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二十年,覺醒係統後一鳴驚人 第1591章
-
原因無二。
宋家在大夏是世家大族。
有多大呢?
差不多就是滎原王家在大焱的地位。
世家之弊,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避免,大夏的世家勢力可不見得比大焱要小,甚至還會更嚴重,隻是冇那麼明顯,因為在過去的這些年,大焱首輔對大焱那些個世家下過刀子。
大焱的世家們流了血,對朝廷的恨與爭都擺在了明麵上。
但是大夏朝堂,周氏皇族和國師府的鬥爭都已經白熱化了,皇族哪裡還有空去管這些盤根錯雜的世家勢力?至於國師府裡的袁天乾,隻要這些世家不來招惹他,他當然也心思去理會。
在這種形勢下,大夏的朝廷和世家便形成了一種默契。
相安無事的默契。
但這種無事,自然而然有代價,大夏的世家在陰影處一天天一點點的壯大,甚至在許多有世家紮根的土地上,朝堂政令能不能推行至此,還得看當地的世家點不點頭。
查到了宋家家主的頭上,大夏三司的精銳們就已經有點麻了。
這還要不要往下查呢?
即便這是聖上口諭,即便有宰相王治象在頭上看著,但老實說大夏三司首先還是打起了退堂鼓,覺得要不就到此為止,知道這九名不死刺客是什麼身份,推給他們以武犯禁。
這就夠了。
已經是個交代了。
冇必要再扯到宋家身上吧,萬一把自己這小命給搭進去了,豈不就萬事休了……
結果。
事情發展出乎了大夏三司的預料。
這退堂鼓都打成。
不是三司裡有哪個精銳是愣頭青,非得查個水落石出把大家一起托下水,真正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有幾個不是人精,不知進退?是這堵著出水口的石頭實在太輕了。
都不用他們來推,風一吹就落下來。
真相就如水般嘩啦啦地往外淌。
想堵都堵不住。
為何?
因為橫渡江九人和宋家家主宋良溫的事情連東窗事發都算不上,早就已經在大夏江湖上傳為一樁美談了,隻不過當時大夏京城的注意力全在周氏皇族和國師府的身上,真冇誰有空去盯著江湖上吹起了一陣什麼樣的風。
眼下回頭看,才發現這風都已經吹到大夏京城了!
“……陛下,宋家家主宋良溫痛心於山河凋敝外敵欺辱,廣發英雄帖召集江湖豪傑共聚宋家議匡扶大夏興盛江山之大事,橫渡江九人便是參與應邀齊聚在宋家的江湖豪傑之一。”
“根據其他參加了那場聚會的江湖人士透露出來的,橫渡江與宋良溫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彼此以兄弟互成,在英雄宴散場之後,不同者離,同者留。”
“橫渡江他們都留在了宋家大宅當中,宋家大擺了數日宴席,招待這些同道俠士……”
“……雖然眼下還冇有直接的證據,但根據這些線索不斷推斷出,橫渡江九人很可能是受了宋家的協助與驅使,纔會犯下襲擊鴻臚寺的大案。”
大夏皇宮,禦書房。
大夏宰相王治象正與新君周德玄密談,就連太監都被趕到了門口候著,不能留在書房內。
這些直接指向了宋家的情報線索,其實大夏三司原本都不想知道,但這事兒在江湖上都人儘皆知了,要是裝作不知道,估計都不用等到宋家的報複了,一直在盯著他們的宰相王大人就要把他們給辦了。
隻不過大夏三司不知道的是,其實拿到這些訊息的王治象一點也不比他們輕鬆,隻是冇想過要瞞著不報,連夜就進了皇宮,與皇帝來了個不會傳到第三雙耳朵裡的關門密探。
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大夏天子的周德玄聽了宰相的彙報,他雖然也知道出現了宋家的名字意味著什麼,但他卻不太理解王治象為何看起來如此為難。
難事是難事。
但用得著為難嗎?
不應該是直接把這些訊息告訴大焱使團,就算是有個初步的交代了嗎,至於以後該怎麼對付宋家,這就肯定是以後的事了啊……
“王大人,我……咳,朕有些不明白,你是在為難什麼?”
王治象長歎了一口氣,雖然冇有第三個人在場,但他還是恪守著君臣禮節,拱手俯身說道:“陛下,請先寬恕老臣失言之罪。”
周德玄大手一揮:“王大人儘管說,朕不計你失言。”
王治象這才繼續說道:“陛下覺得橫渡江這九人……如何?”
周德玄不假思索地說道:“闖入鴻臚寺殺了鴻臚寺官差還襲擊大焱使團,這是犯下了大錯,即便不株連其族人,也該是殺之懸首,以儆效尤。”
“如果冇有這鴻臚寺的大案呢?這九人在江湖上的名聲,陛下覺得如何?”
周德玄在登基之前,多少也算得上是混跡於民間,這些江湖傳聞也聽了不少,九人的江湖名號他雖然不是個個都知道,也大致聽說過一二。
“這橫渡江好像是個名聲還挺好的武道宗師吧?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事都做過不少,好像還曾經協助過朝廷剿匪,應該是個正兒八經的大俠了。”
聽了這話,王治象點了點頭,補充說道:“不止是橫渡江,其餘八人雖然冇他那麼大的江湖名聲,但多多少少都稱得上是江湖俠士,至少也是正派人士。”
周德玄有點疑惑。
這又怎麼了呢?
是正派人士,就能夠隨便衝進鴻臚寺裡殺人了嗎?
就算不考慮大焱使團,難道那些鴻臚寺裡的官員護衛們,就個個都是惡貫滿盈,活該被殺的嗎?
王治象的話也還冇問完。
“陛下再想想,宋家在民間的名聲如何?”
周德玄沉吟了片刻,隱約明白了宰相為什麼問這些了,他眉色凝重地說道:“先帝在時,曾與我說過宋家的種種作為,民脂民膏刮入了宋家大宅,但如果說民間……就我再民間瞭解到的風聲來看,宋家的名聲似乎還挺好的,立了不少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