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天明穿成林如海 第256章 就選鬆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吧
雲天明點點頭,對眾人道:「大家也都認識一下林管家吧,以後他就是這裡的管事,你們凡有任何要求或是需要儘可與他說,他都會給你們安排好。你們怕是至少要在這裡住半年以上,所以大家千萬莫委屈了自己。管家你先帶後來的這幾位公子去安置一下,過會兒咱們一起用個膳。黃公子稍留步。」這自然是有話要單獨說,戴炎和薛子服帶頭起身拱手領著眾人離開。
「黃公子,我隻問你一句,先在此住下可行?你若實在不願意,我也可安排你到其他的住處。」
「你們把這個時空的頂尖理工類人才都蒐集來了,有點兒意思!我願意在此住下,也和他們交流一下,至於將來如何等高師姐到了我再給你答複行嗎?」「好,那你也先去安置一下。」
眾人都退下去之後,郭鬆軍感歎道:「天明,這應該就是咱們的第一批技術領軍人物了吧?在這個時代能找到這些人也算是咱們的幸運了!」
雲天明點點頭:「我也沒想到能找到這些人,看來滿清早早退出曆史舞台不僅能避免好多技術的傳承,同時也保留住了許多技術人才。」
王永利也說:「不僅如此啊,大和尚,天明,你們有沒有覺得這個時空與滿清時代最大的區彆?」
二人聽了一愣,均有些不解。王永利也不賣關子:「最大的區彆就是百姓的歸屬感與自信心。清朝統治者對漢族人實行了一係列歧視和壓迫政策,加劇了民族矛盾,使得漢族人對清朝政權缺乏認同感。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甚至有老百姓主動為他們帶路、搬運物資,趁亂參與劫掠。百分之九十的漢人不覺得清朝是自己的國家,造成國家與民眾之間存在一種可怕的雙向遺忘現象,國家不知有民眾,民眾也不知有國家這一點是最可怕的。但現在不同,大多數的百姓都認同自己是大宇子民,這一點太重要了。」
聽聞此意,郭鬆軍也十分認同:「不錯,清朝時民眾長期處於被壓迫和剝削的地位,對國家大事缺乏參與感和認同感。現在這個紅樓世界的民眾還是樂於關心國家大事的,我這兩年的遊曆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哪怕是邊遠或貧困地區,百姓嘴上說的都是『朝廷會管我們的』『朝廷早晚會殺了這些貪官』等等。天明啊,這說明你那個五叔治理下的大宇朝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
雲天明也笑了:「更準確地說還是建武帝打下了好底。郭哥,王哥,我覺得你們的出現有可能也改寫、至少是乾預了原來的紅樓世界。清朝不曾統治過這個世界,便沒有出現強製漢人剃發易服的「留發不留頭」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深植仇恨的屠殺事件,而大宇朝基本延續了明朝的一切體製與習俗,所以這仍然是漢家天下,而且現在天下大定也不到一百年,貪官汙吏還沒有遍地泛濫,百姓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要強很多。這對我們來說的確是一個有利因素,至少我們日後推行計劃時阻力會小很多。」
「天明,據你所說,隻要到時候我們給他們『看過』未來的場景,加上你的身份,想必建武帝多半會支援你,但你那五叔就不大好說了,如果他不同意甚至對你動了殺心,那就不好辦了。」郭鬆軍提出自己的顧慮。
「大和尚,你這是杞人憂天啊!咱們不是說好了,說得通最好,說不通不是還有小高?直接拿下便是了。」王永利不屑道。
雲天明擺了擺手:「王哥,郭哥的顧慮可不是杞人憂天。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要用那個計劃,那樣恐怕完全破壞了紅樓的程序,會不會有反噬就不好說了。而且我們現在是要力爭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共同推進我們的計劃。彆說是皇上,就是大臣們如果都不認同,僅憑我們和這十幾個人是不可能完成那計劃的。不過郭哥你不必擔心,一力破十會,拿著長矛大刀的一千人也打不過帶著ak47的兩個人,我們隻要給他們展示出科學技術的強大威力,他們必定能與我們站在一起推動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到底如何展示我們之後再議,我現在考慮的是如何讓這十八個人先認同我們。所以一會兒吃飯的時候,郭哥、王哥,我想償試一下用腦電波給他們傳送一些未來的片段,即是對他們的告知,也算提前在小範圍做個試驗,隻是我現在沒有想好給他們『看』哪個片斷。你們也給個建議吧。」
「天明,你這個想法好,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你的腦電波有多大的輻射範圍與傳輸時長,確實應該先嘗試一下。至於片段嘛,我看不如就鬆滬會戰,能全麵展現因為武器落後一邊倒的慘狀。」
王永利沉思了一下道:「天明,你看這樣行不行?鬆滬會戰自然沒問題,但接下來你可以再展示一下南京大屠殺,這樣才能激起他們的仇恨之火,尤其是三十多萬人的被殺害,那個數字太震撼,你可以也傳送給他們,如何?」
雲天明眼前一亮:「好,就這麼辦,那我稍微準備一下。」說罷便閉上眼睛在腦中開始搜尋,很快他就選定了羅店戰役。
此戰(1937年8月19日-28日)是淞滬會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被稱為「血肉磨坊」。日軍依托海空火力覆蓋,中國軍隊在火力、製空權絕對劣勢下(日軍擁有艦炮、飛機、坦克支援),以血肉之軀頑強抵抗,僅有2平方公裡的羅店在10天內反複易手13次,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鬼子死傷近萬人。其中國軍第18軍第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及402團團長李維藩陣亡,全旅傷亡殆儘;第11師42旅8000人參戰,撤退時僅剩2000餘人。但此戰成功阻滯日軍推進速度(半個月僅前進3公裡),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搜尋中的雲天明看到戰爭的細節都不免悲憤異常,他選取了幾個片段進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