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複山河 > 第37章 耍賴的皇帝(盟主加更)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複山河 第37章 耍賴的皇帝(盟主加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耍賴的皇帝(盟主加更)

禦花園。

“案子查到了哪一步?”

散步中的天元帝,隨口詢問道。

遼東大敗的內幕被挖出來後,文官們沒法繼續揪著決策失誤說事,連噴軍製改革的人都少了很多。

嗡嗡嗡的聲音少了,耳根子清靜下來的天元帝,最近心情一直都不錯。

“陛下,經過我們對相關人員的審問,發現壓下軍情急報的是遼東都師段文宏的師爺。

此人在遼東大戰之後,就已經不知所蹤。

就連他的家眷親族一百餘口,也在兩個月前,突然從蘇州消失不見。

除了此人之外,沈陽衛也向遼東兵備道、遼東巡撫衙門上報過,隻是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

顧遠鬆的話,讓跟在後麵的幾名閣臣心驚肉跳。

大虞對民間控製嚴密,隻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可以隨意出入,普通人想要出縣必須開具路引。

北虜就算能夠收買一名師爺,也沒有能力把觸手伸到帝國腹地,把當事人家中一百餘口悄然無息的轉移離開。

發生了這種事,肯定是帝國內部有人配合。

更糟糕的是從時間上看,家眷轉移時間和遼東決戰時間幾乎是同步的。

必然是有人提前泄露了情報,讓北虜提前有了準備。

才發動自己在帝國內部的暗子,策劃了後續的一係列行動。

負責製定作戰計劃,實施計劃的人,都有嫌疑。

被牽扯到的遼東巡撫衙門和遼東兵備道,更是嚴重瀆職。不排除裡麵有人勾結北虜。

龐閣老和徐閣老最是尷尬,前麵他們還逮著遼東大敗狠噴,轉頭才發現迴旋鏢打到了自己身上。

遼東巡撫和遼東兵備道都是清流黨的乾將,此時都成了遼東大敗的主要責任人。

不光這兩人要完蛋,放走逆賊全族一百餘口的地方官,同樣難辭其咎。

繼續深入追查下去,還不知道多少清流黨人牽扯其中。

說他們背叛大虞,那多半有些冤枉。

可他們的一些行為,確實和遼東大敗扯上了關係。

隱約之間,龐亨升覺察到不對勁。

怎麼線索,全是指向他們清流黨的。

清流黨魚龍混雜不假,可主要活動地方還是南方和京師,在北邊任職的官員並不多。

遼東發生變故,最應該牽扯其中的應該是遼東派和晉黨。

這種大案,朝堂上下都在一旁盯著,錦衣衛是不敢栽贓陷害的。

“陛下,老臣建議徹查遼東巡撫衙門和遼東兵備道。不管牽扯到了誰,都要一查到底。

任何人膽敢通敵賣國,都罪不容誅!”

龐亨升率先開口道。

局勢越是不利,就越要主動出擊。

反正他不相信遼東巡撫和遼東兵備道會勾結北虜,隻要不是通敵叛國,那麼事情就有迴旋的餘地。

對清流黨來說,官員的個人能力可以出問題,但政治立場絕對不能錯。

這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如果有人勾結北虜,那麼他就不再是清流黨人。

“那就先查吧!”

停頓了一下後,天元帝隨即問道。

“關於衛所軍田流失的問題,你們可想好了方略?”

真正的重頭戲來了,現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支援清查軍田是一回事,要拿出方案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隻是嘴炮,無論結果如何,都不需要承擔責任。

一旦上升到具體方案,就變成了親自參與,一言一行都是需要負責的。

“陛下,衛所情況複雜,牽扯到了太多的曆史遺留問題。

宣宗朝時期,為了展示對士人的優待,朝廷默許了讀書人中了舉人之後,可以帶著耕種的軍田脫離衛所。

如果要清查的話,這部分怕是不好定性!”

成國公景國良一開口,就把事情推向了**。

當年朝廷宣宗皇帝允許士人帶軍田離開,本質上還是為了打壓武將。

同時擁有財權、人事權、指揮權的大都督府,權力上能夠和內閣並駕齊驅。

文武製衡下的平衡,在宣宗這位文皇帝看來,還是太過危險。

萬萬沒有想到,就這麼一道口子,導致了衛所製度的衰敗。

見到士人可以把軍田變成私田,武將們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到了瓜分軍田的盛宴中。

上下一起行動,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麼禍禍。

軍田被瓜分之後,衛所戰鬥力徹底糜爛,家丁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在帝國穩定時期,些許的山賊土匪、民亂,武將的家丁就給解決了。

天下太平,誰也不想多事,日子就這麼繼續過了下去。

一直到邊患再起,大家才意識到情況不妙,重新關心起了衛所製度。

先帝朝就曾徹查過衛所,怎奈阻力太大,最後以失敗告終。

“成國公,這有什麼不好定性的。

既然是宣宗陛下允許的,那麼就放過這部分,追查其他的軍田下落即可!”

徐閣老笑嗬嗬的說道。

拋開這部分土地不問,調查的阻力直接減半。

除了九邊的衛所,還有一定戰鬥力外,其他地區的衛所就是一群農夫。

很多千戶、百戶,現在過的日子,就和民間的廂長、裡長差不多。

朝廷真要是下定決心清查,這些人是很難阻止的。

“徐閣老的提議不錯,隻是你可曾想過,衛所半數以上的軍田都是這麼流失出去的?”

興國公秦世彪的問話,一下子讓眾人繃不住了。

半數以上的軍田,這資料可是要捅破天。

“興國公,這太誇張了吧!

我朝建立以來,衛所纔出了多少舉人進士,怎麼可能帶走如此多的軍田?”

左光恩不屑的說道。

糊弄一下文官就算了,想要嚇唬他,那是找錯人了。

真要是軍田都落入文人之手,那麼守著寶山的武將在乾嘛?

彆的事情可以不在乎,涉及到自身利益,誰會輕易讓步。

“公公這和人數沒有關係。

普通軍戶,可沒有能力供養一名讀書人。

衛所中能夠考中舉人、進士的,出身大都不低。

這些將門選擇武轉文,自然是能帶走的,都給帶走了。”

秦世彪淡定的解釋道。

甩鍋給文官集團,這是勳貴們定下的策略。

武轉文的時候帶走了多少田產,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

……

“朕有些聽明白了,你們爭論的焦點,無非是軍田被誰拿走了。

在這裡吵架,肯定是吵不明白的。

大虞一共有493個衛、2593個所,以及315個守禦千戶所。

那麼你們就商量著分配一下任務,各自負責清查一部分衛所。

涉及到曆史遺留問題,朕也不打算深入追究,隻要交出軍田就既往不咎。

倘若負隅頑抗,直接按《大虞律》處置。

眾卿皆是國之棟梁,衛所軍田涉及大虞的生死安危,朕在這裡拜托諸位了!”

說完天元帝直接給眾人行了一禮,完全不給大家拒絕的機會。

(本章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