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第226章 清世祖順治:六歲登基做傀儡,親政革新逝匆匆!
六歲登基承大統,少年心事誰同?
入關定鼎賴臣功。
董鄂魂斷後,青燈伴梵鐘。
親政革新除弊政,漢官南北爭雄。
天花一疫逝匆匆。
史書留爭議,成敗轉頭空。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的盛京,寒風卷著雪粒子,像要把這座後金都城凍成冰坨。皇宮深處的大政殿裡,氣氛比外麵的天氣還要冷——皇太極突然駕崩,沒留下半個字的遺詔,一群手握兵權的王爺們正圍著龍椅吵得麵紅耳赤。這時候,一個梳著總角的小男孩被乳母抱在懷裡,睜著圓溜溜的眼睛看著眼前的混亂,他還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這場權力遊戲的最終贏家。這個男孩,就是愛新覺羅·福臨,後來的順治帝。
《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這段看似平靜的文字背後,是刀光劍影的政治博弈。當時最有競爭力的候選人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兩人一個手握兩黃旗,一個掌控兩白旗,誰也不服誰,差點就拔刀相向。最後還是老謀深算的代善出來打圓場,提出讓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招看似折中,實則是多爾袞以退為進,為後來獨攬大權埋下了伏筆。
福臨的童年,說好聽點是“早承大統”,說難聽點就是個傀儡皇帝。每天天不亮就得被太監從被窩裡揪出來,穿著沉重的龍袍去上朝,聽著下麵一群大老爺們討論聽不懂的軍國大事。多爾袞則以“皇叔父攝政王”的身份,住在紫禁城外的睿親王府裡,卻把朝廷大權牢牢抓在手裡。有一次,福臨想給去世的生母孝莊太後加個尊號,多爾袞眼皮都沒抬就駁回了:“小孩子家家懂什麼朝政,好好讀書就行了。”氣得小皇帝躲在宮裡哭了半天,卻連反駁的勇氣都沒有。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是改變中國曆史走向的一年,也是福臨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這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訊息傳到盛京,多爾袞立刻意識到這是入主中原的絕佳機會,他一邊安撫朝中反對意見,一邊以“為崇禎帝報仇”為名,率領八旗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駐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前有李自成的追兵,後無援軍,走投無路之下選擇向清軍投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吳三桂倒戈”。
清軍入關的過程,遠比想象中順利。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大多是烏合之眾,在山海關一戰中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多爾袞率領大軍一路南下,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就佔領了北京。同年十月,多爾袞親自護送福臨從盛京遷都北京,在天壇舉行了登基大典。當福臨站在天壇的圜丘上,望著下麵黑壓壓的文武百官,聽著他們山呼“萬歲”時,這個年僅七歲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皇權的重量。《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順治元年十月乙卯,上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廟、社稷。定都燕京,紀元順治。”從此,清朝正式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遷都北京後,福臨的日子並沒有變好,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壓抑。多爾袞憑借入關之功,權勢越來越大,從“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名字都要放在皇帝之前,出門的儀仗比皇帝還要威風。更過分的是,多爾袞還把孝莊太後接到自己的王府裡“議事”,兩人經常關起門來談上好幾個時辰,外麵流言蜚語滿天飛,說什麼的都有,懂的都懂!福臨雖然年紀小,但也知道這些流言對自己和母親來說是奇恥大辱,可他除了默默忍受,什麼也做不了。
這一時期的朝政,基本上是多爾袞一人說了算。他頒布了一係列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剃發易服”令。多爾袞認為,漢人隻有剃掉頭發、穿上滿人的衣服,纔算真正歸順清朝,於是下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個政策一出台,立刻引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江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其中最慘烈的當屬“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清軍為了鎮壓反抗,在揚州屠殺了十天,死難者超過八十萬人;在嘉定更是先後三次屠城,幾乎把這座曆史名城變成了廢墟。
福臨雖然不認同多爾袞的殘暴政策,但也無力阻止。有一次,他看到一份奏摺,上麵寫著江南百姓因為反抗剃發令而被屠殺的慘狀,忍不住對身邊的太監說:“這樣下去,百姓怎麼會真心歸順我們呢?”太監嚇得趕緊捂住他的嘴:“萬歲爺,這話可不能亂說,要是被攝政王聽到了,奴才們都要掉腦袋!”福臨隻好把到嘴邊的話嚥了回去,從此更加沉默寡言。
除了“剃發易服”,多爾袞還在朝廷中大力打壓異己,尤其是那些支援豪格的大臣。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一直是多爾袞的眼中釘,多爾袞先是以“謀逆”的罪名把豪格關進監獄,後來又找了個藉口把他害死在獄中。豪格的妻子也被多爾袞強行納為側福晉,這種違背倫理的行為,讓滿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福臨得知豪格的死訊後,連續幾天沒有上朝,躲在宮裡偷偷哭泣,他知道,隻要多爾袞還在一天,自己就永遠隻是個傀儡皇帝。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冬天,多爾袞在喀喇城打獵時不慎從馬上摔下來,傷重不治去世。訊息傳到北京,福臨先是震驚,接著是一種解脫後的狂喜。他表麵上按照親王的規格為多爾袞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追封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可暗地裡卻在策劃一場清算。《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順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薨於喀喇城。壬辰,訃聞,上震悼,輟朝三日。”這段記載看似充滿了哀悼之情,實則是福臨在掩人耳目,等待時機成熟後對多爾袞進行徹底的清算。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福臨正式宣佈親政,這一年他剛滿十八歲。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多爾袞進行清算。他下令剝奪多爾袞的一切封號,掘開他的墳墓,鞭屍示眾,還把多爾袞的黨羽一網打儘。這一係列雷厲風行的舉措,讓滿朝文武都見識到了這位年輕皇帝的狠辣手段,再也不敢把他當成小孩子看待。
親政後的福臨,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和遠見。他深知,要想統治好這個以漢人為主的國家,光靠武力是不夠的,必須重用漢官,學習漢人的文化和製度。於是,他打破了滿族貴族對朝政的壟斷,大量提拔漢人官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名夏和馮銓。陳名夏是江南人,文采出眾,深得福臨的信任;馮銓是北方人,熟悉明朝的典章製度,也是福臨的得力助手。
可沒想到的是,陳名夏和馮銓入職後,卻因為地域差異爆發了激烈的矛盾,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內閣南北之爭”。馮銓認為“南人優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於文而行或善”,主張重用北方官員;陳名夏則譏笑北方人“強言談文”,不學無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福臨雖然知道兩人在互相拆台,但也樂於看到這種製衡的局麵,他曾對身邊的太監說:“他們吵得越厲害,就越不敢欺騙朕,這叫以毒攻毒。”
為了選拔更多的優秀人才,福臨還恢複了科舉製度。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朝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科舉考試,錄取了傅以漸等四百多名進士。這些進士後來大多成為清朝的棟梁之材,為清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福臨對科舉製度非常重視,親自出題監考,還對考生們說:“朕不管你們是滿人還是漢人,隻要有真才實學,朕就會重用你們。”
除了重用漢官和恢複科舉,福臨還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恢複生產。當時經過多年的戰亂,全國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福臨下令減免賦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安撫流民。這些措施的實施,讓全國的經濟逐漸恢複,社會秩序也慢慢穩定下來。《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順治十年六月,免直隸、江南、河南、浙江、山東、陝西、湖廣、江西、福建九省災賦。”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福臨對百姓的疾苦還是非常關心的。
然而,福臨的革新舉措也遭到了滿族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福臨重用漢官、學習漢文化,是在“忘本”,甚至有人聯名上書,要求福臨廢除這些政策。麵對滿族貴族的壓力,福臨毫不退縮,他在朝堂上公開表示:“朕身為天下之主,不僅要對滿人負責,也要對漢人負責。如果隻重用滿人,疏遠漢人,怎麼能讓天下百姓真心歸順呢?”這番話讓滿族貴族們啞口無言,也讓福臨的威望進一步提高。
就在福臨全力推行革新舉措的時候,一個女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這個女人,就是董鄂妃。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關於她的入宮經曆,曆史上一直存在爭議。根據清朝的選秀製度,秀女的年齡應該在13—16歲之間,可董鄂妃入宮時已經18歲了,這顯然不符合規定。因此,有史料推測,董鄂妃最初是福臨同父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後來因為某種原因被福臨納入後宮。
不管董鄂妃的入宮經曆如何,她的出現確實給福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幸福。福臨的前兩任皇後,都是孝莊太後為了政治聯姻而指定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福臨對她們沒有絲毫感情。隻有在董鄂妃這裡皇帝陛下才能感覺到自己也是個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不是國家運轉的機器。
董鄂妃不僅容貌出眾,還精通詩詞書畫,對佛學也有很深的造詣,與福臨的興趣愛好非常契合。兩人在一起的時候,經常一起探討詩詞,研究佛法,福臨還把董鄂妃稱為“紅顏知己”。
董鄂妃入宮後的晉升速度,堪稱清朝曆史上的奇跡。她入宮僅一個月,就被封為賢妃;過了一個月,又被晉封為皇貴妃,這種晉升速度在清朝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福臨還為董鄂妃的冊封典禮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並且大赦天下,這種禮遇原本隻有皇後才能享受,可見福臨對董鄂妃的寵愛之深。《清史稿·後妃列傳》記載:“順治十三年,董鄂氏入宮,冊為賢妃,十二月,晉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這段記載雖然簡短,但足以看出董鄂妃在福臨心中的地位。
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董鄂妃為福臨生下了一個皇子,福臨欣喜若狂,親自為皇子取名,並對大臣們說:“此乃朕第一子也。”要知道,當時福臨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可他卻把這個剛出生的皇子稱為“第一子”,可見他對這個孩子的喜愛。為了慶祝皇子的出生,福臨再次大赦天下,還下令修建宮殿,準備讓這個孩子將來繼承大統。
可天不遂人願,這個備受寵愛的皇子在出生僅一百天後就夭折了。這個打擊對董鄂妃來說太大了,她從此一病不起,身體越來越虛弱。福臨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這個夭折的皇子為“和碩榮親王”,還為他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可這一切都無法挽回董鄂妃的健康。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妃的去世,讓福臨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下令輟朝五日,追封董鄂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還命三十名宮女太監為董鄂妃殉葬,全國百姓都要服喪。福臨自己則穿著喪服,住在董鄂妃的靈堂裡,日夜守護,還親自撰寫了數千字的《行狀》,來悼念董鄂妃。在《行狀》中,福臨詳細描述了董鄂妃的生平事跡和兩人之間的深厚感情,字裡行間充滿了悲痛和思念之情。
董鄂妃的去世,不僅讓福臨失去了心愛的女人,也讓他對朝政失去了興趣。他開始沉迷於佛學,經常邀請高僧入宮講經,甚至產生了出家的念頭。有一次,他偷偷剃光了頭發,準備出家為僧,可在孝莊太後和大臣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勉強放棄了這個想法。但從此以後,福臨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越來越差,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誌。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冬天,也就是董鄂妃去世後不久,京城爆發了嚴重的天花疫情。天花在當時是一種不治之症,一旦感染,死亡率非常高。福臨因為傷心過度,身體本來就很虛弱,很容易就感染了天花。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福臨的病情開始加重,他意識到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於是開始安排後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當時福臨有八個兒子,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次子福全(長子早夭),已經九歲;三子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帝,隻有八歲。福臨一開始想立福全為太子,可孝莊太後卻主張立玄燁,理由是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對這種疾病有了免疫力,將來不會像福臨一樣英年早逝。
為了確定皇位繼承人,福臨還征求了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是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深得福臨的信任。湯若望也認為玄燁出過天花,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福臨這才下定決心,立玄燁為太子。《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遺詔傳位皇三子玄燁。”這段記載就是福臨去世和傳位的真實寫照。
正月初六夜裡,福臨的病情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他召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位大臣,任命他們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玄燁。福臨對四位大臣說:“朕就要走了,玄燁年紀還小,你們一定要好好輔佐他,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四位大臣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表示一定會儘心輔佐玄燁,保衛大清的江山社稷。
正月初七半夜,福臨在養心殿駕崩,年僅二十四歲。這位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就這樣走完了他短暫而傳奇的一生。福臨去世後,朝廷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遵化的孝陵,廟號“世祖”,諡號“章皇帝”。
關於福臨的死因,曆史上一直存在爭議。除了正史記載的天花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福臨並沒有去世,而是因為董鄂妃的去世心灰意冷,出家為僧,隱居在五台山。甚至有人說,在康熙年間,康熙帝曾多次前往五台山拜佛,實際上是去看望隱居在那裡的父親福臨。還有一首詩流傳下來:“順治出了家,一代帝王成舍利,留與世間半菩提。”不過,這些說法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大多是民間傳說和文學演繹,可信度不高。
順治帝福臨雖然隻活了二十四歲,在位也隻有十七年,但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福臨不僅完成了清朝從地方政權到全國性政權的轉變,還為清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政治上,福臨親政後大力重用漢官,打破了滿族貴族對朝政的壟斷,緩解了滿漢之間的矛盾。他還恢複了科舉製度,選拔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為清朝的官僚體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經濟上,福臨采取了減免賦稅、鼓勵墾荒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文化上,福臨重視漢文化的學習和傳播,推動了滿漢文化的融合,為清朝的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福臨的統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他早期受到多爾袞的控製,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親政後雖然推行了一係列革新舉措,但也因為過於激進,遭到了滿族貴族的強烈反對,導致一些政策無法得到很好的實施。此外,福臨在董鄂妃去世後,沉迷於佛學,荒廢了朝政,也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不過,總體來說,福臨還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在短短十七年的統治中,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還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清史稿·世祖本紀》評價福臨:“世祖即位,年六歲,輔政諸王,定鼎燕京,入主中原。親政後,勤政愛民,孜孜求治,雖享年不永,而規模宏遠,為一代之令主。”這段評價雖然有溢美之詞,但也客觀地反映了福臨的曆史功績。
順治帝福臨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六歲登基,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十八歲親政,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二十四歲去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和爭議。他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更是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雖然福臨的統治時間不長,但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他的功過是非,也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
如今,三百多年過去了,紫禁城依然矗立在那裡,見證著曆史的滄桑變遷。當人們走進這座古老的宮殿,想起順治帝福臨的故事時,或許會感歎命運的無常,或許會敬佩他的雄心壯誌,或許會為他的悲情結局而惋惜。但無論如何,順治帝福臨都將作為中國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永遠被人們銘記。
參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