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周皇商 > 第431章 朱雀門喧迎戰神,青溪巷寂退孤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周皇商 第431章 朱雀門喧迎戰神,青溪巷寂退孤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一、朱雀門迎:萬姓空巷拜寧王,禦駕親迎亂朝儀

崇德四年臘月初九,金陵朱雀門的硃紅城門提早三刻便敞開了。城樓下立滿了金瓜武士,明光鎧在晨光裡泛著冷輝,卻壓不住沿街百姓的喧鬨。青石板路從城門一直鋪到十裡長亭,兩側擠滿了扶老攜幼的人群,手中捧著用紅綢裹著的陶罐與花枝——陶罐裡是溫熱的米酒,花枝上是初開的山茶與蠟梅,都是江南冬日裡最金貴的物件。

“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人群瞬間安靜下來。遠處煙塵滾滾,玄色的“柴”字大旗率先刺破晨霧,一萬甲字軍排成整齊的方陣緩緩前行,馬蹄踏在凍土上的聲響如同悶雷。突火弩手腰間的銀章在陽光下連成一片,與長槍的寒光交織成流動的金屬海洋。

柴熙誨身披亮銀鎖子甲,騎在通體烏黑的“踏雪”馬上,玄鐵頭盔上的紅纓隨風飄動。他抬手按住腰間的“破陣”玉牌,目光掃過沿街百姓,每到一處,便有歡呼聲如浪潮般湧起。老嫗們捧著米酒跪伏在地,青年們揮舞著寫有“寧王千歲”的木牌,連牙牙學語的孩童都跟著喊“戰神”。

朱雀門樓下,柴宗訓身著明黃常服,身邊簇擁著文武百官。見柴熙誨率軍逼近,他竟主動走下城樓台階,臉上堆著笑意:“寧王辛苦,河北大捷,全賴你力挽狂瀾。”

這一舉動讓百官嘩然——按《大周儀製》,帝王迎將最多禦門樓受禮,親下城樓已是逾矩。柴熙誨翻身下馬,略一躬身:“臣賴陛下洪福、將士用命,不敢獨功。”話音未落,百姓的歡呼聲已蓋過他的聲音,“寧王千歲”的呼喊震得城樓上的銅鈴叮噹作響。

二、側巷歸:孤影悄行離喧囂,賬冊無聲證勳勞

與朱雀門的熱鬨形成刺目對比的,是青溪門的冷清。兩扇斑駁的側門虛掩著,隻有兩名老卒倚在門旁打盹。陳琅披著半舊的玄色棉袍,帶著三名隨從,踩著積雪悄無聲息地走過巷口。

剛從朝市司衙門出來時,他還握著那本記滿河北稅收的賬冊——上麵“歲入十五萬兩、墾田八萬畝”的硃批墨跡未乾,那是他三個月來晝夜操勞的成果。可走到朱雀門附近,百姓的歡呼與“寧王”的喊聲如針般紮來,他便默默繞了遠路。

“大人,您看那邊……”隨從指著朱雀門方向,那裡正有百姓抬著柴熙誨的畫像遊街,畫像旁的壯漢高喊:“寧王破敵五萬,陳相隻知守財!”

陳琅猛地攥緊了賬冊,桑皮紙的邊緣被捏得發皺。他抬頭望向不遠處的“寧王生祠”,香火正旺,隱約能看見百姓在塑像前焚香跪拜。喉間泛起苦澀,他擺了擺手:“回府。”

青溪門的積雪被馬蹄踏得泥濘,陳琅的身影剛消失在巷深處,門旁的老卒便低聲議論:“那不是齊王嗎?怎麼從側門走……”另一個卒子趕緊捂住他的嘴:“彆多嘴,冇見宮裡的人都去迎寧王了?”

三、慶功宴變:主位易主尊元勳,帝王默然作陪賓

紫宸殿的慶功宴早已佈置妥當。按照禮製,禦座應設於殿中最高處,可今日卻被移到了東側次位,取而代之的是一張鋪著白虎皮的大椅——那是契丹使者敬獻的禮物,專為柴熙誨準備。

百官按品級入席時,目光都不自覺地瞟向殿中。柴宗訓端坐在次位上,指尖摩挲著酒杯,臉色有些蒼白。符後站在他身後,悄悄拽了拽他的衣袖,低聲道:“陛下,忍一時。”

柴熙誨身著紫袍,在百官的簇擁下走入殿中。李繼隆捧著“河北兵馬大元帥”的金印緊隨其後,甲字軍的將領們腰間都彆著“柴”字令牌,與殿外的禁軍儀仗形成微妙的對峙。

“寧王殿下勞苦功高,請上坐!”韓令坤率先起身,武將們紛紛附和,聲音震得殿頂的琉璃瓦微微顫動。柴熙誨略一頷首,徑直走向那張白虎皮座椅,轉身時,目光掃過群臣:“諸位客氣。”

禦座上的柴宗訓嘴角扯出一抹笑意,抬手示意:“寧王不必多禮,今日你是首功。”

敬酒環節更是顛覆禮製。百官先是齊刷刷地走向柴熙誨,將酒杯舉過頭頂:“敬寧王!”待他飲儘,纔有人想起禦座上的皇帝,三三兩兩地走過去敷衍行禮。王全斌敬酒時,故意提高聲音:“若不是陳相當初阻攔,我等早已直搗汴京,何需等到今日!”

柴熙誨端著酒杯,目光似有若無地飄向殿外——他知道陳琅冇來。昨日他特意讓人送了請柬,可回帖上隻有“臣偶感風寒,恭賀殿下榮歸”十幾個字。指尖敲擊著杯壁,他忽然笑了:“陳相忙於民生,也是大功。”這話聽在百官耳中,卻更像嘲諷。

四、洛陽秘謀:舊部暗通傳密語,孤臣窺隙布驚雷

洛陽城外的趙府,此刻正瀰漫著鬆煙與墨香。趙普坐在密室裡,麵前攤著一張金陵軍學的名冊,紅筆在十幾個名字上圈了圈——那都是趙匡胤舊部,如今在軍學擔任教頭,因陳琅削減軍學經費、中止北伐,早已心懷不滿。

親信周均推門而入,帶來一封封密信,信封上都蓋著“茶”字印記——那是舊部之間的暗號。“相公,軍學的王教頭回信了,說甲字軍將領也對陳琅積怨已深,隻等一個由頭。”

趙普撚著鬍鬚,展開密信。信上字跡潦草,卻字字誅心:“陳琅把持朝市司,扣壓軍餉三月,將士怨聲載道。寧王雖威望高,卻與陳琅勢同水火,若能挑撥,南朝必亂。”

“挑撥?”趙普冷笑一聲,將密信湊到燭火上點燃,“不用挑撥,隻需推一把。”他提筆在名冊上畫了條線,將軍學教頭與甲字軍將領連在一起,“告訴王教頭,正月十五那天,讓軍學的人鬨一鬨,就說要討回被剋扣的軍餉。”

周均遲疑道:“若是被寧王察覺……”

“察覺纔好。”趙普眼中閃過狠厲,“柴熙誨若護著軍學,便是與陳琅徹底撕破臉;若不護,便是失了軍心。無論如何,咱們都能坐收漁利。”他望向窗外的洛陽城,積雪覆蓋了屋頂,卻蓋不住潛藏的暗流,“等南朝亂了,咱們再聯絡契丹,裡應外合——這金陵城,遲早還是趙家的。”

燭火跳動間,密信的灰燼落在名冊上,恰好蓋住了“陳琅”二字。趙普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冷茶,嘴角勾起一抹算計的笑。崇德四年的臘月,金陵城的歡慶與洛陽城的密謀,在寒風中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正悄然收緊。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