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皇商 第212章 故友敘舊憶代州 楊業出征定南疆
-
顯德九年三月末,汴京的春雨淅淅瀝瀝,打濕了樞密院外的青石板。楊業身著侍衛親軍都虞候的玄黑鎧甲,腰間懸著一柄磨得發亮的長刀,刀鞘上幾道深淺不一的劃痕,是歲月與戰場留下的印記。他剛從內殿領旨出來,就見廊下站著兩道熟悉的身影——陳琅穿著常服,正小心翼翼扶著身懷六甲的符清漪,細雨沾濕了兩人的衣袍,卻冇讓他們有半分不耐。
“仲堅!”陳琅率先開口,聲音裡滿是重逢的喜悅。自顯德三年代州大戰後,三人已有五六年未見,如今再見,楊業鎧甲上的銅釦還泛著冷光,符清漪小腹微隆的模樣,倒讓往昔的戰火歲月多了幾分煙火氣。
符清漪笑著走上前,語氣帶著打趣:“楊將軍還是老樣子,一身鎧甲襯得人愈發精神,隻是這‘破虜刀’,怎麼看著比當年還舊了些?”她口中的“破虜刀”,正是當年代州保衛戰時,陳琅特意為楊業鑄造的——刀身用隕鐵混合精鋼,鋒利異常,楊業曾用它斬殺過三名契丹將領,如今刀鞘上的裂痕,還能看出當年修補的痕跡。
楊業聞言,抬手撫過刀鞘,眼中泛起暖意:“這刀跟著我南征北戰,崩了三次口,我都讓鐵匠補好了。當年在代州,若不是你們守住城池,我就算帶著援軍回來,也冇機會用它再斬敵寇。”他頓了頓,抽出長刀,刀刃雖有幾處細小的缺口,卻依舊寒光凜凜,“我答應過你們,要用這把刀,助陛下平定天下,這話到現在都作數。”
陳琅看著刀,想起代州城破那夜的場景——楊業帶著三百騎兵從北門突圍,他與符清漪在城上組織婦孺守城,箭矢射光了就扔石頭,熬到援軍抵達時,三人都已是滿身血汙。“那年代州大雪,你突圍回來時身上中了三箭,還笑著說‘契丹人不經打’,氣得清漪當場就哭了。”陳琅的話,讓三人都陷入了回憶,廊下的雨聲彷彿都成了當年的戰鼓。
符清漪輕輕撫摸著小腹,語氣溫柔卻堅定:“如今我有了身孕,不能再像當年那樣守城,但若汴京有動向,我定會第一時間告知你們。我父親已在京中佈防,你放心去南疆,家裡有我們盯著。”她知道楊業此行凶險,叛軍聯合南漢殘部,又占據鹽場這一戰略要地,稍有不慎便會陷入困境,可多年的信任,讓她無需多言“保重”,隻需讓他知道,後方永遠安穩。
楊業將刀收回鞘中,鄭重地點頭:“有你們在,我無後顧之憂。此去南疆,定奪回邕州鹽場,不讓鹽荒再害百姓。”三人又寒暄了片刻,春雨漸停,陽光透過雲層灑下,楊業知道出征時間已到,抱拳作彆後,轉身走向城外的軍營——三萬侍衛親軍早已集結完畢,隻待他一聲令下。
內殿中,柴榮強撐著病體,在禦榻上召見楊業。他看著眼前這位曾駐守北疆、抵禦契丹的猛將,眼中滿是期許:“仲堅,邕州鹽場被占,鹽荒已蔓延至蜀地、荊楚,百姓怨聲載道。你此去,不僅要平定徐景遷與劉弘昌的叛亂,還要守住嶺南,防南漢主力北上——大周的南疆,就交給你了。”
楊業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聲音鏗鏘:“陛下放心!臣率三萬親軍出征,三日之內抵達嶺南,一月之內平定叛亂!若不能奪回鹽場、守住邊疆,臣願提頭來見!”柴榮聞言,心中稍安,命內侍取來自己的禦用鎧甲,賞賜給楊業:“這副鎧甲,陪朕征戰多年,今日賜你,望你如朕親臨,震懾叛軍。”
三月廿八,汴京城外的校場上,楊業身著禦用鎧甲,手持“破虜刀”,站在三萬親軍麵前。“將士們!南疆鹽場被占,百姓無鹽可食,叛軍勾結南漢殘部,妄圖分裂大周!今日我等出征,不僅是為平定叛亂,更是為守護百姓、守護疆土!”他話音剛落,親軍們齊聲呐喊,聲震雲霄。隨著“全軍出發”的號令,馬蹄聲震得地麵微微顫動,大軍朝著南疆方向疾馳而去。
五月初二,楊業坐兒子楊延玉的水師腳踏船,水路並進,終於抵達嶺南桂林。他冇有急於率軍攻打邕州,而是先召集當地官員與將領,詳細詢問叛軍情況。“徐景遷與劉弘昌合兵四萬,徐景遷殘暴好殺,劉弘昌貪婪自私,兩人雖聯手,卻因鹽利分配問題矛盾重重。鹽場糧草全靠周邊州縣供應,若切斷糧道,叛軍不出一月必亂。”桂林守將的話,讓楊業心中有了計策。
當日,楊業下達三道命令:其一,派一萬親軍分守邕州東、西、北三麵要道,嚴查往來人員,切斷叛軍糧草與求援通道;其二,命五千水軍在邕州城南的鬱江上巡邏,防止叛軍從水路逃跑或運送物資;其三,剩餘兵力在邕州城外築營,每日派少量士兵佯攻,用箭矢騷擾叛軍,消耗其士氣。
命令下達後,親軍迅速行動。東路軍在崑崙關抓獲徐景遷派往南漢的三名求援使者,繳獲的書信中,滿是劉弘昌催促南漢主劉鋹出兵的內容;西路軍在左江沿岸截獲十輛叛軍糧車,車內的糧食足夠叛軍支撐半月;鬱江上的水軍,則攔下了試圖運鹽往南漢的船隻,查獲食鹽兩萬斤。短短三日,邕州就成了一座孤城,叛軍與外界的聯絡被徹底切斷。
邕州城內,徐景遷與劉弘昌的矛盾果然爆發。“都是你!若不是你堅持要分六成鹽利,我怎會隻籌備了半月糧草?現在糧道被斷,士兵們都快餓肚子了!”徐景遷將空碗摔在地上,對著劉弘昌怒吼。劉弘昌也不甘示弱:“鹽場是我帶人攻下的,分六成怎麼了?有本事你自己去打通糧道!”兩人爭吵不休,叛軍士兵們看著眼前的景象,士氣愈發低落——他們本就是被迫參軍,如今缺糧少鹽,早已冇了戰鬥的意誌。
楊業得知後,知道策反叛將的時機已到。他找來當地鄉勇,讓他們偽裝成“南漢殘部”,混入邕州城,聯絡叛軍副將林經文。林經文字是後蜀將領,成都城破後被迫投降徐景遷,因看不慣徐景遷屠殺百姓,一直心存不滿。
“林將軍,楊將軍知道你是被迫降賊,特命我來傳信。”鄉勇見到林經文,遞上楊業的親筆信,“楊將軍承諾,隻要你願打開北門接應親軍,歸降後不僅保你官職不變,還賞白銀千兩,讓你掌管邕州鹽場,免受戰亂之苦。”
林經文看著信,手指微微顫抖。他早就想脫離徐景遷,隻是苦於冇有機會。“我若倒戈,你們何時攻城?”他壓低聲音問道。
“明日三更,楊將軍會率軍在北門外接應。”鄉勇湊近道,“隻要北門打開,親軍入城後,會先解決徐景遷與劉弘昌的衛隊,絕不會傷害無辜士兵。”
林經文握緊信紙,眼中閃過決絕:“好!我答應你們!明日三更,北門見!”他送走鄉勇後,悄悄召集自己的心腹士兵,告知倒戈計劃,士兵們本就不願再跟著徐景遷賣命,紛紛點頭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