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方與圓_作文 > 6.得饒人處且饒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方與圓_作文 6.得饒人處且饒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6得饒人處且饒人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頭大象在樹林裡漫步,由於光線比較暗,一不小心把刺蝟的老巢踩壞了。大象很慚愧地向刺蝟賠禮道歉,但是,刺蝟卻對此耿耿於懷,不肯原諒大象。

一天,刺蝟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我可以咬這個龐然大物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彆厚,刺蝟根本咬不動。刺蝟圍著大象轉了幾圈,想啊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刺蝟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於是,刺蝟忘乎所以地鑽進大象的鼻子裡,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

大象感覺鼻子裡一陣刺痛,它猛烈地打了一個噴嚏,將刺蝟射出好遠,刺蝟被摔了個半死。

好久,刺蝟才從地上爬起來,痛不欲生,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生活在相互寬容的環境中,是人生的幸福,寬容會使你忘卻煩惱,忘卻痛苦。

寬容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彆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春秋時期,楚莊王逐鹿中原,連續幾次都取得了勝利。群臣都向楚莊王祝賀,莊王設宴款待群臣。席間,莊王命最寵愛的妃子為參加宴會的人敬酒。

這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大廳裡開始燃起蠟燭。猜拳行令,敬酒乾杯,君臣喝得興高采烈,好不熱鬨。忽然,一陣狂風颳過,客廳內所有蠟燭一下全被吹滅,整個大廳一片漆黑。莊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間輪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隻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對這突然發生的無禮行為,美妃喊又不能喊,走又走不了,情勢緊迫之下,她急中生智,順手一抓,扯斷了那個人帽子上的帽纓。那人手一鬆,美妃趁機掙脫身子跑到楚莊王身邊,向楚莊王訴說被人調戲的情形,並告訴莊王,那人的帽纓已被扯斷,隻要點明蠟燭,檢查帽纓就可以查出這個人是誰。

楚莊王聽了寵妃的哭訴,出乎意料地表現出很不以為然的樣子。他想,怎麼能為了愛妃的貞節而使部屬受到侮辱呢?於是,楚莊王趁燭光還未點明,便在黑暗中高聲說道:“今天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是冇有喝好酒!”群臣哪知楚莊王的用意,為了討得楚莊王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扯斷。等蠟燭重新點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纓都斷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調戲寵妃的人。

就這樣,調戲楚莊王寵妃的人,既未受到懲罰,就連尷尬的場麵也冇有發生。按說,在宴會之際調戲王妃,堪稱殺頭之罪了。楚莊王為什麼蓄意開脫,不加追究呢?他對王妃解釋說:“酒後狂態,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處理,反會傷了眾人的心,使眾人不歡而散。”

時隔不久,楚莊王藉口鄭國與晉國在焉陵會盟,於第二年春天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戰鬥十分激烈,曆時三個多月,發動了數次衝鋒。在這場戰鬥中有一名軍官奮勇當先,與鄭軍交戰斬殺敵人甚多,鄭軍聞之喪膽,隻得投降。楚國取得勝利,在論功行賞之際,才得知奮勇殺敵的那名軍官就是在酒宴上被寵妃扯斷帽纓的人,他這正是為了感恩。

這就是古代著名的《滅燭絕纓》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得理不饒人”是你的權利,但“得理且饒人”又何妨,對方“無理”,已經自知理虧,而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就會對你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因為這就是人性。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裡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比較勤勞,每天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則很懶惰,對種瓜的事很少過問,因此瓜秧長得瘦小枯黃,與對麵的瓜田簡直不能相比。

可是,楚國的亭卒卻又死要麵子,覺得彆人種的西瓜秧超過了自己種的,於是便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他們在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偷偷地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便將此事報告給了縣令,並請求縣令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縣令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我們也十分怨恨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可是,若我們再反過來扯斷他們的瓜秧,彆人本來已經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了,他們就不會再來扯斷我們的瓜秧了。但是,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縣令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再說楚亭這邊,他們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心裡自然非常高興。但他們也發現,這些瓜秧之所以長勢良好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裡悄悄來澆水的緣故。於是,楚亭的亭卒便把梁亭的人來澆水的事報告給了楚國的縣令。縣令聽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又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於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便從此成了和睦相處的友鄰。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