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山河 第132章 各顯神通
各顯神通
養心殿。
前方戰勢吃緊,收到求援信之後,天元帝不得不抽調兵力優先增援沿海三衛。
這麼一來,原本用於和北虜決戰的兵力,一下子又少了不少。
有了上一次失敗的教訓,這次大家都謹慎了很多。
沒有足夠的優勢兵力,兵部和大都督府堅決反對出兵,天元帝心裡同樣沒底。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虞現在是防守有餘,進攻不足。
名義上在冊兵力眾多,可真正能夠動用的機動兵力,卻又非常有限。
同北虜決戰關鍵是騎兵,大虞理論上擁有十萬鐵騎。
其中兩萬騎兵是以小股兵力,分散到帝國各路軍隊中。
這部分騎兵不用指望,分佈的太過零散,根本無法集中起來使用。
作為一個大帝國,大虞的敵人從來都不止一個北虜。
除了冒頭的北虜之外,還要防範鬼方、瓦剌、撒馬爾汗國。
西部、南部同樣不太平,牽製了大虞的不少兵力。
光這些地區,就牽製了帝國三分之一的騎兵。
短時間內,朝廷能夠集中起來的騎兵部隊,除了京營的一萬五千人之外,就隻有遼東的三萬多人。
看似數量是不少,架不住大虞有吃空餉的傳統。
紙麵資料用來鼓舞人心可以,作為掌權者卻不能也跟著被忽悠。
京營的一萬五千騎兵,真實兵力也就一萬上下。
遼東的騎兵水分更大,都是把人和牲口加起來一起計算的。
名義上有三萬多人,實際上也就一萬多精騎。
封建王朝,兩萬多精銳騎兵,已經是一股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
如果能夠把這股部隊用好,再輔以步兵相助,未必不能擊敗北虜和鬼方組成的聯軍。
問題在於大虞還有一個以文禦武的緊箍咒,下麵的將領根本沒法自由發揮。
縱使冠軍侯在生,麵對被捆住手腳的局麵,也隻能徒呼奈何。
在這方麵前線的將領最有發言權,在文官集團崛起前,同草原部落交手大家就沒吃多少虧。
偶爾心血來潮,還能跑去草原上劫掠一番,改善一下生活。
包括現在如日中天的北虜,當年也隻能匍匐在大家腳下瑟瑟發抖的小蝦米。
後麵朝廷逐漸重視邊關防禦,派出了文官督師。
主動出去劫掠草原部落,這種不道德的行為,被嚴令禁止。
在草原上製造矛盾,引導草原人自相殘殺,誰強就打壓誰的戰略,也暫停了下來。
總之,一切以穩定為重,絕不允許在邊疆挑起戰亂。
邊疆太平了十幾年後,雙方的攻守之勢,就發生了逆轉。
原本被大虞欺負的草原人,一下子翻了身,隔三差五的南下劫掠。
從來不被朝廷重視的北虜,更是成為了大虞的心腹大患。
誰都知道存在問題,卻又無能為力。
因為以文禦武的國策,確實壓製了武人勢力,讓皇帝能夠睡上了安穩覺。
即便是九邊將門有藩鎮化的趨勢,還是被拿捏死死的。
“人都到齊了,兵部先說說前線的局勢吧!”
麵對皇帝的問話,兵部尚書易傳良上前一步道:
“陛下,遼東前線的局勢,整體區域穩定。
除了沿海三衛遭到敵人重兵圍攻,兵力略微有些吃緊外,其餘各地都守的滴水不漏。
開戰到現在,除了丟失部分要塞外,所有核心城池全部在朝廷手中。
按照目前的情況持續下去,要不了多久,敵人就會撤軍。
值得注意的是帝國周邊其他勢力,最近也不太平,很有可能會趁火打劫。
尤其是大同一線,鬼方人受到北虜蠱惑,多支部落揮師南下襲擾邊界。
西北地區同樣不太平,瓦剌人趁火打劫,想讓朝廷開放鐵器貿易。
交趾佈政司的情況最嚴重,在侵吞了萬象之後,黎朝的野心越發壯大。
截止到現在,黎朝人已經連續二十年,沒有向朝廷朝貢,野心昭然若揭。
廣南府、鎮安府、思明府等地區,更是飽受土司襲擾之苦。
廣西巡撫多次上奏,希望朝廷能夠加強對西南的控製,以免北虜之禍再現。”
大虞的邊患問題,從來都是要麼不爆發,要麼就是一起來。
倒不是大家相約一起作亂,物理距離上的分割,各方就算想要聯手,也很難協調一致。
除了擺明車馬,同大虞朝對著乾的北虜外,其他各方主要以試探為主。
一旦確定大虞朝真的衰落,那麼四方之敵,都會撲上來把將這個大帝國蠶食掉。
不是大虞能拉仇恨,主要是中原大統一王朝給四鄰的壓力太大。
以黎朝為例,如果不是大虞內部出現問題。
文官為了壓製武將,放棄了交趾。
現在的黎氏王朝,就是交趾佈政司的下屬州府。
搞不好中南半島上,還會增加幾個行省出來。
其他各方的情況也差不多,凡是大虞官方文書上,設立過衙門的地方都是曾經擴張的目標。
哪怕這些機構,大部分都已經名存實亡,朝廷的官方檔案上依舊沒有撤銷。
現在拿不到,不等於未來也拿不到。
先把法理基礎保留著,萬一出現一位中興之主,也可以收複失地。
哪怕是最不喜歡戰爭的文官集團,對擴張同樣充滿了興趣。
反對發動戰爭,隻是反對向苦寒之地發動戰爭。
隻要確定當地的土地適合農業生產,士大夫們就會產生興趣。
政治立場在利益麵前,從來都不值得一提。
“比朕預想中,要好一點。
據錦衣衛傳來的訊息,北虜向這幾方勢力都派出了使者。
一個個都在試探,沒有真的發起入侵,看來北虜的外交能力還有待提高。”
天元帝嘲諷的說道。
在試探就證明這些勢力,還畏懼大虞朝。
真要是無所顧忌,此刻就不是試探,而是直接出兵。
麵對皇帝的嘲諷,內閣眾人很是尷尬,這是先輩們留下來的坑。
曾經大虞是有能力,解決這些不穩定份子的。
怎奈當時處於文武交鋒的最激烈階段,為了把武將打壓下去,文官集團選擇了對外休兵。
這一休兵,就讓那些奄奄一息的異族,有了喘息之機。
等文武之爭結束後,曾經那些不起眼的螻蟻,已經站穩了腳跟。
考慮到戰爭的投入和收益,大家默契的選擇了擱置,把問題留給後人解決。
非常不幸,到了他們這一代,這些擱置的問題開始爆發了。
北虜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