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本宰返Lt8b倩第 168
爭執
謝文正抬眸。
麵前的母親,眉眼一如從前。連多年說了會兒話就喜歡摸下衣角的習慣,都未曾改變。
但是。
謝文正卻覺得,眼前的母親已經變了。
從前,母親得了什麼好東西,會將他分成三份。父親一份,他一份,五弟一份。父親的那一份,可能會送給他喜歡的姨娘或者是那日他最喜歡的孩子。他的那一份,會分成好幾份,讓二弟、三弟和四弟嘗一嘗。或者他會偷偷地藏起來,留著給老三慢慢吃。至於五弟的那一份,母親會留下很大一塊,讓五弟慢慢吃。吃好了,吃飽了。
後來,父親去世了。母親在得了什麼好東西,還是會分成了三份。一份給他,一份給五弟。一份她自己留起來,偷偷地給五弟留著。起初,他並不在意。他是謝府的長子,是五弟的哥哥,多給他吃一些也沒什麼的。隻是後來,謝二、謝三和謝四吵著鬨著要母親給的東西時,他才恍然明白,母親的偏心已經到瞭如此地步。
他是長子,自小性格內斂。又是父親親自教導,於他而言,母親喜歡不喜歡不重要。但,二弟、三弟、四弟年幼。他們看見母親偏心的五弟又該怎麼想?
他和母親說過很多次,母親總是敷衍地應付著。
後來,父親去世了,母親便做的更過火了。
若不是當年父親強行壓著母親,不讓母親扶持自己的幼子繼承謝府。怕是現在的謝氏,已經是五房取代長房了吧。
謝文正很平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甚至是說出來的話,都能如此的心平氣和:“謝氏和李氏的事情,我不同意。”
老太太把手裡的佛珠重重地砸在了她身邊的小桌上,許是過於用力,她的掌心留下了幾個特彆重的紅印子:“家中的事情,我說了算就可以了!你同意不同意,與我無關!”
笑話!
能和李氏攀上關係,她的小兒子就能順利進入兵馬司。
不過是一個姑娘,又是個庶女。讓她嫁娶李氏,成為長房長子長媳,還有什麼不滿意?
“母親!”謝文正臉色一沉,聲音微微拔高:“若是那個李氏的公子是個好的,那我也不說什麼了。可你也不想想,那是個傻子,傻子!小九嫁過去了,日後該怎麼相處!”
就算謝九是庶女,那也是謝氏精心養育出來的姑娘。她日後的夫君就算便是三公九卿家的嫡子,那也得是個人品不差,長相周正的公子。
謝府的庶女嫁給了一個傻子,嫡子入贅郡主府。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哪一件會讓人覺得臉上有光?
謝文正額角的青筋,一蹦一蹦的,跳得他頭疼不已。
“謝文正,你彆不知道好歹!”老太太怒道:“隻要你把九姑娘嫁給了李家,李大人就對高看你一眼!李大人平日裡是在宮裡當值的,隻要在貴人麵前多說你一句好話,你的好日子就在前頭了!謝文正,我這是為你好,你知道不知道!”
謝文正冷笑:“母親是為我好?你莫要說笑了!李大人是禁軍頭領不假,但你也要知道,禁軍是今上的禁軍!他想做什麼,那得等今上的批示!你以為,謝府和李氏成了姻親,五弟就能入得了兵馬司,簡直是癡人說夢!”
謝文正毫不留情地戳穿了老太太的小心思。
“你在胡說什麼!”老太太的眼底閃過了一絲心虛:“隻有攀上了李大人,咱們謝氏以後才能越來越好!謝文正,你是在外麵行走的郎君,怎麼這眼界如此窄?”
“母親,謝氏能不能走的長遠,是我這個謝家長子該操心的事情。至於讓謝九嫁給李家長子才能換我們謝氏的長久,那簡直是在侮辱我!”謝文正怒不可遏,厲聲道。
老太太和謝文正爭吵的聲音,傳遍了整個福安堂。
在福安堂伺候的下人,一個個跟鵪鶉一樣,大氣都不敢喘。
“九姑娘,咱們回去吧。”婢女輕輕拉了拉站在門口偷聽的九姑娘,生怕聲音大一點,就平白惹了主子不高興,到時候把氣撒到她身上,得不償失。
九姑娘站在原地沒動:“在等一等。”
她很想進去和父親說,嫁給李公子她是心甘情願。
畢竟,能成為正室太太,是她永遠都不敢奢求。就算日後,她要看著婆婆的臉色,麵臨二房掌家,長房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她也認了。
可是,她不敢。
她能嫁進李氏,仰仗的就是謝氏。倘若有一天,謝氏不要她了,她又該如何在李氏立足?
若是她無子,又該如何?
以後的每一件事,每一天,她都必須仔細想過,萬萬不能出錯。
姍然來遲的六姑娘,倒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
大大方方地朝著謝文正和老太太福了福身子:“老太太,父親。”
老太太不喜六姑娘,輕輕地哼了一聲,便彆過了眼。
謝文正的神色柔和了幾分:“你來了。”頓了頓,謝文正又問道:“今日去程氏可還順利?”
六姑娘並未提起被程氏的人趕出來的事情,含糊地說了句:“尚可,”便又問道:“父親和老太太說什麼悄悄話呢,鬨的這福安堂裡的人連大氣兒都不敢喘呢。”
六姑娘自然是不會說謝文正和老太太爭執的事情,免得傳出去了,謝文正落得個不孝的罪名。
謝二爺這才開口說話:“還不是你父親,偏要給你九妹妹說給他的同僚。也不想想,他的同僚都多大年紀了,老牛吃嫩草,他也想得出!”
六姑娘笑道:“年歲不匹配,是不行。但若是人品和才情都是一等一的出色,年歲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謝二爺大笑:“你看看,咱們六姑娘看的可真通透。不如讓六姑娘收說看,這要是李家的大公子和國子監有前途的博士,你會選哪個。”
謝二爺不著痕跡的把謝文正和老太他爭執的事情,和六姑娘說了個七七八八。
“要我說啊,一家有女百家求,這是好時,”六姑娘喝了口茶,不緊不慢開口:“隻是,無論是李氏還是旁的人家,總歸都是父親和老太太的衡娘,從未問過九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