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第7章 周邑薑:若言巾幗真豪傑,佐政賢名軼古賢!
約公元前1050年前後,西岐渭水邊上的空氣都跟彆處不一樣——不是因為這兒魚多,是因為有個叫呂尚的老頭,天天在河邊用直鉤釣魚。這事兒在當時的西岐朋友圈裡傳得比瘟疫還快,有人說這老頭是老年癡呆,有人說他是想“碰瓷”權貴,直到周文王姬昌坐著馬車路過,倆人嘮了三句就手拉手回宮,大夥兒才反應過來:哦,原來這是高階“求職”現場啊!
而咱們故事的主角邑薑,就是這“求職成功人士”呂尚的親閨女。按現在的話說,她可不是啥普通“富二代”,是正兒八經的“權二代”加“智二代”。她爹呂尚,也就是後來的薑子牙,那可是能在軍帳裡畫地圖、在戰場上定乾坤的主兒。
你以為邑薑從小是被嬌生慣養的大小姐?錯了。那時候的西岐還沒統一全國,薑子牙天天忙著幫周文王搞“基建”(建城邑、練軍隊),沒空跟閨女玩“過家家”,乾脆把她當半個徒弟帶。彆的小姑娘在學織布縫衣的時候,邑薑在看《兵書》;彆的姑娘在聊誰家小夥兒長得帥的時候,邑薑在跟她爹討論“怎麼用三十個人打贏三百個人”。《大戴禮記·保傅》裡後來寫她“胎教之始,即明禮教”,說白了就是打孃胎裡就開始接受“精英教育”,這起點,比當時大多數諸侯的兒子都高。
更絕的是,邑薑還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有一回,薑子牙帶部將在府裡演兵布陣,擺了個“八卦陣”讓大夥兒破,幾個武將繞了半個時辰還沒摸清門道,旁邊的邑薑才十五六歲,端著茶盞站在廊下看了會兒,突然開口:“爹,西邊那個旗子挪半尺,南邊的人退三步,這陣就破了。”
薑子牙愣了一下,讓部將照著做,果然陣形瞬間亂了。當場就有個武將紅著臉說:“小姐這腦子,比俺們這些舞刀弄槍的強十倍!”
這事兒很快就傳到了周文王耳朵裡。老文王正愁給二兒子姬發找個靠譜的媳婦,一聽薑子牙的閨女這麼厲害,立馬就動了心思。古代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老文王直接派了個能說會道的大臣去提親,薑子牙也不扭捏,倆人一拍即合——畢竟姬發這小夥子也不是等閒之輩,年紀輕輕就跟著爹打仗,勇猛又穩重,跟邑薑那是“強強聯合”的最佳配置。
成婚那天,西岐的老百姓都擠在路邊看熱鬨,有人說:“這哪是娶媳婦啊,這是文曲星嫁武曲星!”還有人說:“以後咱們西岐的江山,怕是要靠這對小夫妻撐起來了!”
沒人知道,這些看熱鬨的老百姓,還真說對了——這樁婚事,不僅改變了邑薑的人生,更給後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埋下了最關鍵的一顆“種子”。
邑薑嫁給姬發的時候,正是西岐和商朝矛盾最尖銳的時候。商紂王帝辛在朝歌瞎折騰,又是建鹿台又是殺忠臣,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而周文王這邊,一邊安撫百姓一邊擴張勢力,早就成了商朝的“眼中釘”。沒過多久,周文王去世,姬發繼位,成了周武王,邑薑也從“王妃”變成了“王後”。
按說當了王後,就該安心在後宮享清福,管管宮女太監,處理處理後宮瑣事。可邑薑偏不——她跟彆的王後不一樣,老公要去打仗,她不哭鬨著阻攔,反而幫著收拾行囊,還把自己這些年記的“兵法筆記”塞給姬發:“這上麵記了爹教我的一些行軍布陣的法子,你帶著,說不定能用上。”
姬發看著手裡的筆記,上麵密密麻麻寫著各種地形分析、敵軍特點,還有應對突發情況的辦法,感動得不行:“有你在,我心裡就踏實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決定跟商朝“攤牌”,率領八百諸侯的軍隊,從西岐出發,直奔朝歌。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而邑薑,雖然沒跟著上戰場,卻成了周武王最靠譜的“後方總指揮”。
當時的西岐都城豐京,大部分青壯年都跟著軍隊走了,城裡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邑薑擔心有人趁虛而入,一邊組織婦女成立“巡邏隊”,拿著木棍在城牆上值班,一邊開倉放糧,安撫百姓。有個老臣勸她:“王後,這些事讓下人去做就行了,您何必親自操勞?”
邑薑笑著說:“現在前線的將士們在拚命,咱們在後方要是亂了,他們怎麼能安心打仗?我是王後,更得帶好這個頭。”
《尚書·牧誓》裡記載,武王伐紂的關鍵戰役“牧野之戰”,商朝軍隊“前徒倒戈”,周武王的軍隊隻用了一天就打贏了。訊息傳到豐京,老百姓都歡呼雀躍,邑薑卻沒閒著——她早就準備好了糧草和藥品,派快馬送到前線,還特意囑咐送糧的人:“告訴將士們,打完仗好好休息,家裡有我們在,不用擔心。”
等周武王帶著軍隊凱旋,回到豐京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邑薑站在城門口等他。她穿著樸素的布裙,臉上帶著疲憊,卻笑得特彆燦爛。周武王下馬走過去,握住她的手,發現她的手上磨出了繭子——那是這些天組織巡邏、搬運糧草磨出來的。
“辛苦你了。”周武王的聲音有點沙啞。
邑薑搖搖頭:“你打贏了仗,平定了天下,纔是真的辛苦。以後,咱們還要一起把這個國家建好呢。”
這時候的邑薑,還不到二十歲,卻已經展現出了一個“國母”該有的擔當。她不隻是周武王的妻子,更是他的“戰友”——在打天下的路上,他們並肩作戰,一個在前線衝鋒陷陣,一個在後方穩固根基,缺一不可。
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按說這下可以鬆口氣了,可週武王卻天天愁眉苦臉——不是因為當了天子壓力大,是因為他跟邑薑還沒有兒子。古代帝王講究“嫡長子繼承製”,沒有嫡子,將來國家很可能會亂。
邑薑看著老公天天唉聲歎氣,心裡也著急,但她沒表現出來,反而勸周武王:“兒孫自有兒孫福,咱們順其自然就好。再說,現在國家剛建立,還有很多事要做,你可不能分心。”
話雖這麼說,邑薑自己卻很注意調理身體,還特意找了懂醫術的人請教。沒過多久,好訊息就來了——邑薑懷孕了!
這個訊息讓周武王高興得差點跳起來,立馬下令:“從今天起,王後的飲食起居都要按最高規格來,誰要是敢怠慢,我饒不了他!”
可邑薑卻不樂意了,她跟周武王說:“我懷孕是好事,但不能因為這個搞特殊。再說,孕婦要保持心情平和,要是天天被人圍著伺候,反而不自在。”
更讓人驚訝的是,邑薑還給自己定了一套“胎教準則”,這在當時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戴禮記·保傅》裡詳細記載了這套準則:“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不看難看的東西,不聽亂七八糟的聲音,不說傲慢無禮的話,用這些來進行胎教。
你可能覺得這有點“矯情”,但邑薑是真的說到做到。有一回,宮裡有個太監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玉碗,嚇得大喊大叫,邑薑正好路過,趕緊捂住肚子,轉身回了房間,還吩咐宮女:“以後宮裡要是有吵鬨的事,先彆讓我知道,免得影響孩子。”
還有一次,周武王跟大臣們在朝堂上討論事情,涉及到商朝的酷刑,說得很血腥。邑薑知道了,晚上就跟周武王說:“以後這種殘忍的事,彆在我麵前說,我怕孩子聽了會受影響。”
周武王一開始還覺得有點小題大做,後來聽薑子牙說:“胎教很重要,孩子在孃胎裡受到的影響,會伴隨他一輩子。你媳婦這麼做,是為了咱們周朝的未來啊!”周武王這才明白邑薑的用心,之後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特意避開那些不好的內容。
十個月後,邑薑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周武王給孩子取名叫“誦”,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姬誦剛生下來,邑薑就開始教他——不是教他讀書寫字,是教他“規矩”。比如餵奶的時候要讓他坐直,睡覺的時候要讓他平躺,不能養成壞習慣。
等姬誦稍微大一點,邑薑就親自教他說話、走路,還給他講周文王、周武王創業的故事。有一回,姬誦問邑薑:“娘,爹為什麼要打紂王啊?”
邑薑沒有直接說紂王的壞話,而是說:“因為紂王不愛護老百姓,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你爹打他,是為了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以後你長大了,也要像你爹一樣,做個愛護老百姓的好天子。”
姬誦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後來他真的成了周朝的賢君,這跟邑薑從小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除了姬誦,邑薑後來還生了一個兒子,叫姬虞,也就是後來的唐叔虞。傳說邑薑生姬虞的時候,周武王做了個夢,夢見天帝對他說:“我給你個兒子,取名叫虞,以後讓他住在唐地。”後來姬虞真的被封到了唐地,也就是後來的晉國,這就是“桐葉封弟”的故事來源。
不管是周成王還是唐叔虞,後來都成了周朝的棟梁之材。有人說,邑薑是“教出兩個好兒子的母親”,但其實,她教給兒子們的不隻是知識和規矩,更是“愛民如子”的治國理念——這纔是周朝能延續八百年的根本原因。
周成王姬誦三歲那年,出了一件大事——周武王突然病重,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這個訊息像一顆炸彈,在周朝炸開了鍋。當時的周成王還是個隻會哭鼻子的小孩,根本沒法處理國家大事;而商朝的殘餘勢力還在蠢蠢欲動,幾個諸侯也有點不服氣,隨時可能發動叛亂。
就在所有人都慌了神的時候,邑薑站了出來。她穿著黑色的喪服,抱著年幼的周成王,走到朝堂上,看著底下的大臣們,聲音雖然有點沙啞,卻特彆堅定:“大王雖然走了,但周朝不能亂。成王還小,以後國家的事,就由我和周公旦一起打理,直到成王長大成人。”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當時最有能力的大臣之一。他本來還擔心邑薑會因為是女人而不敢擔責,沒想到她比自己還果斷。周公旦立馬站出來,對著邑薑行了個禮:“王後放心,我一定儘心儘力輔佐成王,絕不讓周朝出事。”
有了邑薑和周公旦的“組合拳”,大臣們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但麻煩很快就來了——周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看到周公旦和邑薑掌權,心裡不服氣,就到處散佈謠言,說“周公旦要篡位”“邑薑想當女皇帝”。
這些謠言傳到老百姓耳朵裡,很多人都開始恐慌。有個老臣勸邑薑:“王後,要不您讓周公旦暫時避一避,免得再生事端?”
邑薑卻搖搖頭:“周公旦是忠臣,我相信他。那些造謠的人,就是想讓咱們內部不和,好趁機作亂。咱們要是退縮了,就中了他們的計了。”
為了平息謠言,邑薑特意在宮裡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邀請了所有諸侯和大臣參加。她抱著周成王,站在高台上,對大家說:“周公旦是成王的叔叔,這些天他為了國家的事,忙得連家都顧不上回,怎麼可能篡位?我是成王的母親,隻想把成王撫養長大,讓他將來能好好治理國家,絕沒有彆的心思。”
然後,邑薑又拿出了周武王生前寫給周公旦的信,信裡說希望周公旦能好好輔佐成王。大臣們看完信,都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再也沒人相信管叔鮮和蔡叔度的謠言了。
可管叔鮮和蔡叔度不死心,竟然聯合了商朝的殘餘勢力,發動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這個訊息傳來,朝堂上又亂了起來——很多大臣都覺得,現在兵力不足,要是跟叛軍打仗,勝算不大。
邑薑卻很冷靜,她跟周公旦商量:“叛軍雖然人多,但他們是烏合之眾,隻要咱們團結一心,一定能打贏。你負責領兵出征,我在後方給你提供糧草和兵源。”
周公旦點點頭,帶著軍隊出發了。而邑薑,則開始了她的“後勤保障工作”。她一方麵派人去各個諸侯國征兵,一方麵組織百姓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產量。有個地方官向她訴苦,說老百姓不願意當兵,怕戰死沙場。
邑薑就親自去那個地方,跟老百姓說:“現在叛軍要造反,要是他們打贏了,咱們又會回到以前的苦日子,吃不飽穿不暖。現在當兵,不是為了我,也不是為了周公旦,是為了你們自己,為了你們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
老百姓聽了,都被感動了,紛紛報名參軍。沒過多久,邑薑就征集到了足夠的兵力和糧草,送到了前線。
周公旦在前線打仗,邑薑還經常寫信給他,告訴他後方的情況,讓他不用擔心。信裡還會寫一些應對叛軍的建議,比如“叛軍糧草不足,咱們可以打持久戰”“某個地方地形險要,可以在那裡設埋伏”。
周公旦每次收到信,都覺得特彆安心。他跟身邊的將領說:“王後雖然在後方,但她的智慧和勇氣,比咱們這些在前線打仗的人還強。有她在,咱們一定能打贏這場仗。”
經過三年的苦戰,周公旦終於平定了“三監之亂”,把管叔鮮和蔡叔度抓了起來,商朝的殘餘勢力也被徹底消滅了。當周公旦帶著軍隊凱旋歸來的時候,邑薑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他。她看著周公旦身上的傷疤,眼裡含著淚說:“辛苦你了,周朝能有今天,你功不可沒。”
周公旦搖搖頭:“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要是沒有王後在後方支援,我也打不贏這場仗。”
這時候的周成王,已經六歲了。他看著母親和周公旦,雖然還不太懂發生了什麼,但他知道,是母親和叔叔一起,保住了父親留下的江山。
平定“三監之亂”後,周朝終於迎來了穩定的日子。而周成王也慢慢長大了,從一個隻會哭鼻子的小孩,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少年。邑薑知道,是時候讓成王學著處理國家大事了。
但邑薑沒有一下子把所有權力都交給成王,而是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方式。一開始,她讓成王坐在朝堂上,看著大臣們討論事情,自己則坐在旁邊,時不時給成王提個醒。比如有個大臣上奏,說某個地方發生了旱災,請求朝廷撥款賑災。成王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看向邑薑。
邑薑小聲對成王說:“你先問問他,那個地方有多少老百姓受災,需要多少糧食和錢財,然後再跟其他大臣商量,看看怎麼解決最合適。”
成王按照母親說的做,果然把事情處理得很好。大臣們都稱讚成王聰明,邑薑卻笑著說:“不是成王聰明,是他願意聽大家的意見。做天子的,不能剛愎自用,要多聽老百姓的聲音,多聽大臣的建議,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等成王再大一點,邑薑就開始讓他親自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任免官員、審理小案子。有一回,兩個老百姓因為一塊田地吵了起來,告到了成王麵前。成王聽了兩個人的陳述,覺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該怎麼判,就又去找邑薑。
邑薑沒有直接告訴成王答案,而是帶他去了田地裡,讓他看看那塊田的土質,問問周圍的老百姓,瞭解一下兩個人的情況。然後,邑薑對成王說:“做判斷不能隻聽兩個人的話,要瞭解事情的真相,還要考慮到老百姓的難處。你想想,這兩個人為什麼會為了一塊田吵架?是不是因為家裡窮,沒有彆的收入?要是能幫他們解決根本問題,比判誰贏誰輸更重要。”
成王聽了,恍然大悟。他不僅公平地判了田地的歸屬,還下令給兩個老百姓發放了種子和糧食,讓他們能好好種地。兩個老百姓都很感動,跪在地上給成王磕頭。
看著兒子越來越成熟,邑薑心裡很欣慰,但她也沒有放鬆對成王的教育。
她常跟成王說:“當年你爺爺文王,不管再忙,每天都要去田裡跟老百姓聊天,問他們收成怎麼樣,有沒有難處;你爹武王,打勝仗之後從來不大擺慶功宴,反而先去慰問戰死將士的家屬。做天子的,要是忘了老百姓,就像樹沒了根,早晚要倒。”
為了讓成王更瞭解民間疾苦,邑薑還特意安排他去鄉下“微服私訪”——當然,那時候沒有“微服”的說法,就是讓成王換上普通布衣服,跟著大臣去田間地頭看看。有一回,成王看到一個老農在地裡拚命乾活,卻隻吃野菜和粗糧,就問老農:“今年收成不好嗎?怎麼不吃糧食?”
老農歎了口氣說:“糧食都要交賦稅,家裡還有生病的老伴要養,哪敢吃糧食啊?”
成王聽了,心裡特彆不是滋味,回來就跟邑薑說:“娘,咱們能不能減少賦稅啊?老百姓太苦了。”
邑薑點點頭:“你能有這個想法,娘很開心。但減稅不是小事,要跟大臣們商量,看看怎麼既不影響國家開支,又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後來,在邑薑的支援下,成王召集大臣們開會,討論了三天三夜,最終製定了“輕徭薄賦”的政策,還規定遇到災年就免除賦稅,給老百姓發放救濟糧。政策實施後,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了起來,都稱讚成王是“賢明的天子”。
除了關注民生,邑薑還很重視“人才培養”。她知道,周朝要想長久發展,離不開有能力的大臣。當時有個叫召公奭的大臣,很有才華,但因為出身不高,一直沒得到重用。邑薑知道後,就跟成王說:“召公奭為人正直,又懂治理地方,你可以讓他去管理洛邑(今洛陽),看看他的能力。”
成王聽了母親的建議,任命召公奭為洛邑的長官。召公奭果然沒讓人失望,他在洛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還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讓洛邑很快就成了周朝的繁華之地。後來,召公奭成了成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還和周公旦一起輔佐成王,史稱“周召共和”的雛形。
《史記·周本紀》裡記載,成王在位期間,“天下安定,百姓和睦,頌聲四起”,這背後離不開邑薑的默默付出。有人說,邑薑是“周朝的定海神針”,隻要有她在,不管遇到什麼事,大臣們心裡都有底,老百姓也能安心過日子。
但邑薑從不居功自傲。有一回,大臣們想給她加封號,稱她為“聖後”,邑薑卻拒絕了:“我隻是做了一個母親和王後該做的事,這些功勞,是成王的,是大臣們的,更是老百姓的。要是沒有大家的支援,我一個人什麼也做不了。”
這時候的邑薑,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跟著父親學兵法的小姑娘,也不是那個在後方組織巡邏的王後,她成了一個真正的“女政治家”——她有遠見,能看到國家發展的方向;她有智慧,能化解朝堂上的矛盾;她有愛心,能體諒老百姓的難處。在她的輔佐下,周成王成了周朝最賢明的君主之一,周朝也迎來了第一個“盛世”。
周成王十歲那年,發生了一件特彆有意思的事,這件事後來還被寫進了《史記·晉世家》,成了千古流傳的典故——“桐葉封弟”。
那天天氣特彆好,成王上完課,就跟弟弟姬虞在宮裡的院子裡玩。成王拿著一片剛摘下來的桐樹葉,剪成了玉圭的形狀(玉圭是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用的禮器),然後遞給姬虞,一本正經地說:“弟弟,我把這片‘玉圭’賜給你,以後就封你為唐地的諸侯!”
姬虞才六歲,還不懂什麼是“諸侯”,隻是覺得好玩,就接過桐樹葉,笑著說:“謝謝哥哥!”
本來就是兩個小孩的玩笑話,沒想到被旁邊的史官聽到了。史官趕緊走過來,對著成王行了個禮:“天子無戲言,既然您已經答應封姬虞為諸侯,就應該儘快舉行冊封儀式,不能反悔。”
成王愣住了,他沒想到一句玩笑話還要當真,趕緊說:“我跟弟弟鬨著玩呢,不算數的。”
史官卻很堅持:“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記錄在史書裡,要是您說話不算數,老百姓就不會相信您,大臣們也不會忠心於您,以後您怎麼治理國家啊?”
成王沒了主意,隻好去找母親邑薑。他把事情的經過跟邑薑說了一遍,委屈地說:“娘,我就是跟弟弟玩,沒想到史官這麼較真。”
邑薑聽完,沒有批評成王,反而笑著說:“史官說得對,天子確實不能隨便說話。但你也不用著急,這事兒咱們可以好好處理,既不違背‘天子無戲言’的規矩,又能對國家有好處。”
成王好奇地問:“娘,怎麼處理啊?”
邑薑說:“唐地(今山西翼城一帶)是個很重要的地方,那裡原來是商朝的殘餘勢力聚集地,雖然‘三監之亂’後平定了,但還是不太穩定。要是讓你弟弟去那裡當諸侯,一方麵能安撫當地的老百姓,另一方麵也能讓你弟弟得到鍛煉,將來為周朝出力。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成王恍然大悟:“娘,您真聰明!那我現在就下令,冊封弟弟為唐侯!”
邑薑搖搖頭:“彆急,冊封諸侯是大事,要跟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一下,還要準備冊封儀式,不能太草率。”
後來,在邑薑的安排下,成王召集了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跟他們說了“桐葉封弟”的事。大臣們一開始還擔心姬虞年紀太小,不能勝任諸侯之職,但邑薑說:“姬虞雖然年紀小,但他聰明懂事,而且咱們可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輔佐他,教他怎麼治理地方。再說,唐地需要一個皇室成員去鎮守,姬虞是成王的弟弟,最合適不過了。”
大臣們覺得邑薑說得有道理,就都同意了。沒過多久,周朝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成王正式封姬虞為唐侯,還派了三個有經驗的大臣跟著姬虞去唐地。
姬虞到了唐地後,在大臣的輔佐下,果然做得很好。他效仿成王的政策,輕徭薄賦、發展農業,還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很快就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後來,姬虞的後代把唐地改名為“晉”,也就是後來春秋時期的晉國。晉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中原的強國,為周朝的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
有人說,“桐葉封弟”是邑薑“化玩笑為機遇”的政治智慧——她沒有讓成王陷入“言而無信”的困境,反而利用這件事,為周朝鞏固了邊疆,培養了人才。這也從側麵說明,邑薑不僅懂治國,更懂怎麼教育和培養皇室後代,她考慮的從來不是一時的得失,而是周朝長遠的發展。
周成王十六歲那年,按照周朝的規矩,已經到了“親政”的年紀。也就是說,成王可以自己處理國家大事,不用再靠母親和周公旦輔佐了。
訊息傳出來後,大臣們都很興奮,紛紛上書,請求成王舉行親政大典。但成王卻有點猶豫,他找到邑薑,說:“娘,這些年都是您和周公叔叔幫我處理國事,我怕自己做不好,要不您再輔佐我幾年吧?”
邑薑看著兒子,眼裡滿是欣慰:“傻孩子,你已經長大了,這些年你跟著我和周公旦學了很多東西,也處理過不少事,早就有能力自己治理國家了。娘不可能一直陪著你,你總要自己獨當一麵。”
然後,邑薑又跟成王說:“親政之後,你要記住三件事:第一,要繼續重視民生,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不能讓他們受苦;第二,要信任大臣,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偏聽偏信;第三,要以身作則,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國家的風氣,不能放縱自己。”
成王點點頭:“娘,我記住了。”
親政大典那天,鎬京城裡張燈結彩,老百姓都擠在路邊看熱鬨。邑薑站在宮殿的台階上,看著成王穿著天子的禮服,一步步走上朝堂,接受大臣們的朝拜。她的眼裡含著淚,卻笑得特彆開心——她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成了一個合格的天子,周朝的未來有了保障。
親政之後,成王果然沒讓邑薑失望。他按照母親教的,繼續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還派人去各地修建水利工程,讓老百姓的收成越來越好;他信任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遇到大事都會跟他們商量,但也有自己的主見,不會被大臣們左右;他生活節儉,從不浪費糧食和錢財,還下令減少宮殿的修建,把錢用在老百姓身上。
而邑薑,則開始“功成身退”。她不再乾預朝政,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孫子(成王的兒子姬釗,也就是後來的周康王)和打理後宮上。後宮裡有宮女或者太監犯錯,邑薑也不會嚴懲他們,而是耐心地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後宮在她的打理下,一直很和睦,從來沒有出現過爭風吃醋或者勾心鬥角的事。
有一回,成王遇到了一個難題——某個諸侯因為不滿朝廷的政策,拒絕朝貢,還暗中聯合其他幾個諸侯,想給朝廷施壓。成王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去找邑薑商量。
邑薑沒有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說:“你先想想,那個諸侯為什麼不滿?是政策真的有問題,還是他自己有私心?要是政策有問題,就趕緊改;要是他有私心,就派個能說會道的大臣去跟他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打仗不是最好的辦法,能和平解決就和平解決,畢竟打仗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成王聽了母親的話,派人去調查那個諸侯不滿的原因,發現果然是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他趕緊修改了政策,還親自寫信給那個諸侯,解釋情況。那個諸侯收到信後,很感動,不僅恢複了朝貢,還主動向成王道歉。這件事就這樣和平解決了,沒有引起任何動蕩。
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後,他的兒子姬釗繼位,也就是周康王。周康王繼位的時候,年紀也不大,邑薑又擔起了輔佐孫子的責任。她像教成王一樣,教康王怎麼治理國家,怎麼愛護老百姓。在邑薑的輔佐下,周康王也成了一個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周朝的國力越來越強,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富裕,曆史上把成王和康王在位的時期稱為“成康之治”。
《史記·周本紀》裡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意思是說,在成王和康王的時候,天下特彆安定,法律都四十多年沒用過了——這是對一個朝代最高的評價,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邑薑的付出。
邑薑活到了八十多歲,在那個年代,已經是難得的長壽了。她去世的時候,周康王正在外地視察,聽到訊息後,連夜趕回鎬京,一路上哭紅了眼睛。
大臣們都勸周康王:“天子,您要保重身體,太王後(邑薑)要是知道您這麼傷心,也會不安的。”
周康王搖搖頭,哽咽著說:“太王後不僅是我的奶奶,更是周朝的恩人。要是沒有她,就沒有‘成康之治’,也沒有現在的周朝。我一定要好好安葬她,讓她的功績流傳下去。”
周康王按照最高規格,給邑薑舉行了葬禮,還親自為她撰寫了墓誌銘,上麵寫著:“太王後邑薑,輔武王定天下,佐成王治國家,育康王成賢君。一生勤儉,愛民如子,功績卓著,千古流芳。”
老百姓也都很懷念邑薑,很多地方都為她立了祠堂,逢年過節都會去祭拜她。有人說,邑薑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來幫助周朝建立八百年基業的”;也有人說,邑薑是“女中堯舜”,比古代很多賢明的君主都厲害。
其實,邑薑不是仙女,也不是神,她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是薑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親,周康王的奶奶。但她又不普通,她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和愛心,在男權至上的古代社會,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周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她這一生,經曆了很多風雨:跟著父親學兵法,嫁給周武王打天下,老公去世後撐起半個周朝,教出兩個賢明的兒子,輔佐孫子開創盛世。她從來沒有想過要爭權奪利,也沒有想過要留名青史,她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作為女兒,她孝順父親;作為妻子,她支援丈夫;作為母親,她教育兒子;作為王後,她輔佐君主;作為太王後,她守護國家。
參考《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