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釘 第122章 挖角與反製
初秋的寒意,悄無聲息地滲透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對於“釘刺”科技的每一位成員而言,這個秋天所帶來的,遠不止是天氣的轉涼,更有一股來自商業戰場上凜冽的、充滿針對性的寒流。這股寒流的源頭,直指雄心勃勃的“寰宇資本”,以及其幕後那位深諳資本運作、手段老辣的掌舵人——徐天。
徐天的進攻,如同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甫一開場,便是迅疾而猛烈的快板,不留絲毫喘息之機。在他的一手推動下,“寰宇”產業賦能事業部正式掛牌成立,這不僅僅是一個新部門的建立,更是一個明確的戰略訊號:寰宇將大舉進軍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廣闊藍海,與早已在此領域深耕並建立起口碑的“釘刺”科技,形成正麵競爭。而這第一波攻勢,徐天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商業競爭中最為經典,也往往最為有效的一招——大規模、高強度的精準挖角。
高薪,是撬動人心最直接的槓桿。寰宇開出的價碼,極具侵略性,往往是原薪資的一點五倍乃至兩倍。職位,是滿足職業抱負的華麗台階,“技術專家”、“高階總監”、“專案負責人”等誘人頭銜被慷慨地賦予。福利,是錦上添花的溫柔陷阱,從頂格的五險一金繳納比例,到遠超行業標準的專案獎金、補充商業保險,乃至高階健身房會員和帶薪年假,無一不在展示著資本巨鱷的雄厚實力與“求賢若渴”的姿態。
這波挖角浪潮,不僅精準地瞄準了“釘刺”的核心技術團隊與市場拓展部門,連聯盟內的其他幾家成員公司也未能倖免,一時間,整個生態圈內人心浮動,暗流洶湧。
在“釘刺”內部,影響開始悄然顯現。一些入職時間不長、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和長遠發展前景尚存疑慮的年輕員工,最先開始動搖。茶水間、休息區,竊竊私語的內容,開始更多地圍繞著“寰宇開多少”、“那邊發展空間是不是更大”展開。就連一些並肩作戰多年的核心團隊中,也彌漫開一種微妙而壓抑的氣氛。信任,這根維係團隊戰鬥力的最堅韌紐帶,正在承受著來自外部的強力拉扯。
最沉重的一擊,來自沈浩技術團隊。一名跟隨沈浩近三年,在幾個關鍵專案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骨乾工程師,在對方兩倍薪資和“技術專家”頭銜的雙重誘惑下,最終遞交了辭呈。訊息傳開的那天,整個技術部的空氣彷彿都凝固了。沈浩將自己關在辦公室裡許久,出來時,眼角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與失落。這不僅是一個優秀技術人才的流失,更像是在團隊緊密的防線上,撕開了一道清晰可見的口子,對士氣的打擊是無形卻深刻的。
“薇姐,這是今天收到的第三份辭職信了。”喬娜步履略顯急促地走進林薇的辦公室,將幾份密封的信件輕輕放在寬大的辦公桌上,她的聲音裡帶著掩飾不住的憂心,“都是技術部和市場部的骨乾,入職都在一年到兩年之間。‘寰宇’這次挖人,針對性非常強,專挑我們專案攻堅階段的關鍵人物。”
林薇抬起頭,目光掃過那幾份刺眼的白色信封,臉上並未顯現出喬娜預想中的波瀾。她平靜地伸出手,將信件拿到麵前,卻沒有立刻開啟。人才的流動,在快速迭代的科技行業本是常態,她早已習慣。但如此集中、如此具有戰略針對性的挖角,其目的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補強自身。徐天的意圖**而明確:通過釜底抽薪,迅速削弱“釘刺”的研發與市場核心能力,甚至不惜打亂其正在進行的重要專案節奏,從而在競爭起點上就建立起不對稱的優勢。
她沉吟片刻,指尖在光滑的桌麵上輕輕點了點,隨即清晰地下達指令:“按照正常流程,迅速、專業地為他們辦理離職手續。感謝他們過去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強調好聚好散的原則。”她知道,此刻任何不理智的挽留或情緒化的反應,都隻會加劇剩餘員工的不安,甚至可能損害公司在行業內的聲譽。
然而,防守絕非她的風格。話音未落,林薇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語速加快:“同時,喬娜,你立刻著手去做兩件事,優先順序最高。”她身體微微前傾,顯示出對接下來任務的極度重視,“第一,立刻協同各部門負責人,梳理出公司所有核心崗位和關鍵員工名單,進行全麵的流失風險評估。我要看到具體的名字、崗位價值、替代難度以及他們可能麵臨的誘惑分析報告。”
“第二,”她頓了頓,確保喬娜能跟上她的思路,“基於風險評估報告,連夜擬定一份針對核心員工的‘特殊激勵計劃’草案。這份計劃不能是空中樓閣,要實在,要能直擊痛點。重點考慮幾個方麵:首先是股權激勵,拿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期權池分配方案;其次是專案分紅,對於核心專案,可以設立即時性的、可觀的利潤分成;最後是額外的培訓與發展機會,包括與頂尖高校合作的高階研修班、國際行業會議的參與名額等。方案要快,內容要具體,要讓員工看到公司願意與他們共享發展成果的誠意和決心。”
林薇深知,在真金白銀和職業前景麵前,僅僅依靠創業情懷和團隊感情來留人,是脆弱且不現實的。她必須構建起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利益共享與事業共同體機製,讓核心員工意識到,留在“釘刺”,不僅是堅守一份工作,更是在共同投資一個確定性強、回報豐厚的未來。
但僅僅被動防禦,無異於坐以待斃。林薇的字典裡,從來沒有“被動”二字。她必須有所反擊,要在徐天精心佈置的棋局上,落下自己的棋子,打亂對方的節奏。她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夠精準切入、直擊要害的反擊點。
這個機會,很快便在喬娜強大而高效的人脈網路中浮現出來。喬娜通過多種渠道交叉驗證後,向林薇彙報了一個關鍵情報:“寰宇”新成立的產業賦能事業部,由於在徐天的強壓下追求急速擴張,內部管理已然出現了混亂。專案攤子鋪得過大,流程銜接不暢,導致交付壓力巨大,客戶投訴開始增多。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些被高薪“撬”過去的原“釘刺”員工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完全出於自願,更多的是在獵頭頻繁的電話攻勢和高額薪水的誘惑下做出的衝動決定。他們過去之後,卻發現“寰宇”的企業文化與其熟悉的“釘刺”開放、協作、技術驅動的氛圍格格不入,層級森嚴,官僚氣息初顯,而且工作強度遠超預期,幾乎到了透支健康的程度。其中少數人,已經通過私人渠道流露出悔意與去意。
資訊就是武器。林薇迅速分析了這些情報,一個“精準反製”與“輿論側擊”相結合的組合拳策略,在她腦海中清晰成形。
她首先啟動了“精準反製”行動。她讓喬娜親自負責,以高度保密的方式,逐一、謹慎地接觸那些在“寰宇”待得並不如意,且掌握著一些能反映“寰宇”內部管理混亂、專案推進困難等非核心但具有說服力資訊的原“釘刺”員工。接觸的策略並非簡單的“策反”,而是以關懷和理解的姿態進行安撫,傾聽他們的困惑與不滿,並含蓄而明確地傳遞一個資訊:“釘刺”的大門,始終向曾經的家人敞開。如果他們願意回來,經過必要的專業評估後,公司不僅歡迎,並且承諾不會降低其原有待遇,甚至可能根據情況予以適當的穩定激勵。這一手“回馬槍”,目的極為深遠:若能成功挽回部分經驗豐富、熟悉公司業務的人才,無疑是對自身實力的補充;即便不能立即召回,也能通過這些“內部訊息源”,持續掌握“寰宇”的動態,更能在心理上動搖對方軍心,讓那些被挖去的員工感受到“孃家”的溫暖與包容,從而加劇“寰宇”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另一方麵,林薇啟動了“輿論側擊”方案。她找到了負責市場與品牌戰略的張揚,向他明確了此次輿論引導的核心要求:不直接攻擊、不惡語相向,而是要以建設性的姿態,站在行業高度和客戶利益角度,進行理性發聲。在張揚的精心策劃下,一係列深度文章、行業評論和專家訪談內容被快速生產出來,通過合作的行業關鍵意見領袖(kol)、專業財經及科技媒體渠道陸續發布。
這些內容的標題,諸如《數字化轉型深水區:如何選擇真正懂行的合作夥伴?》、《警惕智慧製造改造中的“大躍進”陷阱》、《價格戰之外,什麼纔是衡量數字化服務價值的核心標尺?》等,看似中立客觀,探討行業共性話題。但在行文之中,卻巧妙地植入了經過模糊化處理的案例細節,暗示某些依托資本優勢強勢進入新領域的巨頭公司,雖然市場聲量浩大,報價極具侵略性,但由於缺乏對傳統行業的深度理解和經驗積累,內部管理流程僵化甚至混亂,很可能導致專案延期、爛尾,或者最終效果遠低於預期,從而引導市場客戶,尤其是那些正處於數字化轉型關鍵期的傳統企業客戶,進行更為冷靜和理性的思考。
這些舉措,如同太極推手,看似柔和迂迴,沒有正麵衝撞,卻每一招都精準地擊打在“寰宇”新事業部當前最致命的痛點上——管理磨合期陣痛、專案交付能力存疑、行業認知深度不足。一時間,在幾家頗具影響力的行業論壇和企業家社群中,關於“寰宇是否真的懂製造業?”“其低價策略能否保證後續服務質量和持續創新?”“選擇數字化轉型夥伴,是看資本實力還是看行業積澱?”的質疑聲開始悄然出現、逐漸發酵。
徐天很快便察覺到了這股悄然升騰的暗流。他坐在位於頂樓的寬敞辦公室裡,聽著幕僚彙報近期市場上出現的微妙輿論轉向,以及事業部內部反饋的、個彆迴流苗頭,嘴角習慣性噙著的那抹自信微笑,微微收斂了幾分。他確實沒有料到,林薇的反應會如此迅速,而且手段如此刁鑽老練。她沒有選擇在人才價格上進行硬碰硬的抬價血拚——那正是他憑借資本優勢最希望看到的局麵——而是采取了這種更高階的“軟對抗”,從內部人心和外部輿論兩個維度進行滲透和瓦解。
這讓他對那位年輕女ceo的評價,不由自主地又調高了一分。欣賞之餘,是更加冰冷的決斷。林薇和她的“釘刺”所展現出的韌性、智慧與成長潛力,讓他清晰地意識到,這個對手,必須在其羽翼未豐之時,儘快、徹底地解決掉。否則,假以時日,必成心腹大患。
辦公室的落地窗外,城市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勾勒出冰冷而現代的輪廓。商場如戰場,沒有硝煙,卻同樣殘酷。徐天與林薇之間的博弈,在這看似平靜的水麵之下,已然暗潮洶湧,較量正變得愈發激烈而深刻。每一方都在調兵遣將,每一刻都可能醞釀著新的風暴。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人才與市場的爭奪,更是一場關於理念、路徑與未來的全麵戰爭。而第一百二十二章的序幕,才剛剛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