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飛鳥集325首全解讀 > 第21章 飛鳥集20:最好的選擇—從主動選擇到被動領受的人生智慧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飛鳥集325首全解讀 第21章 飛鳥集20:最好的選擇—從主動選擇到被動領受的人生智慧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飛鳥集20

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

是那最好的選擇我。

icannotchoosethebest

thebestchooses

一、文字解讀:有限選擇與被動之幸

這兩句詩簡短卻意味深長,對於每個人的人生都具有現實且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實際上傳達了這樣一種道理:不要追求最好的,要努力成為最好的,這樣你就會得到最好的。具體解釋就是:我們不要執著於追求“最好的”,而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最好的”,如此一來,我們就做了“最好的”準備,因而,你就會得到“最好的”。

這兩句詩簡短卻意味深長。它們指出了人類在麵對“最好”時的處境:我們並不能主動掌控“最好”,而隻能在某種意義上被“最好”選擇。

(一)“我不能追求那最好的”

這句話表達了人類在命運與現實麵前的有限與無力。人雖有自由意誌,但在現實中往往會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做到最優的選擇,這些原因大概主要有:

1、人往往並不真正知道什麼纔是“最好”,甚至無法判斷什麼最適合自己;

2、即便知道了,但未必配得上最好的;

3、即便追到了最好的,卻未必有最好的結果;

4、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如願以償;

5、我們往往因為過於追求完美或堅持自我,反而錯過了最好的機會或選擇;

6、我們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命運,很多時候不得不接受現實的安排;

7、外在的環境與社會條件(如階級身份、社會地位等),常常使人力有未逮;

8、人生還充滿不可預測的偶然。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所以最好的人生態度應該是這樣的:

1、不要苛求,

2、不要強求,

3、甚至不要追求

因此,就有了詩人的這樣一的詩句:“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因此而自暴自棄嗎,就順勢擺爛嗎,就無所事事嗎?請看詩人的下一句。

(二)“是那最好的選擇我”

“是那最好的選擇我”,這句話聽起來似乎讓人“羨慕嫉妒恨”,這究竟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態度呢?是春風得意的驕傲,是感恩命運的謙卑,還是豁達樂觀的自信?

對於泰戈爾而言,這首先是一種事實。然而,這種事實並非來自於天定,而是與泰戈爾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泰戈爾的人生可謂是充滿幸運與不幸。他出生在印度一個顯赫的豪門世家,少年時代他的家就是印度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他的眾多的哥哥姐姐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然而,泰戈爾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曆經傷痛。他是家中的第14個孩子,自幼跟保姆相長大,飽嘗了母愛的缺失。14歲時,他失去了母親;22歲,正當才華橫溢之際,他卻遵命與一位年僅11歲的文盲少女成婚。儘管婚姻平淡,但後來他們也培養出了深厚的夫妻感情。可是,妻子31歲的時候卻早逝了。

此後,泰戈爾又經曆了喪女、喪子之痛。儘管命運如此曲折,泰戈爾仍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可見,想得到命運的垂青,被“最好的”所選擇,不是自暴自棄和無所作為,而是要放下對“最好”的執念,不要過於焦慮或擔憂未來,而以坦然和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人生。不需要刻意追求“最好”,隻要做好自己,自然就會遇到“最好”。

二、詩意探析:不求最好,但成最好

這首詩所傳達的核心人生哲學,通過泰戈爾人生經曆,我們便可以看到前麵所述的那樣:不要執著於追求最好的,而要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樣,你自會得到最好的。

首先,這是一種極其實用的生活智慧。執著於“選擇最好的”,常常會讓我們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在對“最好”的苛求和比較中,我們不僅會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還常常會因猶豫不決而錯過許多本已足夠好的機會。泰戈爾的詩,正是要將我們從這種“選擇的重負”中解放出來。

其次,這也是一種深刻的內在修行。詩歌的重心,從“選擇”(choosg)這一外在行為,轉向了“是”(beg)這一內在狀態。它引導我們將目光從外部世界收回,轉而審視和塑造自身。正如泰戈爾的人生,他雖出身顯赫,卻也曆經母愛缺失、早年喪妻、中年喪子等巨大傷痛。他並沒有去“選擇”一個完美的人生劇本,而是選擇在命運給予的任何境遇中,做好自己——一個勤勉的詩人、作家、教育家。最終,諾貝爾獎這份“最好的”榮譽,“選擇”了他。

“是那最好的選擇我”,這並非一句被動的口號,而是一份主動修行與努力的必然結果。當我們不再將能量耗費在對外部世界的焦慮追逐上,而是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品格、才華與境界時,我們自身便會成為一塊磁石,那些真正適合我們的、“最好的”人、事、物,便會自然地被吸引而來。

二、延伸閱讀:“不是你揀選我,是我揀選你”

這首詩讓人聯想到耶穌對門徒說的話:“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翰福音》)。這句話表明,人並非靠自主意誌進入與神的關係,而是神主動的揀選與恩典。它強調了超越人意誌的神聖主動,也彰顯了人在信仰中應有的謙卑。

同樣,泰戈爾的詩句也表達了類似的精神:人不能完全選擇“最好”,而“最好”會在合適的時機臨到你。但這並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意味著:

放下執念:不要被對“最好”的幻想綁架;

做好準備:讓自己成為值得被選擇的人;

保持謙卑:承認人生中存在超越個人能力的力量。

這在現實層麵有廣泛的應用。

事業選擇:不要隻盯著“最好的平台”,而是先磨礪能力,讓自己在適合的舞台上發光;

伴侶關係:不要一味追逐所謂“完美物件”,而是培養自己內在的成熟與擔當,自然會遇到真正合適的人;

人生道路:不要執著於外在的“成功定義”,而是以信仰、價值與使命為指引,讓人生自帶光亮。

因此,“最好的選擇我”,既是命運的饋贈,更是人生的回響。它要求人既要有謙卑之心,承認自我的有限,也要有堅韌之力,活出值得被揀選的姿態。

總結:這兩句詩道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人無法完全選擇最好,但可以讓自己成為“最好”的器皿;真正的“最好”,不是執拗追逐的結果,而是在你準備好時,它自然會選擇你。泰戈爾用最簡短的語言,揭示了人生中努力與命運、自由與恩典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也是東西方文化交彙處最珍貴的智慧之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