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韓老魔是我領路人 第320章 凡塵悟道
-
破開水流,重見天日。
**立於河岸,周身水汽在精純的靈力蒸騰下瞬間消散。他換上了一身尋常的青布衣衫,氣息內斂,若不仔細探查,與凡人武夫無異。他並未立刻駕馭遁光直衝雲霄,返回那雲霧繚繞的修仙宗門,反而做出了一個看似反常的決定。
他雙手掐訣,體內那浩瀚如湖、奔湧如江的築基巔峰靈力,被一層層無形的枷鎖緩緩束縛、壓縮、封印。光芒流轉間,他外顯的修為一路跌落,從築基巔峰降至築基初期,再到煉氣期,最終,停留在約莫煉氣三四層、堪比凡俗頂尖武林高手的水平,僅保留了一絲微弱的神識用以警戒和基本的靈力滋養肉身。
“修仙之道,張弛有度。剛經曆生死搏殺,銳氣過盛,煞意未平,此時返回宗門閉關,或可精進靈力,卻於心境無益,甚至可能埋下心魔之種。”**望著遠處炊煙裊裊的凡俗城鎮,目光深邃,“韓師曾言,萬丈紅塵,亦是修行道場。不若藉此機會,沉入其間,洗去鉛華,觀凡人生死,悟因果輪轉。”
他並非要放棄仙途,恰恰相反,他是為了攀登更高的山峰,而選擇先踏入最底層的塵埃。結丹之境,玄之又玄,非僅靠靈力積累可成,更重心境圓融,對天地萬物、自身本源的感悟。
於是,他不再飛行,而是如同一個真正的旅人,邁開雙腳,一步步走向那凡俗聚集之地。
第一站,是距離江河不遠的一座邊陲小鎮,名為“青泥鎮”。
鎮子不大,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光滑,兩旁是高低錯落的瓦房,空氣中瀰漫著炊煙、食物以及牲畜混合的氣味。街上人來人往,販夫走卒吆喝叫賣,婦人提著籃子在菜攤前討價還價,孩童追逐打鬨,濺起路邊的積水。
**尋了一處臨街的茶攤,要了一碗最普通的粗茶,坐在條凳上,靜靜地聽著,看著。
“張屠戶,今日這肉價又漲了兩文,莫不是看俺老李好欺?”
“李老哥,哪能啊!實在是上遊發了水,運豬的船耽擱了,貨源緊呐!”
“唉,這年頭,啥都貴,就咱這力氣不值錢……”
“王嬸,聽說你家小子在城裡掌櫃那得了賞識,要提拔做二掌櫃了?”
“哎喲,可不敢當,就是掌櫃的抬愛,孩子還得勤快著點……”
“真是出息了,以後可就享福嘍!”
“喂,聽說了嗎?城東趙老爺家昨夜走了水,幸好發現得早,隻燒了間偏房,可惜了那滿屋的書畫……”
“嘖嘖,天乾物燥,可得小心火燭。趙老爺平日樂善好施,真是菩薩保佑……”
喧囂,瑣碎,充滿了煙火氣。冇有飛天遁地的法術,冇有勾心鬥角的宗門傾軋,有的隻是最樸素的生計、最直接的喜怒哀樂、最微末的期盼與擔憂。**起初覺得有些嘈雜,但漸漸地,他沉靜下來,神識雖未外放,心靈卻彷彿張開了一張無形的網,捕捉著這市井百態中流淌的某種“意”。
他看到小販為多賺幾文錢的竊喜,也看到主婦為柴米油鹽的愁容;聽到對他人飛黃騰達的羨慕,也聽到對鄰裡災禍的慶幸或同情。貪、嗔、癡、慢、疑,五蘊皆在,如此直白,如此鮮活。
“仙者,山中人。離塵太久,或已忘了‘人’之本味。”**端起粗陶碗,飲了一口苦澀的茶水,心中若有所悟。修仙者追求長生逍遙,超脫凡俗,但若連“凡俗”為何物都未能透徹,所謂的超脫,是否也隻是無根之木,空中樓閣?
他在青泥鎮盤桓數日,偶爾會幫碼頭的力士扛包,換取幾枚銅錢,感受肌肉的痠痛與收穫的實在;也會在街角聽落魄的說書人講述才子佳人的故事,看周圍聽眾如癡如醉。他不再以築基修士的眼光居高臨下地審視,而是嘗試以“凡人**”的身份去融入,去體會。
離開青泥鎮,他繼續前行,信步由韁。這一日,他行至一處村莊附近,時值春末,正是插秧的農忙時節。
廣闊的田野上,無數農人正彎腰在水田中勞作。他們赤著腳,卷著褲腿,古銅色的脊背在陽光下泛著油光。汗水順著臉頰滴落,融入泥水之中。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腥氣和新苗的清香。
**駐足田埂,默默觀看。
他看到老農小心翼翼地捧著翠綠的秧苗,如同捧著珍寶,一根根插入泥中,動作熟練而專注,彷彿在進行某種神聖的儀式。
他看到健婦挑著沉重的擔子,在狹窄的田埂上健步如飛,為家人送去飯食和清水。
他看到孩童在田邊玩耍,用泥巴捏出各種形狀,笑聲清脆,無憂無慮。
他也看到有農人因勞累過度中暑暈倒,被家人手忙腳亂地抬到樹蔭下,灌下解暑的草藥湯。
生機與勞苦,希望與艱難,在這片田野上交織。
一位歇息的老農注意到田埂上駐足良久的**,見他雖衣著普通,但氣度不凡(即便封印修為,常年修煉帶來的氣質也難以完全掩蓋),便拄著鋤頭,用汗巾擦著脖子,憨厚地笑道:“這位後生,看你這打扮,不是本地人吧?可是迷路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過神來,拱手施了一禮,微笑道:“老丈,小子是遊學之人,路過寶地,見諸位辛勤勞作,生機盎然,一時看得出神。”
“遊學?哦,是讀書人啊!”老農眼中露出些許敬意,又看了看田地,感慨道,“是啊,莊稼人,就指望這點地吃飯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現在辛苦點,等到秋天,看著這滿田的金黃,那才叫踏實!”
“春種……秋收……”**喃喃重複著這四個字,心中彷彿有什麼被觸動。他望著那一片新綠,神識深處,那屬於築基巔峰的、一直牢固的瓶頸,似乎又微不可查地鬆動了一絲。並非靈力增長,而是一種對“循環”、“生長”、“收穫”意境的領悟,無形中滋養了他的道基。
“老丈,這土地,年年耕種,不會貧瘠嗎?”**好奇問道,他想起宗門靈藥圃需要輪作休耕,甚至以陣法彙聚靈氣。
“哈哈,後生你有所不知。”老農笑了起來,露出被煙燻得發黃的牙齒,“這地啊,是有靈性的。你好好待它,給它施肥,休耕,它就會回報你。你不能光索取,不養護。就像養孩子,得用心。”他指著田埂邊一堆堆漚製的農家肥,“你看,這些就是地的吃食。”
**心中一震。“索取與養護”、“循環與回報”,這樸素的道理,何嘗不是一種天地至理?修仙者吸納天地靈氣,淬鍊己身,可曾想過“反哺”天地?或許,那冥冥中的因果、業力,便與此有關?
他與老農又閒聊了幾句,關於節氣、雨水、收成。老農言語樸實,卻蘊含著世代積累的、與天地自然相處的智慧。**聽得津津有味,彷彿在閱讀一本無字的道書。
夕陽西下,農人們陸續收工回家,田野漸漸歸於寧靜。**辭彆老農,繼續他的旅程。
他不再急於趕路,而是真正融入了凡塵。他曾在災荒之地目睹易子而食的慘劇,感悟生死之間的殘酷與無奈;也曾在一場鄉村婚禮上,感受那最真摯的喜悅與對未來的期盼;他甚至在某個小鎮的義塾外,聽了一整天的蒙學課,聽著孩童們朗朗的讀書聲,感受文明傳承的微弱而堅韌的力量。
他像一個苦行僧,又像一個最普通的觀察者,行走在凡俗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之間。他封印了修為,卻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天地的“心門”。
丹田內,那青紫色的靈湖依舊,冇有擴大,卻彷彿變得更加深邃,映照入了這萬丈紅塵的倒影。神識之樹,在無聲無息間,愈發枝繁葉茂,堅韌不拔。
他一直感覺差的那點“東西”,那層阻礙他觸摸金丹大道的薄膜,在這凡塵的洗禮下,正在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清晰。
他並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走了多遠。直到某一日,他立於一座無名山峰之巔,俯瞰下方萬家燈火,心中一片澄澈安寧。他感應到,體內那自我施加的封印,已然到了可以自行衝開的時候。
喜歡凡人修仙,韓老魔是我領路人請大家收藏:()凡人修仙,韓老魔是我領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