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皇商 第447章 廢號整軍鑄神策,斬監立威獨攬權
-
一、帥府定策:儘廢舊軍號,新鑄神機營
崇德六年十月廿三,大元帥府正廳的紅漆公案上,堆如山積的舊軍名冊正被逐一擲入銅爐。火焰舔舐著“護駕軍左廂”“侍衛親軍龍捷馬軍”的朱印,焦糊氣息混著檀香漫滿殿堂,與柴熙誨玄甲上的霜氣凝成冷霧。
“都查清楚了?”柴熙誨指尖叩著新製的十八營編製圖,圖上“神機禁軍”四字以鎏金勾勒,在燭火下泛著灼目光。李繼隆躬身遞上賬冊,墨跡還帶著硯台的濕意:“護駕軍剩萬三,侍衛親軍殘部兩萬七,加新募五萬鄉勇、原甲字軍三萬,總計十萬一千二百人。按廂、軍、營四級編定,設十八營,每營轄五都,每都百人。”
柴熙誨抓起案頭鎏金虎頭帥印,重重蓋在編製圖末尾。印油滲紙的聲響中,他目光掃過廳中諸將:“傳我令——自今日起,儘廢‘護駕’‘侍衛親軍’諸號,全軍統編為‘神機禁軍’。”話音未落,親兵已捧來十八枚螭紋營牌,每枚背麵都刻著“聽令大元帥”五字陰文。
“還有三條軍規。”柴熙誨的劍鞘撞上案角,震得帥印微微顫動。他豎起第一根手指:“全軍隻認‘大元帥令’,除帥府鎏金牌外,凡駕帖、樞密院劄子一概無效。”第二根手指落下時,銅爐中舊名冊已燃成灰燼:“每營配轟天雷百門、突火弩千支,軍器局三日內起運,逾期按軍法論處。”最後一指戳在“軍餉”欄上:“月餉由帥府直接發放,每人錢一貫、米兩石,從朝市司銀庫支取。”
諸將嘩然間,柴熙誨已抽出尚方寶劍,劍尖挑過編製圖:“誰有異議?”寒光掠過眾將臉膛,想起滄州斬官之事,竟無一人敢應。唯有掌管軍器的虞候張儉嚅動嘴唇:“按《軍器法式》,轟天雷需三司批文……”
“戰時不論法式。”柴熙誨劍脊拍在案上,震得營牌亂響,“朝市司銀庫、糧庫、軍器局,即日起歸帥府接管。憑我令牌支取,無需朝廷印信。”
二、營中整備:火器列如林,隻認寧王印
三日後的黃河大營,已被火器的硫磺氣籠罩。十八座營壘外,工匠們正將新鑄的轟天雷架上木架——這形製仿唐末“飛火”改進,罐身裹以鐵皮,尾係麻繩,可借投射機擲出三百步。每營操場中央,千支突火弩排成方陣,弩機上的青銅扳機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正是軍器局按柴熙誨“機括簡化、射速優先”的要求趕造的新式樣。
“都看好了!”火器營校尉舉著突火弩演示,箭矢穿透三層皮甲的悶響驚起鴉群,“大帥說了,下次操演誰跟不上,軍餉減半!”隊列中,鄉勇出身的士卒正摩挲著腰間新領的銅錢,那串錢的麻繩上繫著小木牌,刻著“寧王府製”四字。
“聽說了嗎?以後餉錢直接從帥府領,不用經三司了。”
“前日領米時,管庫的問我認不認朝廷印,我說隻認寧王印!”
竊竊私語被馬蹄聲打斷,陳恪捧著齊王府文書闖入營中,正撞見押糧官用寧王府印信交割糧草。見此情景,他眉頭緊鎖——朝市司本是陳琅一手創設,如今竟成了柴熙誨的私庫。
“寧王此舉,是要斷朝廷財源啊。”陳恪返回齊王府時,陳琅正對著三司送來的急報歎氣。紙上“帥府截走十月軍餉七十萬貫”的字跡被茶水洇開,“他忘了後唐李從珂,便是因軍餉獨掌而亡……”話未說完,又有驛卒奔入,帶來更壞的訊息:柴宗訓已派親信太監王繼恩赴營任監軍。
三、營門斬監:劍落驚眾將,權柄一手握
十一月初一,黃河大營轅門。王繼恩身著緋色內侍袍,手捧監軍印信,身後跟著二十名禁軍護衛。他剛踏上營前石階,便被親衛攔下:“大帥有令,非帥府傳喚,任何人不得入營。”
“放肆!”王繼恩揚起監軍印,“咱家奉陛下旨意任監軍,按《大周軍製》,可與主將同掌軍務!”爭吵聲中,柴熙誨已率諸將出營,玄甲上沾著晨霜,腰間尚方寶劍的金吞口閃著寒芒。
“陛下派你來做什麼?”柴熙誨的目光掃過王繼恩腰間的錦囊,那是宮中傳遞密信的信物。
王繼恩挺起胸膛:“監督糧草用度,覈查將士功過——”話音未落,柴熙誨突然上前,一把奪過錦囊,倒出裡麵的絹書。藉著營門的晨光,諸將清晰看見上麵寫著“密查神機軍虛實,隨時報朕”。
“好一個監督。”柴熙誨冷笑一聲,突然將絹書揉碎,“昨日截獲契丹密使,供出與宮中太監勾結。王繼恩,這錦囊裡的字,倒與密信筆跡一般無二。”
王繼恩臉色慘白:“你血口噴人!咱家要麵聖——”
“不必了。”柴熙誨猛地抽出尚方寶劍,寒光閃過,王繼恩的頭顱已滾落在地。鮮血濺在監軍印信上,將“奉旨監軍”四字染得猩紅。諸將嚇得跪倒在地,無人敢抬頭。
柴熙誨劍指眾人,聲音如冰:“王繼恩通敵,按軍法處置。今後再有朝廷派來的監軍、使者,不論官職高低,先斬後奏!”他將寶劍插入鞘中,甲葉碰撞聲震得地麵塵土微動,“神機軍隻認帥令,不認朝廷——誰若不服,這把劍不認人!”
轅門的旗杆上,監軍印信被擲於塵埃。遠處,轟天雷的試射聲轟然響起,震得雲層翻滾。陳恪站在營外的柳樹下,望著這一幕,終於明白陳琅“此子必成權臣”的歎息——那柄尚方寶劍斬下的不僅是監軍的頭顱,更是朝廷對軍隊最後的控製權。
暮色降臨時,斬監軍的訊息傳遍金陵。柴宗訓在紫宸殿摔碎了茶盞,卻終究未發一旨斥責——他知道,如今的神機禁軍已是柴熙誨的私兵,若逼得太緊,這頭猛虎或許會立刻反噬。而齊王府的書房裡,陳琅正將一本《五代史》翻到“安重榮傳”,在“兵強馬壯者為天子”一句旁,重重畫了個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