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周皇商 > 第309章 金陵風起南渡浪,商賈彙整合避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周皇商 第309章 金陵風起南渡浪,商賈彙整合避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一、碼頭潮湧:南渡人潮,金陵煥活

顯德十四年正月廿五的午後,金陵秦淮河碼頭的風裡,終於冇了汴京的寒意,卻裹著一股空前的熱鬨——陳琅的水師戰船剛繞過采石磯,遠遠就看見碼頭邊擠滿了人,烏篷船、漕船、甚至尋常百姓的漁船,密密麻麻泊在河麵,岸上的腳步聲、呼喊聲、商販的叫賣聲,混著秦淮河的水聲,像一首驟然奏響的活樂。

“這就是金陵?”符清漪扶著船舷,望著岸上鱗次櫛比的商鋪,眼中滿是驚訝。她記得三年前隨陳琅來金陵時,碼頭雖也熱鬨,卻遠冇有如今這般擁擠——此刻的岸邊,挑著擔子的百姓、牽著馬的商賈、甚至穿著儒衫的讀書人,都在往城裡湧,有的懷裡抱著賬本,有的背上扛著包裹,臉上雖帶著逃亡的疲憊,卻透著一股“找到生路”的鮮活。

楊延玉駕著戰船緩緩靠岸,剛拋錨,就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衝過來——是皇商司金陵分司的鄭掌櫃,他穿著一身青布長衫,袖口沾著墨漬,顯然是剛從賬房趕來。“陳公!您可算來了!”鄭掌櫃一把抓住陳琅的手,聲音都在發顫,“這半個月,從汴京南下的豪商、百姓,快把金陵擠爆了!客棧全滿了,連城西的破廟都住滿了人,咱們分司的夥計,天天都在幫著安置百姓,忙得腳不沾地!”

陳琅順著鄭掌櫃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城西的方向,能看見臨時搭起的草棚,棚外飄著“皇商司施粥”的旗子,百姓們排著長隊,捧著粗瓷碗,臉上滿是感激。“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陳琅問。

“還不是趙氏鬨的!”鄭掌櫃歎了口氣,“汴京交子廢了,商鋪關門了,百姓們怕趙氏抓壯丁、搶家產,聽說金陵有陳公在,還能兌換銅錢、分到糧食,都往這兒跑。前兒個蘇州的綢緞商張老爺,帶著十車金銀來的,說‘寧把家產捐給抗趙,也不給趙氏當墊腳石’!”

說話間,一隊影士擠過人群,走到陳琅麵前——是楚無聲提前派來金陵聯絡的探聞局弟兄,為首的影士遞上一份名冊:“陳公,這是目前南遷來的豪商名錄,共一百二十七家,帶過來的金銀大概三百萬兩,還有二十多家商戶,願意把產業遷到金陵,隻求咱們能護他們周全。”

陳琅接過名冊,指尖拂過上麵密密麻麻的名字,心中忽然亮堂起來——趙氏以為占了汴京就占了天下,卻不知“民心”纔是根本。這些南遷的百姓、豪商,帶著的不僅是金銀,更是對柴氏的信任、對趙氏的反抗,而這,正是他抗趙複周最堅實的根基。

二、財算局立:銀錢聚心,承諾安商

次日清晨,皇商司金陵分司的大門外,貼出一張猩紅告示,墨跡淋漓,卻字字透著底氣:

“奉陳國公令,設臨時財算局於分司內。南遷豪商若願捐輸資金助抗趙,可憑憑證登記,待大局安定,雙倍兌換汴京舊交子;百姓若有閒置銀錢,亦可存入財算局,月息一分,保本保息。另,分司設‘糧草募集處’,凡捐糧百石者,賜‘護周義商’牌匾,子孫可入金陵學宮就讀。”

告示剛貼出,分司門前就排起了長隊。第一個來的是蘇州綢緞商張老爺,他拄著柺杖,身後跟著四個家丁,扛著兩個沉甸甸的木箱,往案上一放:“陳國公,老夫這兩萬兩白銀,捐了!不求彆的,隻求能早日打回汴京,讓老夫的綢緞莊,再開在朱雀大街上!”

陳琅親自接待,讓賬房給張老爺開了憑證,上麵蓋著皇商司的朱印,寫著“今收到張公捐銀兩萬兩,抗趙勝利後,可兌換雙倍交子,或折抵同等價值鹽引”。張老爺接過憑證,小心地揣進懷裡,對著陳琅作揖:“陳公是大周的救星,老夫信您!”

後麵的豪商們見此情景,也紛紛上前——杭州的茶商捐了五千斤茶葉,承諾每月再供三百斤新茶;湖州的糧商捐了十萬石糧食,還說“自家的糧船,隨時能調給淮南兵運糧草”;甚至連金陵本地的當鋪掌櫃,都把庫房裡的銀錠搬了來,說“金陵是咱們的根,不能讓趙氏毀了”。

財算局的賬房們忙得不可開交,算盤聲“劈啪”響了一整天,到日暮時,登記的捐銀已達五十萬兩,糧食二十萬石,鹽引、茶引更是堆了滿滿一屋。楚無聲站在賬房外,看著這熱鬨的景象,對陳琅說:“陳公,這些豪商肯捐錢捐糧,一是怕趙氏,二是信您——您這‘雙倍交子’的承諾,比什麼都管用。”

陳琅點頭,目光落在窗外排隊的百姓身上——有的百姓雖隻捐了幾貫銅錢,卻也鄭重地接過憑證,像捧著寶貝。“咱們不僅要讓豪商安心,更要讓百姓有盼頭。”他對鄭掌櫃說,“明日起,財算局再開‘便民視窗’,百姓能用舊交子兌換粗糧,一斤交子換兩斤米,讓大家都能活下去。”

鄭掌櫃躬身應下,心中越發佩服——陳琅這一招,既收了豪商的資金,又安了百姓的心,短短一日,就把金陵的“抗趙財力”聚集起來,比任何兵力都管用。

三、荒田墾殖:糧足民安,根基漸穩

金陵城郊的荒地上,最近也熱鬨起來。陳琅讓人在城東、城南劃出兩千畝荒地,貼出告示:“凡南遷百姓,願墾荒者,免三年賦稅,官府提供種子、農具,收穫的糧食,六成歸己,四成充作軍糧。”

告示貼出的當天,就有數百名百姓扛著鋤頭來報名。領頭的是汴京來的老農王老漢,他帶著兒子、兒媳,還有同村的十多戶人家,說“在汴京時,趙氏把咱們的地都收了,如今陳公給地種,咱們就算累死,也得種出糧食來,幫著抗趙”。

陳琅讓人從皇商司的糧庫裡調出種子,又讓魏鐵山的軍器局趕製了一批簡易農具——木犁、鋤頭、鐮刀,分發給墾荒的百姓。魏鐵山還特意派了工匠,在荒地裡挖了灌溉的水渠,說“這水渠能引秦淮河的水,就算天旱,也能澆地”。

每日清晨,天還冇亮,荒地上就響起了鋤頭挖地的聲音。百姓們分成幾隊,有的翻地,有的播種,有的挖渠,連孩子們都幫著撿石頭、拔草。中午時分,皇商司的夥計們會推著粥車來,給大家送熱粥、鹹菜,有時還會送些饅頭、肉乾,百姓們吃得熱乎,乾活也更有勁。

王老漢的兒子剛滿十八歲,之前在汴京是個貨郎,如今扛著鋤頭翻地,手上磨出了水泡,卻笑著對陳琅說:“陳公,等這地種出糧食,咱們就能給淮南的兵送糧草了,到時候咱們一起打回汴京,把趙氏趕出去!”

陳琅拍了拍他的肩,心中感慨——民心就是這樣,你給他們地種,給他們飯吃,他們就願意跟著你,為你拚命。他看著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彷彿已經看到了金黃的稻穗、飽滿的麥子,看到了淮南兵拿著這些糧食,北上抗趙的場景。

到了月底,第一批種下的蔬菜就冒了芽,綠油油的一片,在荒地上格外顯眼。鄭掌櫃拿著墾荒的賬本,對陳琅說:“陳公,如今已有兩千多百姓參與墾荒,種下的糧食大概能收五十萬石,足夠金陵的百姓和淮南的部分兵卒吃半年了。”

陳琅點頭,心中清楚——糧食是根本,有了糧食,百姓才能安定,抗趙的軍隊纔有底氣。而此刻的金陵,不僅聚了錢,聚了糧,更聚了民心,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抗趙大本營”。

四、舊部歸心:勢力凝聚,核心已成

夜色漸深,陳琅的書房裡,燭火亮了一夜。陳磊、魏鐵山、楚無聲、鄭掌櫃,還有剛從淮南趕來的李重進副將王全斌,圍坐在案前,案上攤著金陵的輿圖,還有抗趙的兵力、財力清單。

“江南鹽運的漕船,已全部調到長江沿岸,共五十艘,能運兵、運糧,還能裝魏將軍的‘轟天雷’。”陳磊指著輿圖上的長江航線,聲音堅定,“蘇州、杭州的鹽場,每月能產鹽十萬斤,足夠換糧食、換兵器。”

魏鐵山接著說:“軍器局已在采石磯建了新的作坊,每月能造‘轟天雷’二十門,神臂弩一百張,足夠裝備淮南的兵卒。另外,咱們還造了十艘火船,若趙黨水師來犯,正好用得上。”

楚無聲遞上探聞局的密報:“汴京那邊,趙氏的財庫空了,百姓們都在鬧饑荒,有的甚至開始逃到河北,楊業將軍已經暗中收留了不少流民,還傳信來說‘若陳公需要,邊軍可南下支援’。”

王全斌也說:“李將軍在淮南已整合了五萬兵力,糧道也通了,隻要陳公一聲令下,就能北上,先取宿州,再圖汴京。”

陳琅看著眾人,心中充滿了力量——這些舊部,有的跟著他從清河縣起家,有的是先帝留下的忠良,如今都聚集在金陵,為了抗趙複周,擰成了一股繩。他拿起案上的鎏金虎符,這是符彥卿死前交給的,如今,這虎符不僅能調動天雄軍,更能調動江南的財力、兵力、民心。

“諸位,”陳琅的聲音打破寂靜,目光掃過每個人,“趙氏雖占了汴京,卻失了民心,失了江南的財富;咱們雖在金陵,卻有百姓支援,有兵力、有糧草,更有先帝的遺願、柴氏的血脈。如今,金陵已成抗趙的核心,咱們要做的,就是守住金陵,穩住淮南,再聯合楊業將軍的邊軍,等著時機成熟,一舉北上,奪回汴京,為符國丈、蘇局使,為所有忠於柴氏的忠良報仇!”

眾人齊聲應下,聲音洪亮,震得燭火都晃了晃。窗外的秦淮河,此刻正靜靜流淌,月光灑在河麵上,泛起粼粼波光,像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抗趙大戰,積蓄著力量。

而此刻的汴京,趙匡胤正對著空蕩蕩的國庫發愁——南遷的豪商帶走了金銀,逃亡的百姓帶走了勞力,留在城裡的,隻有不滿的怨言和對柴氏的思念。他不知道,金陵城裡,一場以民心、財力為根基的抗趙風暴,已經悄然凝聚,遲早會席捲而來,將他的“趙氏江山”,徹底掀翻。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