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周皇商 > 第432章 朝堂分野爭功賞,兩派對立隱危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周皇商 第432章 朝堂分野爭功賞,兩派對立隱危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一、紫宸議功:文臣力挺護國公,武將爭擁兵馬帥

崇德四年臘月十二,金陵紫宸殿內,鎏金銅爐吞吐著龍涎香霧,卻化不開凝滯如鉛的空氣。今日朝會隻議一事——為河北大捷論功行賞,可群臣甫一開口,劍拔弩張之勢便轟然爆開。

竇儀踏碎死寂,玄色朝服掃過金磚,躬身捧起厚重賬冊:“陛下!河北之勝,首功當推齊王陳琅!朝市司三倍高價儘收趙宋十五萬石糧儲,顯通金鈔令宋錢貶值九成斷其軍餉,十二萬流民得賑穩固民心。此‘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策,當封‘護國文公’,賜食邑千戶,以彰勳勞!”

文官們如群雁應和,範質、李穀接連出列:“竇禦史所言極是!若無齊王釜底抽薪之謀,縱使甲字軍火器精良,亦難破趙宋鐵壁!護國文公之銜,實至名歸!”

“一派胡言!”韓令坤甲葉鏗鏘,震得蟠龍柱嗡嗡作響,“狼牙關兩萬敵軍伏屍遍野,滄州城下萬餘趙軍棄戈而降,五城光複、五萬精銳儘殲,零戰損的千古奇功,全賴寧王殿下親率甲字軍浴血奮戰!當封‘兵馬大元帥’總攬兵權,方能告慰將士忠魂!”

武將們轟然響應,王全斌高舉朝笏:“臣附議!若不是寧王以突火弩破陣,趙軍困獸猶鬥,豈能輕易就範?總領兵權非寧王莫屬!”

文臣引經據典,搬出《周律》強調“糧草為三軍命脈”;武將拍擊甲冑,曆數“沙場定乾坤”的赫赫戰功。柴宗訓指尖無意識摩挲著龍椅螭紋,目光在陳琅的素色錦袍與柴熙誨的冷銀甲冑間遊移——這兩人,一個是維繫國本的定海神針,一個是震懾外敵的出鞘利劍,稍有偏廢,朝堂便要地動山搖。

陳琅立在文官前列,眉目沉靜似觀局外人;柴熙誨置身武將群中,銀甲映著燭火寒芒,雖未發一言,眼中難掩期待之色。他深知,此刻的沉默,纔是讓擁護者愈發激昂的最佳利器。

二、天子折中:太傅加銜慰文臣,大都督印授武將

日影在蟠龍柱間悄然挪移,爭執如沸鼎愈演愈烈。柴宗訓猛地拍案,龍紋禦案震顫間,銅鶴香爐簌簌落灰:“夠了!齊王斷敵糧道,寧王破敵於陣,皆是朕的擎天玉柱!”他起身時,十二旒冕冠叮噹作響,“禮部即刻擬旨——”

旨意如利刃劈開喧囂。陳琅卸下大都督印信,卻捧起太傅金印,螭龍紐在掌心泛著溫潤光澤,恍惚間又回到六年前先帝托孤的雪夜。而柴熙誨接過虎符,尚未焐熱便將甲字軍收歸麾下,“便宜行事”的旨意剛落,他已目含鋒芒掃視文臣:“臣定當厲兵秣馬,教契丹小兒望風而逃!”

暮鼓初響,群臣退散。陳琅摩挲著印綬上凝結的霜氣,看柴熙誨的披風在暮色中獵獵如旗。這場看似皆大歡喜的分封,實則將文武裂痕釘入朝堂肌理——掌民政者扼住國之命脈,握兵權者掌控北方雄師,大周的天平,早已在暗流中傾斜。

三、散朝分野:文官圍賀太傅府,武將簇擁大都督

散朝鐘聲未落,紫宸殿外已涇渭分明。竇儀捧著新擬的《河北民生善後策》緊跟陳琅,範質笑言:“太傅,明日府上備了薄酒,還請賞光。”陳琅一一頷首,腳步卻緩,目光穿過人群,落在遠處武將簇擁的銀甲身影上,神色晦暗難辨。

另一頭,王全斌拍著柴熙誨肩膀:“大都督,甲字軍擴編兩萬,火器增補之事,末將這就去軍器局督辦!”李繼隆遞上滄州佈防圖:“殿下,河北軍務還請您定奪。”柴熙誨邊走邊議,所經之處,禁軍士兵紛紛躬身高呼“大都督千歲”,銀甲在夕照下熠熠生輝。

兩撥人在宮門前錯身而過,文臣的談笑與武將的甲鳴交織,卻透著刺骨疏離。陳琅抬手攔住欲上前開道的隨從,盯著柴熙誨遠去的背影,再低頭看手中的民生策,忽覺金陵的冬風,比河北戰場的霜刃更冷。

柴熙誨瞥見人群中的陳琅,卻未作停留。他明白,今日這場“分野”,不過是朝堂裂變的序章。文官與武將分庭抗禮,皇帝居中調和,看似穩固的大周朝堂,實則已如薄冰上的危樓。

四、洛陽窺隙:孤臣聞變謀再起,舊部暗待亂局生

與此同時,洛陽某處深宅書房內,趙普執盞靜聽親信周均密報:“……陳琅加封太傅主掌民生,柴熙誨任河北大都督統領兵權,文武兩派散朝時各行其道,形同陌路。”

茶杯重重磕在案上,茶水在《南朝文武名冊》上暈開墨痕。趙普猛然攥住周均手腕:“你再說一遍!文武分裂?”

“正是!”周均壓低聲音,“文官唯陳琅馬首是瞻,武將隻認柴熙誨號令,柴宗訓居中調停,反倒令裂痕更深!”

趙普霍然起身,在書房來回踱步,皺紋裡都漾著笑意:“好!好!陳琅重民政而輕兵權,柴熙誨掌兵戈卻疏民生,兩虎相爭,皇帝難製——這便是天賜良機!”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輿圖上滄州與金陵之間:“柴熙誨手握重兵豈會甘居人下?陳琅坐鎮中樞必防兵權旁落!柴宗訓越想平衡,裂痕便越大。你即刻聯絡軍學暗樁,就說‘南朝內鬥正酣,若能挑唆陳、柴反目,趙宋可收複河北’!”

周均領命欲行,卻被趙普叫住:“記住,務必隱去痕跡,讓他們以為是自發衝突。唯有讓陳琅以為是柴熙誨挑釁,柴熙誨認定是陳琅打壓,這裂痕纔會深不見底!”

看著周均消失在夜色中,趙普飲儘涼透的茶湯。茶雖寒,心中卻燃起燎原之火——南朝文武相鬥,正是他攪動風雲的絕佳時機。崇德四年的這個臘月,金陵的朝堂暗湧與洛陽的陰謀算計,正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緩緩收緊,將大周拖入未知的漩渦。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