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打工仔 第167章 帶丁愛玲回老家
轉眼就是端午,端午是中國傳統親人團聚的三大節日之一,有的地方叫龍舟節、五月節。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來的,應景的食品主要是粽子和龍船飯。
這個節日的風俗全國大同小異,吃粽子是必須的,在東莞,一般人家裡也隻有到端午節當天才會包粽子。
東莞過龍舟節,最熱鬨的是水鄉片區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回家過節,熱熱鬨鬨地過上一天,特彆是近年來過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鬨。
回孃家吃粽子這種風俗讓很多人費解,
至今為止,一凡仍然沒有找到答案,為何一定要回孃家吃,其間的意義和根源大概隻有很少的老人能弄明白。
廣東人對粽子的熱愛是出了名的,東莞有道滘粽,肇興有裹蒸粽,潮汕地區有雙烹粽,而中山則以其獨特的蘆兜粽聞名。
一凡在中山時就很喜歡吃蘆兜粽,中山的蘆兜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美味。
一凡老家端午節的風俗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還要插艾和灑雄黃酒。
每年的端午賽龍舟鎮裡都會舉行,出隊的龍舟有十五六艘,全部都是以姓氏堂名命名,比如姓曾的是魯國堂,姓朱的沛國堂,一凡自己姓氏的龍舟取名清河堂。
堂兄早就通知自己要回來參加姓氏的龍舟比賽,一凡說自己可能沒時間參加集訓,在資金方麵可以支援一下,捐助了兩萬塊錢用於平時集訓的費用。
一凡記得自己的清河堂隊有一年得了冠軍,那年自己還在讀大四,下學期也在鎮裡的一所完中實習,每天下午有空就參加集訓,姓氏上年輕人多,又是有力的時候,得了獎以後,晚上整整辦了三十多桌酒席,揚眉吐氣了一回。
今年端午節一凡是原準備去中山過的,可自己聽到親生母親說過種生基和改運的事後打算回家一趟,一來鼓舞一下自己姓氏龍舟隊的鬥誌,二來親自去五顯廟向大師兄討教一下種生基和改運程的流程和方法。
就在一凡準備回去的前一天晚上,德永勝公司的甄珍說很久沒聚了,晚上聚一下,一凡帶著丁愛玲一起去赴約,也想介紹一下她們倆認識,畢竟在歐湧就隻有這兩家公司最大,而且又是兩對麵。
那晚吃飯四個人,甄珍和她的秘書譚梓桐,一凡和丁愛玲。
晚飯談到端午在哪過的事,一凡說準備明天回老家,甄珍說這幾天也沒什麼事,要不跟一凡回他老家看看,丁愛玲也說一起去,就這樣,四個人兩部車,第二天,也就是農曆五月初四一早,四人就趕赴一凡老家。
一凡開車帶著丁愛玲,譚梓桐開車帶著甄珍,一凡的是越野車,甄珍的是奧迪小轎車,譚梓桐開得慢,一凡時不時減速等等她,路上行了有六個小時,在服務區吃的午飯,回到家是下午的三點多。
養父母和陳豔青聽說一凡會帶朋友回來,早早地就在準備晚飯。
一凡家雖然簡陋點,但很乾淨,不像有的農戶家到處是雞屎,陳豔青把家整理得整潔明亮。
一凡把三位美女介紹給陳豔青認識,說叫甄珍為姐,其他兩位叫妹妹。
丁愛玲見過陳豔青以後心裡有些感慨,覺得跟眼前這女人爭老公有點過意不去,再想想自己隻是和一凡要個孩子罷了,又不跟她爭地位,心裡才舒服些。
晚飯全是陳豔青弄的,菜品也全是地道的土菜和山珍、河鮮。
她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地道的菜,特彆是那道銀魚湯,三個女人都沒見過,每人喝了兩碗。
丁愛玲學著一凡原來教她的吃白切雞,告訴甄珍和譚梓桐怎麼弄,她們吃過後都讚不絕口,都提出回去時帶些米酒回東莞。
養父母聽到幾個女人的稱讚,笑得合不攏嘴。
晚上自然不可能住在一凡家,一凡把三人送到雙乳峰山下的民宿裡住,聊到很晚一凡纔回到家。
丁愛玲雖然有心留一凡在民宿一起住,但想想一凡也差不多有半年沒回了,占著彆人的老公讓彆人繼續守空房就有點不地道了。
第二天一早,一凡就開車去了民宿,一起吃過野菜稀飯,飯團後,帶著三個美女就上了五顯廟。
一凡一路介紹這裡的風景,說了美麗雙乳峰的傳說,她們都稱太象了,就好似睡著女人的雙峰,挺拔而秀美,讓人不忍直視。
他還介紹了五顯廟,講了自己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她們三人都不知一凡是在道觀裡長大的,也不知道他救的自己親人的醫術是在這裡傳承來的,對五顯廟油然而生敬意。
女人最信神鬼之類的,一凡趁她們三人敬神抽簽的空檔去拜訪了大師兄。
大師兄知道了一凡的來意,也就長話短說,把種生基和改運程的所有細節都告訴了一凡。
一凡聽後才發現自己早就擁有了這些技能,隻不過不知程式而已。
謝過大師兄後,一凡拿出一萬塊錢作為香油錢捐給了大師兄。
一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