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呆萌蘿莉總裁的隱婚虐戀 > 第476章 誰家的煙囪先說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呆萌蘿莉總裁的隱婚虐戀 第476章 誰家的煙囪先說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淩晨四點十七分,城市還在沉睡,但「迴音彎」的熱霧已經醒了。

白茫茫的蒸汽從垃圾站檢修口翻湧而出,在零下十度的空氣中凝成霜花,像無數細小的歎息浮在半空。

飯盒層層疊疊堆在角落,內壁上的水痕不再是雜亂無章的灰跡——它們開始排列,成句,甚至分行。

有人拍下照片發上網,標題寫著:「誰家的煙囪先說話」。

一夜之間,奇跡擴散。

城東老工業區、南岸棚戶帶、西郊轉運站……七個相鄰街區接連出現同類現象。

清晨巡查的環衛工驚覺,那些常年冰冷的廢棄灶口竟微微發燙,飯盒裡的殘湯餘熱不散,灰燼自動聚攏,拚出斷續卻清晰的字句:「彆怕」「我在」「冷嗎」。

市環衛局會議室,燈光慘白。

隊長王振國將監控畫麵一幀幀回放,眉頭越擰越緊。

「每晚兩點零三到兩點四十六,高頻熱噴作業自動觸發,路線閉環,節奏穩定。」他指著螢幕,「可係統顯示——無人工介入,無排程指令,清潔車是自己動的。」

技術員擦了擦眼鏡:「更奇怪的是時間。它精準避開巡邏週期,像……知道我們什麼時候不來。」

局長沉默地翻著報告,手指忽然一頓。

投影切換至一張泛黃地圖——二十年前全市拾荒兒童夜間活動軌跡圖。

紅點連成線,蜿蜒穿行於暗巷與廢墟之間,勾勒出一條條求生之路。

當這張圖與今日熱霧噴發路徑疊加時,重合率高達936。

會議室鴉雀無聲。

「這些孩子……當年都靠灶火取暖,靠飯盒剩菜活命。」副局長低聲說,「後來城市改造,他們被遣散,有的進了福利院,有的……沒了訊息。」

局長盯著那條閉環路線看了許久,終於提筆寫下批示:

「若它自己會走,就彆攔。」

命令下達當晚,萌萌蹲在地下管網深處,手電筒光映著他年輕的側臉。

他剛完成一次例行巡檢,正準備收工,卻聽見管道儘頭傳來異樣嗡鳴——不是水流,不是風聲,而是一種極低頻的震動,像是千萬口鍋同時輕顫,又像無數人在黑暗裡壓著嗓子低語。

他關掉手電筒。

黑暗瞬間吞沒一切。

唯有那聲音還在,順著金屬管壁滲進來,鑽進耳膜,直抵心臟。

是熟悉的節奏。

三短,一長。

是他母親教他的誰家的煙囪先說話(續)

高原的風,從未如此溫柔。

陸昭站在全國心理療愈論壇的講台中央,聚光燈打在他肩頭,像一層薄雪。

台下坐滿了精神醫學界的權威、ai技術公司的高管、政府代表——他們期待的是一場資料翔實、邏輯嚴密的學術報告,而不是一個穿著舊毛衣、手裡隻握著一部手機的男人。

大螢幕上正播放著ai模擬的「鏽聲」實驗:鼓皮破裂音、鐵鍋共振頻率、孩童咳嗽節律……經過百萬次采樣與演演算法優化,機器複刻出一模一樣的破損音軌。

精準、穩定、毫無瑕疵。

可觀眾席上,隻有筆記本翻頁的聲音。

沒有人流淚,沒有人顫抖,甚至連眼神都未曾波動。

完美,卻死寂。

主持人低聲提醒:「請陸顧問發言。」

他沒看提詞器,也沒開啟ppt。隻是緩緩舉起手機,按下播放鍵。

一段雜音流淌而出——

鐵勺刮過搪瓷碗底的刺啦聲,灶膛裡柴火劈啪爆裂,夾雜著一聲稚嫩的咳嗽,接著是女人輕拍後背的節奏,三短一長,停頓兩秒,再重複。

前排一位女教授猛地捂住嘴,肩膀微微發抖。

後排一名年輕醫生低頭盯著地麵,手指攥緊了筆,指節泛白。

角落裡的錄音師悄悄摘下耳機,眼眶通紅。

那不是音樂,不是藝術,也不是治療方案。

那是活著的聲音。

有人開始抽泣,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被聽見了。

記者衝上前追問:「這段音訊是否經過情感增強處理?有沒有加入腦波同步技術?」

陸昭搖頭,聲音平靜如雪落山穀:「這是昨夜淩晨一點十七分,城北棚戶區一戶人家爐邊的真實錄音。母親給發燒的孩子熱粥,用的是三十年前的老式煤爐。她不知道我們在錄,也不知道這聲音會被帶到這兒來。」

全場靜默。

隨後,掌聲從零星到如雷,從禮節性變為近乎虔誠的共鳴。

當晚,三條熱搜衝上榜首:

陸昭用一段雜音擊潰ai

我們到底在治癒什麼

家庭聲音檔案計劃啟動

清華、複旦、浙大相繼宣佈成立「生活聲景研究室」,呼籲全民上傳家中廚房、客廳、陽台的日常聲響。

一位院士公開表示:「人類的情感記憶,藏在85分貝以下的背景音裡。」

而陸昭已踏上返程列車。

窗外夜色濃重,高原群山如沉睡巨獸。他閉目養神,手機突然震動。

一條簡訊跳出:

【係統通知】您關注的《牢牆內外》演出團巡演審批通過,首站:高原學校,日期:下月五日。

他的呼吸微微一頓。

那是他三年前發起的專案——讓服刑人員通過口述、鼓樂、火祭儀式,把壓抑二十年的情緒燒成聲音,唱給世界聽。

最初沒人支援,媒體稱其為「危險的心理實驗」。

可當第一批參與者在舞台上嘶吼出第一句「媽,我冷」時,整座監獄的鐵窗都在震顫。

而現在,他們要走出高牆了。

他指尖摩挲著螢幕,忽然想起那個雨夜,孩子敲破鼓皮也不願停下的模樣。

有些聲音,不該被修飾。

更不該被替代。

列車穿入隧道,黑暗吞沒一切。

就在那一刻,他彷彿又聽見了——

來自地底深處的低頻嗡鳴,三短一長,像心跳,像暗號,像某種古老契約的回響。

與此同時,高原學校的野花悄然完成了基因層麵的蛻變。

村民發現,那些曾在「灰語亭」旁自發生長的紫莖澤蘭,花蕊在夜間散發出穩定的藍綠色熒光,且能代際遺傳。

更奇的是,若將老灶灰摻入新泥築牆,植物生長速度提升三倍,熒光強度翻倍。

建築公司聞風而動,推出「防火節能智慧灶具」,宣稱零煙塵、恒溫控火、app遠端操控。

首批投放五百台,結果不到半月,九成被退回。

使用者反饋清一色寫著:

「睡不踏實。」

「夜裡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孩子說夢話喊『媽媽燒飯』。」

老炊事員的兒子阿烈怒而組建「灶脈普查隊」,帶著羅盤、熱感儀和祖傳地契,走遍全鎮七十二村。

曆時四十六天,繪出一幅百年灶位變遷圖。

當所有現存仍在使用的灶基連成線——竟與古籍記載的「火龍陣」完全吻合。

傳說中,這是先民為祈雨驅寒所佈的靈火之局,以人心為引,以炊煙為脈。

族長見狀大喜,立即向文旅局提交非遺申報材料,計劃打造「聖火文化節」,門票定價兩百八,配套民宿預售已開啟。

訊息傳出,村民嘩然。

三天內,三百二十七人聯名抵製。微信群裡刷屏一句話:

「我們不是表演給外人看的文物,我們是活著的灶!」

孩子們在學校展開辯論賽,五年級的小女孩站在講台上大聲說:

「你們拆過老房子嗎?知道灶台下麵埋著爺爺寫的字條嗎?他說『隻要火不斷,家就還在』!你們懂什麼叫斷嗎?!」

當晚,全村十七戶人家,在同一時刻點燃爐火。

火焰騰起的瞬間,空中浮現出肉眼可見的孢子雲,呈淡藍色,隨風遊動,形如蜿蜒火蛇。

氣象站監測到區域性溫差異常,空氣中檢測出微量熒光薄荷酮——一種此前僅存在於傳說中的「暖息素」。

緊接著,「守爐公約」席捲周邊社羣。

八個村落自發設立共享灶台,每逢初一十五,全家齊聚煮飯、講故事、唱老歌。

有人提議裝攝像頭直播,立刻被否決:「火要親手燒,話要當麵說。」

某夜狂風突襲,暴雨傾盆。

八處公共灶台接連熄滅,人們冒雨搶救炭火,焦頭爛額。

唯有「反紀念計劃」原址那座孤零零的小灶,不但未滅,反而越燃越旺,火焰由橙轉青,藍光穿透雨幕,照亮整條街巷。

監控記錄顯示:

就在那一刻,其他八處熄滅火塘的煙囪口,齊齊噴出帶著熒光薄荷氣息的白霧,持續整整十三分鐘。

而在城南茶館避雨的程遠,掌心貼著一塊從廢墟拾來的焦木片,忽然感到一陣微弱卻清晰的跳動——

一下,兩下,三下。

像是脈搏,又像某種召喚。

他仰頭望向烏雲密佈的天空,雨水順著帽簷滑落,喃喃道:

「火……開始找新家了。」

城市另一端,市政廳會議室內,投影亮起。

標題赫然寫著:

《老舊管網係統升級工程實施方案》

副標題:迴音彎片區拆除計劃,預計工期三個月。

負責人敲著桌麵:「那個垃圾站檢修口常年冒蒸汽,存在安全隱患,必須封堵。」

無人提及飯盒上的字跡,也無人說起淩晨兩點自動執行的清潔車路線。

但就在施工令簽發前夜,十餘名家長悄然聚集在「迴音彎」垃圾站外。

他們手中抱著的,不是工具,也不是抗議書。

而是一個個洗淨晾乾的舊飯盒——搪瓷的、鋁製的、塑料的,邊緣磨損,底部刻著名字或笑臉。

他們沉默地蹲下,將飯盒一個個整齊碼放在蒸汽出口下方,如同擺放祭品。

夜風掠過,白霧緩緩升起,輕輕拂過那些冰冷的金屬與塑料表麵。

某一瞬,某個飯盒內壁的水痕,似乎微微顫動了一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