南路軍的糧草申領,也好統籌全域性,避免糧道混亂。”

李重進立刻反駁:“趙點檢這話不妥!侍衛親軍在江南整頓半年,深知地方糧儲,若糧草歸你節製,西路軍恐難及時得糧。臣以為,糧草調度需專人負責,不能歸任何一路軍管!”

楊延玉也附和:“水師沿長江運糧,與陸路調度不同,若歸東路軍節製,恐誤了水路糧運。”

三將又起爭執,陳琅這纔出列,玄色官袍掃過地磚,聲音平穩卻有分量:“陛下,諸位將軍,臣有一言。”他抬頭看向柴榮,“蜀地之戰,勝敗不在兵多,而在糧道。東路軍攻劍門,需糧五萬石月;西路軍攻綿州,需糧三萬石月;南路軍沿長江而上,需糧兩萬石月。若糧道歸任何一路軍節製,必生偏袒,輕則某路缺糧,重則三軍皆困。”

他頓了頓,從袖中取出一本賬冊,雙手奉上:“臣現任荊楚經略使,荊楚今年秋收豐產,‘湖廣熟,天下足’並非虛言——荊南惠民倉存糧八十萬石,楚州存糧五十萬石,足夠三路軍半年之用。臣願以荊楚經略使與皇商司的名義立狀:若因調度不力致任何一路軍缺糧,臣甘受腰斬之刑!”

柴榮接過賬冊,翻開看了幾頁,目光落在“荊楚糧道分佈圖”上,滿意點頭:“陳總掌事既願擔此重任,朕便放心了。即日起,設‘蜀戰糧道轉運司’,陳琅任轉運使,憑此印可調動江南、荊楚、閩地所有糧倉與驛站,地方官若有推諉,可先斬後奏。”

內侍捧著一枚鎏金轉運使印上前,陳琅接過,印身沉甸甸的,刻著“大周蜀戰糧道轉運司”九個篆字。他躬身謝恩時,餘光瞥見趙匡胤臉色微沉——顯然,趙匡胤冇料到柴榮會把糧道大權交給陳琅,斷了他借糧草節製其他兩路軍的念想。

“至於三路軍兵力,朕再補充幾句。”柴榮轉向三將,語氣加重,“趙匡胤,殿前司去年在金陵有劫掠之舉,此次伐蜀,若再犯軍紀,朕定不輕饒!現調五千床弩手歸你東路軍,劍門棧道狹窄,床弩可破蜀軍滾石陣,但需慎用,不可濫殺降卒。”

趙匡胤躬身領旨:“臣遵旨!殿前司將士定嚴守軍紀,不負陛下所托。”

“李重進,”柴榮又看向侍衛親軍統帥,“你部剛協助江南、荊楚整頓完防務,將士疲憊,朕準你從侍衛親軍調兩千騎兵,增強西路軍機動性。秦州至綿州多山地,務必派探子提前勘察,避免中蜀軍埋伏。”

李重進連忙謝恩:“臣定不負陛下,早日拿下綿州,斷蜀軍糧道!”

最後,柴榮看向楊延玉:“水師在武昌留三千兵守江南水路,餘下兩萬將士需護好糧船。朕已讓泉州海事局調十艘腳踏船給你,此船速度快,還能載糧千石,可作為應急糧船。瞿塘峽險,蜀軍可能用火船偷襲,你需在戰船兩側加裝鐵皮,防備火攻。”

楊延玉躬身應下:“臣遵旨!定護好糧船,確保水路糧道暢通。”

三將領旨後,趙匡胤忽然開口,目光掃過李重進:“李將軍,西路軍多是步兵,蜀地山路崎嶇,若行軍遲緩,恐誤了會師成都的日期。不如讓臣派兩千騎兵協助你,也好加快行軍速度?”

這話看似好意,實則暗譏侍衛親軍“兵弱難持久”。李重進當即反駁:“多謝趙點檢好意,隻是侍衛親軍將士雖多是步兵,卻在江南山地練過半年,比某些隻在鳳翔練過平地戰的騎兵,更懂蜀道凶險!”

“你!”趙匡胤臉色漲紅,剛要發作,柴榮忽然咳嗽一聲,殿內頓時安靜下來。

“諸位將軍,”柴榮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三路軍互不統屬,各有任務,無需互相置喙。若敢因私怨誤了戰事,朕定斬不饒!”

三將連忙躬身:“臣遵旨!”

陳琅適時開口,緩解了殿內的緊張氣氛:“陛下,臣還有一請。三路軍糧道不同,東路軍走金牛道,西路軍走米倉道,南路軍走長江水路。臣懇請陛下下旨,讓三路軍各派一名糧官,隨轉運司調度,以便及時溝通糧草需求,避免資訊不暢。”

柴榮點頭:“準奏。三將各選一名得力糧官,明日赴糧道轉運司報到,聽陳琅調遣。”

朝議散去時,已近黃昏。陳琅剛走出紫宸殿,就被楊延玉叫住:“陳總掌事,水師在武昌留的三千兵,若需協助運糧,隨時可調遣。江南水路熟,運糧比陸路快得多。”

陳琅笑著點頭:“多謝楊提督。若水路糧道有需,定向你求援。”

兩人正說著,就見趙匡胤與李重進一前一後走出殿門,擦肩而過時,趙匡胤冷哼一聲:“李將軍,西路軍可彆走到一半就缺糧,到時候可彆向我東路軍借糧!”

李重進也不甘示弱:“趙點檢還是先擔心自己吧,劍門若攻不破,再多糧食也冇用!”

看著兩人遠去的背影,楊延玉無奈搖頭:“這兩位將軍,什麼時候能放下私怨,一心為國?”

陳琅望著天邊的晚霞,輕聲道:“隻要糧道不出問題,他們縱有私怨,也不敢誤了戰事。走,去三司衙署,與範質大人商議運糧細節——蜀戰的關鍵,全在這糧道上了。”

兩人並肩走下宮階,遠處的禁軍大營傳來操練的呐喊,殿前司與侍衛親軍的營地遙遙相對,隱隱透著一股較勁的意味。陳琅知道,這場伐蜀之戰,不僅是大周與後蜀的較量,更是三路軍將帥之間的角力,而他這個糧道轉運使,就是平衡這場角力的關鍵——隻要糧道穩,三軍就能穩,成都城的大門,遲早會被大周的旗幟推開。

而此刻的成都,後蜀主孟昶還在宮中設宴,聽聞大週三路伐蜀的訊息,隻淡淡一笑:“蜀道天險,周軍哪那麼容易進來?王昭遠將軍守劍門,再派使者聯絡吐蕃,用不了多久,周軍就會因缺糧退軍。”

他不知道,汴京紫宸殿裡,一場圍繞糧道的精密佈局已經展開;更不知道,陳琅手中的轉運使印,將成為刺破蜀道天險的一把無形利刃,讓後蜀的“天險”,最終淪為大周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