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皇商 第24章 南陽初臨風波起
-
凜冽的北風裹挾著黃河故道的沙塵,如刀子般刮過南陽府城灰撲撲的城牆垛口。距汴梁僅二百餘裡的南陽,此刻卻像被遺忘在寒風中的孤島——鹽引期貨試點的訊息,已如滾油潑火,在這座南北樞要之地炸得沸沸揚揚。
三日後,王樸一行抵達南陽。知府柳承業領闔府僚屬迎於南門外,袍角沾著旅途塵土,臉上堆著諂媚的笑,彎腰時腰間玉帶幾乎墜地。可當他抬眼望向王樸時,眼底那抹被強行壓下的陰鷙,卻逃不過老樞密洞徹世情的枯眼。陳琅更覺周遭目光似帶著倒刺:府衙書吏捧著的賬冊邊緣泛著可疑的油光,本地鄉紳藏在袖中的手指絞著玉佩,聞風趕來的商賈們交頭接耳,看似喧鬨簇擁,眼神深處卻滿是試探、疑慮,甚至毫不掩飾的敵意。
王樸一路勞頓,咳疾加劇,剛到驛館便癱軟在榻上,素帕上再次洇開暗紅血點。南陽的重擔,驟然壓在陳琅肩上。
驛館西跨院被臨時辟為“鹽引期貨務署”,廊下懸著塊倉促趕製的木牌,墨跡尚未乾透。陳琅連喝三盞濃茶,眼底血絲如蛛網蔓延。他連番召見本地倉廩吏、鹽場鹽頭、茶馬驛丞,同時遣出僅有的幾名可靠文書,徹查往年賬簿、評估地方富戶。
南陽雖非大鹽場,鹽井產量卻穩定如磐石,更關鍵的是其扼守著南下荊湖、西通秦川的茶馬驛道支線。陳琅一麵以王樸名義嚴令南陽府封存所有在庫鹽引,一麵雷厲風行,按汴梁商談框架結合南陽實際,火速擬定了《南陽府試行鹽引期貨章則》——俗稱“十八條”。
當謄抄工整的章則貼在驛館外牆時,圍觀者如蟻附膻。“配額鐵定”“價格錨定”“銅符紅利”“限時交易”的條款,像一顆顆石子投入人群,激起軒然大波。
“二十五貫?搶錢不成!”穿錦袍的鹽商冷笑,指尖敲著算盤,“往年最高不過十八貫,這是拿咱們當冤大頭!”
“還限量?依我看是畫餅充饑!”戴方巾的鄉紳抖著袖子,“鹽還冇影呢,就要白花花的現錢,當南陽人傻?”
更有人躲在人群後竊竊私語:“聽說了嗎?柳知府是魏王的遠房表親,這事兒怕是成不了……”
陳琅立在廊下,聽著這些議論,指節攥得發白。他知道,這些表麵的質疑背後,藏著更深的暗流。
符家與殿前司的獠牙,在章則貼出的第二日清晨便露出了森森寒芒。
第一把火:糧價天傾
南陽城內幾家最大的米行、麵鋪彷彿一夜之間串通好了。平日裡十五文一升的糙米,天光未亮便漲到三十文;白麪漲五成,油鹽醬醋跟風飛騰。“瘋了!都瘋了!”挎著竹籃的老婦在米行前哭罵,“前兒還能買三升,今兒隻能買一升半,這日子冇法過了!”
市井沸騰,人聲鼎沸中滿是憤怒的咒罵與恐慌的搶購。坊間流言如毒煙瀰漫:“鹽引期貨?分明是強搶民財的催命符!朝廷冇錢了,要拿咱們開刀!糧鹽都要天價了!”
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到“鹽期貨市”門前。昨日還好奇張望的人群,今日已滿眼敵意,幾個挑著擔子的小販甚至故意撞翻了期貨市的木牌。
陳琅站在驛館二樓窗前,望著街麵湧動的人潮,臉色鐵青。他派去查探的文書跌跌撞撞跑回來,褲腳還沾著泥:“推官!查到了!帶頭漲價的是‘寶瑞豐’和‘同盛德’!這兩家幕後是南陽首富丁同甫,他妹妹是本地衛指揮使蔣方的妾室!那蔣方……早年是魏王府虎捷軍的悍卒!”
鐵鎖連環!符家地方勢力與殿前司軍將勾連,竟是要從根基上動搖試點!
第二把火:假引亂市
午後,正當陳琅組織人手在期貨市維持秩序、苦口婆心解釋鹽價錨定機製時,數名形貌精悍的外地客商大剌剌闖入市場。
“諸位父老!莫要被官家伎倆矇騙!”當先一人高喝,刷地抖開一卷嶄新的“鹽引契書”,“瞧瞧!這纔是貨真價實的河北‘正陽鹽引’期貨憑券!足額五石,開春即兌!引價僅為南陽這虛頭巴腦之物的六成!通行權?更有幽雲諸路契丹地界的門路!”
人群轟然炸開。“真的假的?”“看著倒像那麼回事……”“比官價便宜四成,還能通契丹?”
客商趁機叫賣:“今日限量發賣一百引!先到先得!南陽官府盤剝甚於虎狼,莫被坑殺啊!”
人潮瞬間失控,湧向這幾個來路不明的客商。真有人掏出沉甸甸的錢袋爭搶,混亂中,陳琅派去驗看憑券的文書被打得鼻青臉腫,期貨市的木欄被擠塌了兩根。
陳琅衝上前,從一個搶得契書的老漢手中奪過細看——紙張、印泥竟模仿得有七八分像,隻是防偽印紋粗陋,邊緣還有未乾的墨跡。這是有人蓄意印製假貨,要摧毀期貨的信用基石!
第三把火:兵威壓頂
就在市場亂成一鍋粥時,一隊身著鮮明殿前司禁軍服飾的彪悍騎兵,由一名身形魁梧的都頭率領,直撲驛館。
“奉殿前都點檢趙都指揮鈞令!”都頭聲如洪鐘,眼神睥睨,對驛館守衛亮出蓋著鮮紅官防的“公文”,“聽聞南陽驛館有人假借王樞密之名,行不法‘期貨’勾當,亂政害民!都指恐有宵小趁機作亂,特遣我等協助稽查,並‘保護’王相公安危!”
說著,竟要率兵強行闖入王樸靜養的內院!
“保護?”陳琅厲聲喝止,擋在院門前,“王樞密正在靜養,誰敢擅闖!”
都頭冷笑一聲,馬鞭直指陳琅鼻尖:“你算什麼東西?也敢攔殿前司的兵?耽誤了軍機,你項上人頭夠砍嗎?”
劍拔弩張,驛館上下俱驚。三道殺招,招招致命——糧價動搖民心,假引摧毀信用,兵臨驛館震懾主事。南陽試點的骨架,在建成前已被這三股巨力狠狠撕扯,搖搖欲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