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呆萌蘿莉總裁的隱婚虐戀 > 第474章 原來火是從鍋縫裡爬出來的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呆萌蘿莉總裁的隱婚虐戀 第474章 原來火是從鍋縫裡爬出來的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淩晨三點十七分,城市還在沉睡,唯有地下管網的金屬在低溫中發出細微的嗡鳴。

萌萌蹲在井口邊緣,頭燈照亮鏽跡斑斑的接頭。

白霧從裂縫裡噴湧而出,像某種沉默的呼吸,在冷夜裡蜿蜒上升,恰好籠罩街角垃圾站那堆回收飯盒。

他盯著看了很久,手套捏緊又鬆開,最終什麼也沒做——沒按報修鍵,沒記入巡檢日誌,隻是默默合上井蓋,轉身離開。

原來火是從鍋縫裡爬出來的(續)

「鏽聲」音軌正式被納入全國十二個重點城市的公共心理乾預體係,訊息一出,輿論嘩然。

主流媒體稱之為「一場聽不見的革命」,專家論壇上爭執不休:有人斥其為「非科學的玄學操作」,也有人疾呼這是「情緒文明的覺醒」。

而這一切的源頭——陸昭,卻始終沉默。

他沒有出席發布會,沒有接受采訪,甚至拒絕了國家心理健康中心特聘顧問的頭銜。

當主辦方千辛萬苦將教材編撰合同送到他手中時,他隻回了一個快遞。

盒子裡是一本空白冊子。

封麵壓印著一道斷裂的柺杖剪影,陰影斜拉而出,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痕,在光線下泛著啞光的黑。

無標題,無作者,無序言,連頁碼都未曾標注。

「這算什麼?!」專案負責人幾乎拍案而起,「我們投入百萬資金,協調三十家機構試點,就換來一本空本子?上級要的是標準流程、可複製模式!不是行為藝術!」

助手欲言又止:「但……盲校那邊反饋特彆好。」

「盲校?」負責人冷笑,「他們能看懂什麼?」

可事實恰恰相反。

在南方某特殊教育學校,這群看不見世界的孩子,成了「空白教材」最忠實的踐行者。

他們用指尖摩挲封麵上那道凹陷的裂痕,沿著它的走向輕輕敲擊桌麵,竟自發創造出一種節奏——三短一長,如心跳停頓後的複蘇。

有孩子說:「我聽見爸爸走路的聲音了。」另一個女孩則在日記中寫道:「媽媽燒菜時總哼這首歌,現在,它從我的指縫裡出來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套「無內容教材」被引入東部某重刑犯監獄試點後,引發連鎖反應。

囚犯們被禁止使用電子裝置,也沒有樂器。

但他們有鐵勺、飯盆、牢門欄杆。

一名曾犯縱火罪的服刑人員,在聽完一次「鏽聲」引導課後,突然跪地痛哭。

當晚,他用鐵勺刮擦不鏽鋼碗沿,錄下一段長達十七分鐘的音訊,命名為《牢牆內外》。

播放那天,整座監區陷入死寂。

鐵器摩擦的刺響、呼吸的顫抖、偶爾夾雜的一聲哽咽,像一把鈍刀緩緩割開層層壓抑。

獄警輪崗交接時,六名執勤人員集體落淚,其中一人喃喃道:「這是我媽臨終前煮粥的聲音……我以為我早就忘了。」

上級審查組聞訊趕來,聽完樣本後果斷叫停:「內容不可控!存在潛在煽動風險!必須重新製定標準化音訊模板!」

檔案遞到陸昭案前時,他正站在心理乾預中心的玻璃廊道裡,望著操場角落一群孩子敲打破鼓的身影。

鼓麵裂了,聲音嘶啞,但他們敲得極認真,一下接一下,彷彿要把整個冬天喚醒。

「可控的聲音,治不好傷。」他輕聲道,語氣平淡,卻重如雷霆。

與此同時,高原之上,新灶基終於竣工。

這是一座融合傳統土灶與現代熱迴圈係統的複合型能源中樞,由蘇憐牽頭設計,萌萌遠端提供管網資料支援,程遠測算風向導流模型,陸昭注入聲波共振原理。

四人從未同框,卻共同完成了這場跨越空間的協作。

老炊事員之子——如今已是藏區最年輕的高原營養師——在交接儀式上宣佈退休。

眾人以為他會莊重交出父親傳下的鐵鏟,誰知他舉起那柄磨得發亮的舊鏟,猛然砸向地麵!

「鐺——!」

火星四濺。

鏟身斷裂,但他並未丟棄,而是將碎片一一拾起,嵌入新灶門四周預留的凹槽中。

每一處缺口都嚴絲合縫,宛如星辰鑲嵌於天幕。

當晚,守縫小組值班記錄下異象:淩晨兩點零七分,藍光自灶體縫隙滲出,起初微弱,繼而擴散成網狀脈絡,最終投射至雪白屋頂,幻化為四散星芒,似火種迸濺,又似靈魂升騰。

生物研究所緊急介入監測,發現伴隨熱氣流上升的,是數以億計的耐高溫菌群孢子。

這些微生物在屋頂冷凝層中形成微型生態係統,分泌熒光蛋白,構建出獨特的能量交換網路。

次年春,奇跡降臨——校園周邊野花提前兩周綻放,花瓣脈絡泛著淡淡幽光,夜行動物趨之若鶩,連遷徙候鳥都在此停駐築巢。

校長撫摸著灶門上的金屬殘片,久久不語。

良久,他低聲說:「原來……火從未被困在鍋裡。它一直在向外走,去找那些還沒醒來的人。」

而在城市最深處,「反紀念計劃」已進入第三年。

居民不再等待節日或忌日,而是自發訂立《守爐公約》:每戶輪流值夜,添柴、控溫、記錄夢境反饋。

有人夢見逝去的戰友在火光中敬禮,有人聽見童年巷口賣糖葫蘆的吆喝聲重現耳畔。

火焰成了信使,灰燼成了迴音。

某個暴雪之夜,氣溫驟降至零下二十一度,道路封鎖,電力中斷。

一戶人家的孩子突發高燒昏迷,男友外出未歸,女友獨自守在共享灶台前,不斷添柴加火,額頭沁滿冷汗。

火光搖曳間,她忽然怔住。

爐影晃動,映出七道人影圍坐一圈,低語輕笑,分明是當年最初共建灶台的七戶人家模樣。

其中一人抬頭望她,嘴角含笑,正是三年前病逝的老房東。

她不敢眨眼,生怕驚散這幻象。

直到天邊微亮,雪勢漸歇,人才恍惚清醒。

次日清晨,物業清理煙囪積雪時,在出口處發現一團未燃儘的植物殘渣——經碳化分析,確認為薄荷標本,且經曆過至少三百次高溫迴圈燃燒,結構仍保持完整形態。

誰也不知道它是何時被投入爐中,又是如何一次次逃脫徹底焚毀的命運。

此刻,程遠坐在茶館閉目養神,掌心貼著一塊溫熱碎瓷——那是早年灰語亭拆除時,他悄悄收藏的一角。

風過簷角,整條街的煙囪同時發出極輕微的共鳴,如同大地深處,億萬道裂縫正緩緩吐納著餘溫。

而在「迴音彎」垃圾站旁,那塊寫著「請輕聲許願」的木牌已被蒸汽浸得微微翹起。

夜晚,仍有居民提著洗淨的飯盒悄然佇立。

隻是最近幾晚,寒潮頻襲,蒸汽凝結過快,某些飯盒內壁的灰跡開始模糊難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