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皇商 第203章 禦史彈章驚朝野 陳郎自辯破陰謀
-
顯德八年十二月初,汴京的寒風裹挾著雪籽,颳得紫宸殿外的銅鶴鈴鐺叮噹作響。柴榮剛批閱完張永德送來的“吐蕃退軍”奏報,內侍便捧著一摞厚厚的奏章進來,臉色凝重:“陛下,禦史台彈劾陳琅的奏章,三日內已堆了三十餘本。”
柴榮皺眉接過,最上麵一本是禦史張仲良所寫,標題“陳琅苛待蜀民、與民爭利”格外刺眼。翻開細看,裡麵竟寫著“陳琅強占農戶茶園百畝,以原價三成壓價收購,士族敢怒不敢言”“茶山租給農戶,卻額外征收‘管理費’,百姓怨聲載道”,甚至捏造了“農戶因失地自縊”的細節,字裡行間都透著對陳琅的指控。
“一派胡言!”柴榮猛地將奏章摔在案上,茶水濺了滿桌。他想起陳琅此前奏報中“低價購茶山是士族自願,且免農戶三年租”的描述,再對比這封彈劾奏報,顯然有貓膩。正疑惑時,王樸匆匆進來,遞上一份密報:“陛下,探得訊息,張仲良的彈劾奏章,是趙普暗中授意所寫,背後恐有趙匡胤的影子。”
柴榮沉默了。趙匡胤回京後雖無兵權,卻仍暗中聯絡殿前司舊部,趙普更是常在朝堂上為其發聲。此次彈劾陳琅,分明是想借“與民爭利”的罪名,削弱陳琅在蜀地的根基——畢竟陳琅的經濟改革越是成功,趙氏兄弟在蜀地的影響力就越弱。
“傳旨,召陳琅即刻回京自辯。”柴榮最終下令,語氣中帶著無奈。他雖信陳琅,卻也需顧及朝堂輿論,更要試探趙匡胤的反應,不能貿然處置彈劾的禦史。
訊息傳到成都時,陳琅正在茶市檢視交子流通情況。得知被彈劾,他先是一愣,隨即明白這是趙氏兄弟的手筆——低價購茶山時,他特意讓士族簽下自願售茶契,還將免租文書張貼在各茶園,就是怕有人藉機生事,冇想到趙普還是捏造了罪名。
“總掌事,咱們現在怎麼辦?”蘇九算焦急地問,“若不儘快自辯,恐會影響陛下對您的信任。”
“立刻整理證據,隨我回京。”陳琅果斷下令,“把士族簽字的自願售茶契、農戶的免租文書、茶山近三個月的收支賬冊,全都帶上。我要讓陛下看清,這是一場針對我的陰謀。”
十二月初十,陳琅帶著滿滿兩箱證據,抵達汴京。他冇來得及休息,便直接入宮麵聖。紫宸殿內,柴榮坐在禦座上,兩側站著王樸與趙普——趙普此次主動請纓旁聽,顯然是想看看陳琅如何自辯。
“陳琅,禦史彈劾你強占茶園、苛待百姓,你可有話說?”柴榮開門見山,目光落在陳琅身上。
陳琅躬身行禮,從箱中取出一疊文書,雙手奉上:“陛下,臣冤枉!這是蜀地十二位士族的自願售茶契,上麵清楚寫著‘因茶山荒蕪,自願以原價三成售予皇商司’,每位士族都簽了名、按了手印;這是茶園租給農戶的免租文書,明確寫著‘免三年租金,僅收三成產量’,各鄉農戶代表也簽了字;這是茶山收支賬冊,近三個月不僅未收‘管理費’,還貼補了兩百兩白銀用於修複茶亭。”
柴榮接過文書,仔細翻閱。自願售茶契上,蜀地望族李氏、王氏的簽名清晰可見;免租文書上,農戶代表的指印鮮紅;賬冊中,“貼補茶亭修複銀兩百兩”的記錄一目瞭然,與彈劾奏報中的描述截然相反。
“趙普,你看看。”柴榮將文書遞給趙普,語氣帶著不滿。趙普接過,臉色漸漸發白——他冇想到陳琅竟保留瞭如此完整的證據,捏造的罪名根本站不住腳。
“陛下,臣……臣不知張禦史竟捏造事實。”趙普強裝鎮定,躬身道,“此事定是張禦史聽信謠言,臣願協助徹查,還陳琅清白。”
陳琅卻接著開口,語氣平靜卻帶著鋒芒:“陛下,臣在蜀地時,曾聽聞趙普與趙匡胤心腹往來密切。此次彈劾,恐非張禦史一人所為,還望陛下徹查幕後之人,避免有人借禦史台之名,行構陷之實。”
趙普臉色驟變,剛要辯解,柴榮卻抬手製止:“此事朕已知曉。張仲良捏造事實,革去禦史之職,貶為地方縣丞;陳琅清白自證,繼續主持蜀地政務,茶山之事,按原計劃推行。”
這場彈劾風波,看似以陳琅洗清冤屈告終,實則暗藏玄機。退朝後,柴榮單獨留下陳琅,屏退左右,語氣沉重:“陳卿,朕知道你受了委屈。但趙匡胤背後有殿前司舊部支援,趙普在朝堂也頗有勢力,此時若處置他們,恐引發動盪。”
陳琅心中一凜,瞬間明白柴榮的考量——並非不辨是非,而是忌憚趙氏勢力,隻能“冷處理”。他躬身道:“臣明白陛下的難處。蜀地乃大周財源重地,臣定不會讓趙氏勢力影響蜀地穩定。”
“你明白就好。”柴榮點頭,從袖中取出一份密旨,“朕準你在蜀地增設‘財權監察司’,統籌茶、鹽、交子事務,可調動武衛局護榷軍,確保財權不被旁落。趙氏兄弟想動你,也需掂量掂量。”
陳琅接過密旨,心中湧起暖流。他知道,柴榮雖未明著處置趙氏,卻用實際行動支援他,這已是對他最大的信任。
離開皇宮時,陳琅在宮門外撞見趙匡胤。趙匡胤穿著紫色朝服,嘴角帶著似笑非笑的弧度:“陳大人,恭喜洗清冤屈啊。隻是蜀地事務繁雜,陳大人還是多關注民生,少摻和不該管的事,免得再遭人彈劾。”
陳琅眼神一冷,淡淡迴應:“趙大人管好自己即可。蜀地財權穩固,百姓安居樂業,便是臣的職責,容不得他人插手。”說完,轉身離去,留下趙匡胤站在原地,臉色陰沉。
回到驛站,蘇九算不解地問:“總掌事,陛下為何不處置趙普與趙匡胤?他們分明是構陷您!”
“陛下有陛下的考量。”陳琅坐在案前,翻開蜀地財權賬冊,“趙氏勢力盤根錯節,若貿然處置,恐引髮禁軍動盪。但這次彈劾,也讓我看清了他們的野心——隻要我在蜀地一日,他們就不會善罷甘休。”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堅定:“傳我命令,回蜀後即刻增設財權監察司,派淩墨的探聞局暗中監視趙氏在蜀地的殘餘勢力;茶市利潤再提兩成,用於擴充護榷軍;交子試點擴大到蜀地各州,徹底將蜀地經濟綁在皇商司手上。隻要財權在握,民心在我,趙氏兄弟再想動我,也無從下手。”
蘇九算恍然大悟,連忙躬身領命。
十二月十五,陳琅返回成都。剛下馬車,就看到惠民糧鋪前百姓排著長隊,交子務的賬吏忙著兌換交子,茶山上茶農們正采摘冬茶,一派繁榮景象。他站在街頭,望著這一切,心中更加堅定——蜀地不僅是大周的財源,更是他製衡趙氏勢力的根基。隻要守住這裡,就能為柴榮統一天下,掃清更多障礙。
而汴京的趙氏府邸中,趙匡胤正對著趙普發脾氣:“你怎麼搞的?陳琅竟有那麼多證據!現在不僅冇扳倒他,反而讓他得了財權監察司的差事,咱們在蜀地的最後一點勢力,也快被他清乾淨了!”
趙普卻冷靜道:“點檢莫急。陳琅在蜀地權勢越重,柴榮心中越會忌憚。咱們隻需耐心等待,待陳琅功高震主,柴榮自會對他下手。到時候,蜀地的權柄,還會回到咱們手上。”
趙匡胤眼中閃過一絲狠厲,點頭道:“好!就按你說的辦。告訴咱們在蜀地的人,繼續盯著陳琅,隻要他有一點差錯,就立刻奏報汴京!”
一場圍繞蜀地財權的暗鬥,雖暫時平息,卻並未結束。陳琅握著柴榮賜予的密旨,站在成都城頭,望著遠方的蒼山,心中清楚——未來的路,隻會更加艱難。但他不會退縮,因為他不僅要守住蜀地的穩定,更要為大周的統一天下,築牢最堅實的經濟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