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多我一個後富怎麼了 > 第427章 三大問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多我一個後富怎麼了 第427章 三大問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三大問題

在蘋果appstore亮相的vid相較於測試版本在界麵上沒有太多改變,主要是增加了次級界麵的功能選項,比如一鍵剪輯、濾鏡、貼紙、模板。

毫無疑問,呂海穎和葛智傑帶領的團隊是要把降低創作門檻貫徹到底。

以及,這種創作就是垂直細分的15秒音樂對口型短視訊。

ve開拓短視訊,s加入創作工具,vid在立項之初為自己設定的競爭力就是差異化,也唯有差異化才能讓它在茫茫的市場中變得鮮明。

垂直細分和差異化是競爭的兩大武器。

團隊共同解決了這是一個什麼樣軟體的問題,隨即便是一個要在哪個市場進行競爭的問題。

呂海穎旗幟鮮明的選擇了美國,連帶著俞興出席會議討論時的意見也被她否定並說服了。

俞興覺得可以歐美亞一起做。

呂海穎則給出極具實證性的理由:“就像我們在國內不急著啟動這樣的短視訊專案,運營商的基建還不夠成熟,同樣的,海外市場的眾多國家裡隻有美國和韓國在公眾場合的wifi最發達。”

“美國的商業化程度高,圍繞著機場、商場和咖啡館已經形成密集的wifi網路,星巴克和麥當勞這些連鎖品牌都在通過免費的wifi來吸引顧客,試圖搞成上網
消費的閉環,美國運營商verizon也收購了wifi服務商,讓機場的覆蓋率超過了8成。”

“韓國的wiifi覆蓋也不錯,屬於是政府主導的推廣,它今年啟動了一個‘全國免費wifi擴充套件計劃’,首爾那樣的大城市已經實現街頭的覆蓋,地鐵和公交車也都接入了,但這個市場太小,而且屬於東南亞。”

“我們剛開始做還是得集中資源和精力,最優解就是成功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然後利用美國在全球的輻射性來擴張,如果拿到美國市場,歐洲市場也就能有很大的把握,反之,先做歐洲,再攻美國,難度就大多了。”

“臉書、推特、穀歌這些全球性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用它們的發展證明瞭市場的優先性,這一點我認為是必須要尊重的。”

呂海穎接下專案之後並沒有蹲在臨港,而是帶人飛了一圈海外市場。

俞興本來覺得她這樣隻能是走馬觀花,沒想到真的給出極其仔細的觀察和精確的判斷。

他立即被說服並承認自己思考有誤,稱讚了呂海穎的用心,驚訝於她幾乎肉眼可見的進步。

呂海穎確實進步很多,但仍然很謙遜:“都是師兄教得好,當年跟著師兄一起搞瑰愛網,我才學會垂直細分,後來做百曉生,又覺差異化實在奇妙無窮,再看師兄正麵對戰企鵝,戰略的佈置和資源的運用直到今天都還讓我回味,師兄這次要是不點名海外市場,我們哪裡敢做出vid?”

俞興看著她故意一本正經拍馬屁的模樣,簡直要笑出聲。

作為技術負責人的葛智傑,他愣了一會才憋出幾個字:“是啊,是啊……”

“吹噓就不用吹噓了,但是,這種判斷確實值得我,也值得咱們一起擺正心態,海外和國內是不一樣的。”俞興擺了擺手,“嗯,得美國便能得歐洲,確實是這樣。”

他沉吟了好一會,“做什麼”和“在哪裡”的問題明確下來,“怎麼做”便是重點。

關於怎麼做,因為大家都是拿著有限的眼光看海外,所以,意見的碰撞和補充還是挺多的,但有一條都很認同,那就是vid推廣時可能會麵臨的一個窘境。

從微信到碳矽資料所經手的軟體不知不覺已經接近十款,如果算上發展途中相互導流、影響、合作的軟體,那就更多了,而這幾年擺在麵前的曝光渠道是十分之多的。

微信抓應用商店的分發,抓二三線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碳矽資料抓預裝市場,抓硬體廠商,如此便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巨頭們的輻射範圍,總能找到流量的曝光。

尤其預裝市場,網際網路巨頭的影響力在硬體上並不強。

但海外生態就不一樣了,臉書和穀歌在曝光渠道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後者本身更是支配著安卓的應用分發。

像vid這樣的app專案,有兩個問題無法迴避,一是增長,二是變現。

臉書和穀歌今年合計占據了全球移動廣告市場的66,而且增長勢頭不減,明年恐將接近80,這就意味著app這邊每投放100美元的廣告,就有將近80美元流向了這兩大巨頭。

vid想獲取使用者,那必然要通過臉書或穀歌投放廣告,而作為軟體開發方,想要憑借已經獲取的使用者賺錢更離不開這兩家,因為90的app都要通過穀歌的adob或者臉書的audiencework來廣告變現。

這頭入,那頭出,純粹的兩頭堵。

海外的流量入口
廣告變現是出現了閉環的,廣大開發者都難以脫離巨頭生態進行獨立的生存。

專案要和它們競爭,但使用者就來自它們,變現還得找他們,這可能就要陷入一個死迴圈。

這種情況擺在麵前,國內與海外的巨大區彆讓團隊的上下都不得不絞儘腦汁的琢磨,這有點類似於當初橫亙在微信增長麵前的上限。

當年困於國內智慧手機的發展初期,那就必然存在一個對手追趕的機會,問題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連續的多場會議暫時沒有明確的答案,當然,這本身也不會是近期的問題,兩大巨頭的壟斷實際上也給出極其明確的初期發展,大家都從臉書和穀歌買量,vid也不會意外。

俞興對於正式版的表現是滿意的,隔了兩天和小英分享內部的討論,仍然對呂海穎讚不絕口。

“我和小穎說,今年可以找資源給他們拿5000萬美元,結果她隻要1000萬美元,認為這些應對當前階段的發展已經完全夠了。”

“誒,換了彆人,不一定會要5000萬,但可能也得要個2000萬或者3000萬。”

劉琬英瞧著俞老闆這樣稱讚的模樣,笑道:“你應該當著她的麵誇,唔,當著她團隊的麵誇。”

“我誇過了,但過猶不及。”俞興連連搖頭,“我誇一次可以,多誇幾次,如果前麵的資料表現沒那麼好,她的壓力會很大的。”

劉琬英詫異道:“她的心細看來也是跟你學到了。”

“換一個更好聽的詞,那叫敏銳。”俞興微微一笑,“不過,我們在考慮和兩大巨頭,尤其是臉書的競爭,這方麵還在沒想透,現在是摸索著來。”

劉琬英問道:“這幾天的資料表現怎麼樣?”

“屬於純粹的冷啟動,現在還沒買量,隻上線了ios版本,但這幾天日均居然也能有500的下載量,表現是很不錯的。”俞興給出資料表現。

還沒進行宣傳,現在隻是在觀察真實的反饋。

三天時間,使用者總量超過1600名,而且,根據使用者的關聯性來看,不少新使用者在下載之後就立即關注了“老”使用者,極可能是自發的推薦。

這種表現還是很讓人歡欣鼓舞的。

劉琬英笑了一聲:“嘖,幾百一千的使用者,好吧,真是一株野草啊,希望它不會被微視關注到吧。”

“微視肯定不會關注到,但就算關注不到,它可能也要出類似功能了。”俞興這麼一說便感慨道,“微視那邊的負責人也是個人才,各個公司裡還是藏龍臥虎的。”

劉琬英連連點頭:“嗯嗯,就怕俞老闆不管人家嘰裡咕嚕說什麼,上去就是一刀。”

俞興的這一刀蓄謀已久,隻是不知能夠蓄過今年。

十一月的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