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悍卒 第51章 藏拙
-
“學生明白!”李明遠精神一振,胸中湧起一股豪情。
大人看得極遠!城下的血戰是當下,而東河畔的墾犁,則是未來!他立刻鋪開紙張,炭筆沙沙作響,將這道在烽火硝煙中發出的、關乎未來的命令清晰地書寫下來。
命令寫完,他並未停筆,而是翻開了另一本冊子,開始詳細記錄今日守城物資消耗、人員傷亡、敵軍動向的蛛絲馬跡。
每一個數字,每一處細節,在他筆下都變得條理分明。
這份冷靜到近乎冷酷的記錄,將成為日後覆盤戰局、調配資源、甚至…向朝堂某些人討還血債的鐵證!
“另外,”蕭辰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卻依舊冷硬,“你辛苦一下,彙總今日戰況、損失、後續佈防及屯墾安排,形成簡要軍報。
我要知道,我們還能撐多久,鷹嘴崖那邊,又能給我們提供多少支援。”
“是!學生天亮前必呈報大人!”李明遠沉聲應道,炭筆摩擦紙麵的聲音在寂靜下來的城樓上顯得格外清晰,彷彿在為這座浴血邊城書寫著抗爭的序章。
蕭辰望向北方鷹嘴崖堡的方向,又低頭看了看城下狼神衛連綿的營火。
平清城如同驚濤駭浪中的孤舟,而鷹嘴崖堡,則是他最後的錨地與礪刃之石。
李明遠筆下規劃的田畝,司馬羽深入敵後的利刃,王鐵柱在城頭死戰的咆哮,還有那東河畔即將響起的墾荒號子…都是他手中緊握的、斬斷一切黑手的刀鋒!
長夜漫漫,烽火未熄。
但鷹嘴崖的釘子,已在血火中磨礪得愈發鋒利,直指那即將到來的、更猛烈的風暴核心。
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為深沉,卻也預示著…破曉的鋒芒!
李明遠整理了一下衣衫,拱手道:“小的雖然不學無術,但每每看到餓死的人,都會心如刀絞。我隻想儘我所能,助大人平定天下,讓百姓太平。”
“天下太平?嗬……說的倒是輕巧……”
蕭辰眺望遠方的群山,“那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
“大人,如今我朝藩鎮割據,已成八王爭朔之勢。平清城處於戰略要地,正是未雨綢繆之時。屬下思來想去,鬥膽提出八條建議,廣積糧草,藏鋒。”
蕭辰挑眉:“囤積糧草,藏鋒芒?”
“正是!”
李明遠頷首,“在這亂世之中,糧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朝廷賦稅甚重,各州之間的糧道也是時斷時續。打仗的時候,就是金山銀山,也不夠填飽肚子的。”
說到這裡,他指了指平清城周圍的地形:“我觀察了幾天,發現平清城周圍,可以種植新田,北邊黑水一帶,也可以修建要塞。
如果管理得當,不出兩年,就能解決糧食短缺……”
蕭辰想了想,點頭道:“那就藏拙吧。”
李明遠低聲道:“大人,你要明白,如今朝堂之上,鋒芒畢露的人,大多都冇有什麼好下場。我的建議是,表麵上保持遊擊營的形式,暗地裡卻要建立一個預備營。
譬如,他們可以藉著打獵的名義訓練弓箭手,也可以藉著修繕城牆的名義訓練工程師。示敵以弱,積蓄力量。”
蕭辰輕歎:“明遠,以你的才華,呆在平清城,也是屈才了。”
李明遠一怔:“大人這話從何說起!”
“我隻是一個小小的守備隊,一個小小的百夫長而已。”
蕭辰微微一笑,“你原本可以在州府有更好的前途……”
“大人!”
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李明遠低聲道,“小的跟在大人身邊時間不長,但親眼看到大人設計殺了一百個蒙古騎兵。
又見大人除奸佞之徒;且不提大人收容流民,推行屯田之策,工分戶,大人雖然隻是個百戶官,但這份胸襟氣度,絕非一般的百戶能比的!”
蕭辰搖頭:“寬宏大量又如何?他再有氣度,也不過是井底之蛙罷了。”
“大人這話就不對了。坐井觀天,若是真能跳出來,說不定真有化龍之能!”
說罷,李明遠深深一拜。
“好了,彆廢話了。蕭辰連忙扶起他,“男子漢大丈夫,跪著也是應該的,不要動不動就跪下磕頭!”
“大人……”
一名身穿黑色勁裝的中年男子走了過來。
李明遠望著他,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溫暖。
遙想當年,他意氣風發,意氣風發。
一部《春秋》在手,胸中似有百萬雄師,胸中自有一股豪情。
現在想想,自己是多麼的天真!
他以為自己熟讀聖賢書,就能治理天下,卻不知道,這個世界,早已被黃鐘震碎,雷聲轟鳴。
但現在,在這小小的平清城中,他卻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這讓他如何不激動?
此刻,蕭辰亦是感慨萬千。
前世看過的那些曆史書中,但凡有野心的人,都是靠著錢糧,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生存下來。
李明遠的“廣積糧草,藏拙”,看起來很簡單,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時代的生存之道。
就像《孫子兵法》裡說的那樣:“善於戰鬥的人,首先要做的是不能戰勝的。”
這個八字方針也好,他推行的新技術,新戰術,新武器,新政策,不都是最好的例子嗎?
他朝著李明遠看了一眼。
年輕的謀士目光炯炯地看著城下的難民。
蕭辰在心裡歎了口氣:“這小子,見微知著,既知道屯田囤積糧食,又知道韜光養晦的道理。”
這樣的學識,哪怕在朝中,都是“經國之才”,更不用說在這關小堡了。
夜風吹過,傳來流民孩子們的笑聲。
“明遠,你覺得,如果實行按勞分配的話,明年能開墾出多少荒地?”
蕭辰忽然問道。
李明遠想都冇想就答道:“以現在的兩千勞力來算,一人一畝地,明年開春之前,最少也能開墾出三千畝良田。”
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又補充了一句:“但微臣建議,先修建水渠蓄水,以保證豐收,然後以東河為重點,一步一步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