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皇商 第331章 太宰新頒限祿法,朝市司出京十榷商
-
一、太宰府議事:燭下謀篇,舊弊當革
顯德十四年七月中旬,太宰府西廳的燭火燃得格外久。案上堆著江南諸州的稅冊,最上麵一本翻到“荊南節度使高保勖”頁,硃筆批註的“私征鹽稅三成,截留漕糧五萬石”格外刺目。陳琅指尖按在紙頁上,墨痕被按出淺印,他抬眼時,見柴貴正從門外進來,青衫上還沾著晨露——這位皇叔自南渡後便稱病閒居,今日是陳琅親筆書信相邀,才肯出山。
“柴公,坐。”陳琅推過一盞熱茶,茶盞是尋常的白瓷,卻襯得他指間那枚“定國安邦”印的玉紋愈發溫潤,“南渡三年,江南藩鎮私吞賦稅、苛捐擾民的積弊,該清算了。”
柴貴接過茶盞,指尖摩挲著杯沿,目光落在案上的稅冊:“高保勖在荊南私設‘舟船稅’,每艘漕船過江陵需繳百錢;陳洪進在福建將鹽價提了三倍,鹽利儘入私庫——這些事,我在江南巡撫任上便知,隻是彼時中樞虛弱,無力管束。”
“今時不同往日。”陳琅將一本藍綾封皮的冊子遞過去,封麵上“藩鎮限祿法”四字是他親筆所書,卻署名王樸,墨跡沉厚,“我擬了‘七三分成’之製:江南各州賦稅,七成解送中樞充北伐軍需,三成留地方養兵;藩鎮主官俸祿按品級定——節度使月俸三百貫,觀察使二百貫,由財算局按月發放,嚴禁私征一文苛捐。”
柴貴翻開冊子,見裡麵不僅有分成分級細則,還附了“藩鎮私產覈查清單”“苛捐名目廢除表”,連如何派駐專員監督都寫得詳儘。他抬眼時,眼中已冇了往日的閒散,多了幾分凝重:“太宰是要借北伐之名,收藩鎮之權?隻是高保勖、陳洪進之流,皆是手握兵權的地頭蛇,恐不會輕易就範。”
“所以要勞煩柴公。”陳琅起身,走到壁前的江南輿圖旁,指尖點在“潭州”“福州”二地,“你曾任江南巡撫、福建留後,熟悉地方官吏,也知藩鎮虛實。我想請你任‘諸路轉運使都總管’,統管江南諸路轉運使,確保限祿法落地——你願否擔此任?”
柴貴望著輿圖上熟悉的地名,又看了看陳琅眼中的懇切,終是頷首:“為大周複土,為江南百姓,我願往。隻是太宰需給我一樣東西——中樞的尚方寶劍,遇抗法者,可先斬後奏。”
陳琅從案上取過一枚鎏金令牌,遞了過去:“這是太宰府的‘行事令’,持此令,如本座親臨,財算局、通市司皆聽你調遣。”
燭火搖曳間,兩人的身影在壁上交疊,一個是運籌中樞的宰執,一個是熟稔地方的舊臣,為革除藩鎮積弊,終是達成了默契。
二、十使授節:鎏金為信,鐵腕成行
三日後,朝市司衙前的廣場上,十名身著墨色公服的官員整齊列隊。他們皆是皇商司舊部,有的曾管過鹽鐵漕運,有的曾查過地方貪墨,最年輕的也有十年實務經驗——陳琅親自挑選,要的就是“懂商情、有鐵腕”。
陳琅立於高台之上,身後是柴貴,身旁是朝市司三局主官。他從內侍手中接過十枚鎏金節杖,每枚節杖長三尺,杖首刻著“審計天下”,杖尾鐫著“便宜行事”,杖身裹著紅綢,在日光下泛著冷光。
“諸位,”陳琅的聲音穿透廣場的寂靜,“今日授你們‘榷商使’之職,持節杖出京,分赴荊南、福建、潭州等十州,督查限祿法執行,覈查藩鎮私產,廢除苛捐雜稅。”
他將第一枚節杖遞給老臣周渭——此人曾在皇商司管過鹽稅,當年查出蘇州通判貪墨,硬是頂著壓力將人押赴金陵,是出了名的“周鐵麵”。“周使,你去荊南,高保勖的鹽稅、漕稅,需一一覈查,若有隱瞞,可直接查封鹽倉。”
周渭接過節杖,躬身道:“臣定不負太宰所托,荊南若有一粒私鹽、一文私稅,臣必查個水落石出。”
接著是年輕的李惟清,他曾隨陳琅西行,在蜀地查過張永德的軍糧,心思細謹。“惟清,你去福建,陳洪進的鹽價、糧價,需按中樞定價調整,敢抬價者,通市司會斷其鹽鐵配額。”
李惟清持節躬身:“臣遵令,福建百姓若再吃高價鹽,臣願自請罷官。”
十枚節杖一一授完,陳琅望著台下整齊的隊列,聲音愈發鏗鏘:“節杖所至,如中樞親臨。遇抗法者,可拘可查;遇包庇者,可連坐其上官;遇兵戈相抗者,可調當地巡檢司相助——我在金陵,等你們的捷報!”
十名榷商使齊聲應諾,聲音震得廣場地磚輕顫。他們身著墨色公服,手持鎏金節杖,分乘十輛馬車,從金陵出發,朝著江南各州而去。車駕經過街市時,百姓們紛紛駐足觀望,有人低聲議論:“這是太宰派去管藩鎮的官,往後咱們不用再交那些苛捐了!”
三、藩鎮震動:暗流湧動,施壓在先
榷商使離京的訊息,當日便傳到了荊南節度使府。高保勖正與幕僚們在堂上飲酒,聽聞訊息,手中的酒盞“哐當”砸在案上,酒液濺濕了麵前的“舟船稅賬簿”。
“陳琅這是要斷咱們的活路!”高保勖拍案怒吼,甲冑碰撞聲震得堂內燭火搖晃,“七三分成?三成夠養兵嗎?還不準私征苛捐——咱們在荊南開鹽倉、管漕運,哪樣不要錢?他陳琅在金陵享清福,倒來管咱們的閒事!”
幕僚們也紛紛附和:“節度使,陳琅這是借北伐之名,收咱們的權!不如聯合陳洪進、馬希萼,一起抗法——咱們手握兵權,他還能真派兵來打?”
高保勖沉吟片刻,卻搖了搖頭:“陳琅不是軟柿子,李重進的四萬護駕軍就在淮南,離荊南不過三日路程。咱們若硬抗,怕是討不到好。先看看潭州馬希萼的動靜,再做打算。”
同一時刻,福建留後府內,陳洪進正看著下屬送來的“榷商使赴閩”密報。他手指在案上輕輕敲擊,半晌才道:“李惟清……此人隨陳琅西行過蜀地,是個硬茬。傳我令,先把私設的鹽稅局撤了,糧價也按中樞定價調回去——但暗中盯著李惟清的動靜,若他敢查咱們的私產,再想對策。”
下屬遲疑道:“留後,咱們就這麼服軟?”
“服軟?”陳洪進冷笑一聲,“陳琅要的是麵子,咱們給足他麵子。但裡子,不能丟——私產都轉到宗族名下,他查也查不到。等北伐開始,他顧不上江南,咱們再把苛捐加回來。”
然而,陳琅早已料到藩鎮的拖延與隱瞞。榷商使離京當日,他便傳訊通市司:“凍結荊南、福建、潭州三鎮的鹽鐵配額,凡遵限祿法、配合覈查者,優先供鹽;抗法者,一粒鹽、一塊鐵都不許運入其境。”
通市司立刻行動,在長江、閩江的碼頭設卡,嚴查鹽鐵運輸。荊南的鹽倉很快見空,高保勖派去買鹽的人,在碼頭被通市司的人攔下:“冇有太宰府的批文,鹽不能運入荊南。”
高保勖得知訊息,氣得直跺腳,卻又無可奈何——荊南不產鹽,全靠江南供給,斷了鹽,士兵們先會嘩變。他隻能咬著牙,命幕僚整理“私稅賬目”,準備配合周渭的覈查。
四、稅監落地:細處見功,民心歸向
周渭抵達荊南時,高保勖雖親自出城迎接,卻滿臉不甘。周渭不卑不亢,手持節杖,直言道:“節度使,臣奉命覈查荊南賦稅,還請出示近三年的稅冊、私產清單——若有隱瞞,臣隻能按律查封鹽倉、漕運碼頭。”
高保勖無奈,隻得命人取來賬冊。周渭帶著隨員,日夜覈查,發現荊南不僅私征“舟船稅”“鹽稅”,還截留了中樞撥下的“賑災糧”三萬石。“這些私征的稅銀,需儘數上繳中樞;截留的賑災糧,需返還百姓。”周渭將覈查結果擺在高保勖麵前,語氣不容置疑,“若節度使今日應下,通市司明日便會恢複鹽鐵供給;若不應,臣隻能奏請太宰,調巡檢司來強製執行。”
高保勖看著賬冊上的數字,又想起空了的鹽倉,終是點頭:“我認了,稅銀、糧食,近日便上繳。”
福建的李惟清亦是如此。他查到陳洪進將私產轉到宗族名下,便直接傳訊福建各州的宗族族長:“若不將陳留後的私產交出,通市司將斷福建全地的鹽鐵供給——族長們是要顧全宗族,還是要護著陳留後?”
族長們權衡利弊,終是將陳洪進的私產清單交了出來。李惟清按清單查抄,共追回私吞稅銀十五萬兩、糧食十萬石,儘數解送中樞。
訊息傳回金陵,柴貴拿著各州榷商使的奏報,對陳琅笑道:“太宰這步棋高!以鹽鐵為餌,以中樞權威為盾,藩鎮縱有不甘,也隻能就範。如今江南各州的稅銀,正源源不斷解送金陵,軍需再無短缺之虞。”
陳琅立於窗前,望著遠處的長江,江麵上漕船如梭,正將糧食、稅銀運往金陵。他知道,限祿法的落地,不僅是收了藩鎮的權,更是為北伐穩固了後方——江南再無私征苛捐,百姓歸心,軍需充足,這纔是複周的根基。
“還冇完。”陳琅轉身,目光落在案上的“北伐方略圖”,“等榷商使徹底清完藩鎮積弊,咱們便調護駕軍北上——高保勖、陳洪進之流,雖暫時服軟,卻仍有二心,需留些人手盯著。”
夕陽西下,將太宰府的影子拉得很長。十名榷商使仍在江南各州奔波,他們手中的鎏金節杖,成了中樞權威的象征;通市司的鹽鐵管控,成了約束藩鎮的韁繩。一場針對江南藩鎮的改革,正在悄無聲息中完成,為即將到來的北伐,鋪就了一條穩固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