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欺天 第304章 朝野震動
-
朝野震動
“泰山封禪?”始皇帝龍眸微睜,似是要看清楚眼前這個年輕人,“你可知封禪的意義?”
李硯知頜首,“典籍有記載,‘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始皇帝的聲音裡聽不出半點情緒,隻有厚重如山的沉穩,但奉天宮內的氣息卻在他開口之後,迅速冰冷下來,
“這句話的意思,你應該很清楚,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護佑之功表示答謝“你是說朕之王命,還要受天神掌控?漫天舊神已經死了,是朕用王命而斬!”
帝王喜怒不形於色,但李硯知卻從中感受到了引而不發的雷霆震怒。
李硯知開口解釋道,“臣口中的天,並非神,而是日月山川丶江河湖海丶百姓社稷,
先祖聖賢。”
“封禪,敬告的是天下之心,萬民之意,封的是蒼生之念。”
“以泰山而封,乃寄蒼生綿延不絕,社稷千古長存。”
始皇帝第一次微微向前傾斜一點身子,看向李硯知,“李硯知,你這番話若放在朝堂之上,定會有人認你為奸臣。”
“你知道我想聽什麼,所以會這麼說,但最後做出來是什麼樣,合誰的意,那就兩說了。”
“你覺得呢?”
李硯知嚥了咽喉嚨,麵對此等帝王,他無論說什麼,對方都有自己的考慮,很難改變其意誌。
徐徐圖之,隻能徐徐圖之,決不能在一開始就摻雜自己的思量。
他斟酌用詞,“陛下,此乃臣肺腑之言。”
“舊神會死,百姓會死,歲月如長河,滾滾不休,昨日之河水與今日之河水,雖是同一條河,但卻再也不同。”
“但祖宗之社稷,萬民之意誌,大夏之文化,雖歲月更迭,但定會隨著百姓綿延,哪怕曆經百世依舊有後來者瞻仰之。”
始皇帝龍眸中似有萬千氣象湧動,他輕“哦?”了一聲,“你的意思是大夏會滅亡?”
此般質問,將李硯知直接置於溶爐之上,稍有差池,便有可能承受來自帝王的雷霆之怒。
誰敢當著一位帝王之麵,說這位帝王親手締造的國度會隕落?
這是大忌諱,朝堂上若是有誰敢亂說,活活打死都是奢侈。
李硯知低頭,半響之後方纔開口,“是,臣本想說些好話,但實事求是,天下冇有萬古永存的王朝。”
“就連舊神時代都會成為過去?更湟論凡人開創的王朝?”
“但帝王之功績,王朝之傳承,卻會成為將來天下大勢之源頭,奔流不息。”
話音落下,
奉天宮內一片死寂,安靜而又壓抑。
李硯知不再說話,靜靜等待著始皇帝開口。
許久,
一道略顯滄桑感慨的聲音,放在大殿之內迴響,“天下冇有百世永存的王朝,卻有綿延萬古的文化傳承—
“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先下去吧。””
李硯知朝始皇帝躬敬行禮,隨後一步一步走出奉天宮。
在大監的帶領下,前往承乾殿。
奉天宮內,
始皇帝一手輕輕撫上祖龍人皇劍,“徐祖,你也聽到了———””
“是—”徐祖的身形在虛空中走出。
“他對朕很尊敬,但敬重的不是朕這個人,而是朕所做的事。”始皇帝看向徐祖,眼神中意味深長,
“其他人,在麵對朕時,畢恭畢敬,戰戰兢兢—————他們更多的,是畏懼朕這個人——
北徐祖也在今日,對自已這個關門弟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他緩緩說道,“人與事,很難分開,確切地說,事不過是人的一部分———硯知並非不尊重陛下。”
始皇帝輕輕笑了一聲,“徐祖何必緊張?”
“他說的並不算錯,大夏立國數百年,到了朕這一代方纔徹底鼎定乾坤,為天下立下根基。”
“朕斬舊神丶滅百國丶書同文丶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讓這浩瀚國土,從此隻有一個姓,那就是夏!”
“他尊敬朕所做之事,更認為朕做的這些事,可以永世長存,綿延千古。”
“在此事上,他何嘗不是對朕最大的敬重?”
“哪怕大夏自我之始,二世而亡,但大夏之精氣神,卻依舊烙印在天下子民的心裡丶
骨子裡,乃至歲月長河裡。”
始皇帝的笑聲裡,有些許欣慰,但他話鋒募地一轉,“隻是———”
徐祖冇有說話,他深知,自己那關門弟子雖然什麼目的都冇有表露,方纔的那番話更是滴水不漏。
但他的立意太高了,高到在如今這個時代,更象是大逆不道,欺君罔上。
就象是站在歲月長河裡,站在數千年後,對曆史的回望。
這對一個帝王,對剛剛創建起人間王朝的皇帝而言,屬實過於—言辭激烈了。
“徐祖,你覺得封禪之事,可行否?”始皇帝看著徐祖。
“泰山封禪之事,我並未聽硯知說過,具體可行與否,還得等老朽過問之後,才能評判。”徐祖並冇有直接讚同李硯知的方法。
但他話裡話外,卻是對自己的關門弟子極為維護。
始皇帝隻說了封禪,他卻直接說成了泰山封禪,意思也很明確,那便是將泰山和封禪徹底連接到一起。
隻要李硯知的方法確實可行,那泰山封禪將會真正走上正軌。
在與始皇帝這樣的帝王交談中,多一個字少一個字,都不能含糊。
但凡稍有偏差,很可能會影響數十萬,乃至百萬千萬生靈的性命。
用字字千鈞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始皇帝也明白了徐祖話裡的意思,他並未挑明,這是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便將此事拿上朝堂,看看群臣有何意見“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次日朝堂,當始皇帝將泰山封禪之事說出來之後,立刻就有禦史大夫高聲諫言,
“封禪之事,最早源自舊神時代,我大夏立朝至今,何以效法舊神?”
“況神明無德,無法庇護天下蒼生,他們有何資格,享受我等供奉!?”
禦史大夫言辭切切,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中迴響,
此話出,不少朝臣都在點頭附和。
“陛下,吳大夫言之有理啊,大夏庇護天下蒼生,哪有神明什麼事?我等皆是斬神而起,與神明為敵!”
“大夏之命,乃人族生生不息,艱苦奮鬥彙聚而成,與那神明,毫無瓜葛!”
但也有人看出了始皇帝更深層次的意思。
這位高坐帝位的陛下,心中恐怕應該已經有了決定。
他們這些朝臣,能做的隻是遵循始皇帝的意誌,把事情做好。
所謂的議政,也隻是議,決定權終究在始皇帝手中。
這些人既不支援也不反對,但已經在心中有了計較。
泰山封禪,此事事關重大,始皇帝怎會突然將此事拿出來說?
朝堂上的議論聲此起彼伏,但凡說話者,無一不在反對。
始皇帝伸手,壓了壓,大殿內的聲音瞬間為之一收。
“此事明日再議,退朝。”
眾朝臣從朝堂上出來之後,成群聚到一起,
“泰山封禪這種事,到底是誰提出來的?彼其娘之!”
“這是在斷我大夏的立朝之根!我要是知道是誰在蠱惑始皇帝,定要將其扒皮抽筋,
挫骨揚灰!”
“那人想將大夏重新拉回舊神時代不成!?無用之神,有什麼資格享受供奉?封禪,
封他孃的屁!”
幾乎有八成朝臣年歲都比較大,都經曆過當年黑暗絕望的舊神時代。
一提到封禪,他們骨子裡都會漫上一股寒意,腦海中下意識都會想起,當年舊神們為了封禪,大肆屠殺人族,以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性命,祭告上天,希望找到天門,將天人兩界重新貫通。
如此慘無人道的事,如今再次被搬出來,誰能受得了?
次日,
朝堂上的反駁之聲越發浩大,經過前一日相互間的討論,之前還有些搖擺不定的朝臣,也都發出了聲音。
即便在大夏,始皇帝一言九鼎,但他們決不能坐視始皇帝被人蠱惑。
“此事明日再議,退朝———
始皇帝再次選擇退朝。
走出朝堂的朝臣們,心中越發不安。
“恐怕陛下心中已經有了決定,我等該如何是好!?”
“光憑我等反對,人微言輕啊,必須再找其他人,才能勸住陛下。”
“去欽天監,隻有徐祖,才能讓陛下改變心意!”
“走走走,我等速去,越快越好——”
“我等同去!”
不少朝臣原本要去各衙門點卯,但現在哪裡還有半點心思處理事務,結伴前往欽天監,想要找到徐祖,請徐祖出麵勸解始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