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釘 第78章 成長的煩惱
正如林薇所預見的,巨大的聲譽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是一場洶湧的浪潮,考驗著“釘刺”這艘剛剛加固的小船的每一個鉚釘與每一張風帆。如果說之前的成功是順風順水的航行,那麼此刻,他們正駛入一片既充滿機遇又暗藏漩渦的未知海域。
“釘刺”的辦公室彷彿一夜之間被注入了過量的活力。原本寬敞的辦公區域迅速被新增的工位填滿,空氣中彌漫著新列印簡曆的油墨味、頻繁響起的電話鈴聲以及一種混雜著期待與不安的喧囂。為了應對雪片般飛來的專案需求,人事部門在喬娜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近乎瘋狂的招聘行動。簡曆如潮水般湧來,麵試從清晨排到日暮,會議室裡總是傳出關於候選人評估的討論聲。團隊規模在極短時間內像發酵的麵團般迅速膨脹,從原先精乾的三十人團隊,激增至近八十人的規模。嶄新的辦公桌上很快擺滿了屬於陌生麵孔的文具與盆栽,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朝氣的臉龐上,寫著對未來的憧憬,也帶著不同過往的烙印。
然而,快速擴張的副作用,如同潛藏在潮水下的暗礁,在表麵的繁榮之下悄然顯現,並迅速而猛烈地撞擊著這艘航船。
首當其衝的是企業文化的稀釋與衝擊。曾幾何時,“釘刺”內部彌漫著一種扁平化、充滿創業激情和高度互相信任的“家”文化。老員工們習慣於為了一個創意爭得麵紅耳赤,然後又能在深夜加班後勾肩搭背地去吃宵夜;決策流程短,溝通成本低,每個人都像是船上不可或缺的水手,清楚知道航向且願意為之傾儘全力。但如今,這種氛圍被迅速衝淡。新員工們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異,他們身上帶著前一家公司的行事烙印和截然不同的處事習慣。其中不少人更習慣於關註明確的kpi指標、嚴謹的工作流程和清晰的職位邊界。他們無法理解老員工為何會為了一個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而激烈辯論,也難以認同那種基於信任而非嚴格製度的“主動加班”。一種無形的隔閡開始出現,老員工覺得新人“缺乏歸屬感”和“算計得太清”,而新人則覺得老員工“過於隨意”和“不夠專業”。
緊隨其後的是專案質量的明顯滑坡。公司的核心力量——那些資深的老員工們,此刻疲於奔命。他們每個人往往需要同時負責好幾個專案,精力被極度分散,像被不斷拉長的橡皮筋,失去了原有的彈性和專注度。而新人雖然充滿乾勁,但經驗不足,對公司的產品理念、技術積澱和客戶需求理解尚淺,需要時間和實踐來磨合。這種青黃不接的狀態,直接導致了交付成果開始良莠不齊。客戶那邊開始傳來一些不滿的聲音,甚至出現了幾次不大不小的投訴。一次關鍵客戶的方案宣講會上,一位新近被提拔的專案經理,因為對自家產品的核心技術細節理解不足,在客戶一連串專業的追問下顯得手足無措,最終啞口無言。會議室裡的空氣幾乎凝固,最後還是坐在後排的沈浩黑著臉,強行壓下怒火,起身用他特有的、略帶技術宅風格但邏輯極其清晰的語言,勉強挽回了局麵。那一刻,沈浩感到的不僅是尷尬,更是一種對技術純粹性被輕視的憤怒。
更為棘手的是,隨著人員增多,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呈幾何級數急劇上升。曾經暢通無阻的協作渠道開始淤塞,無形的“部門牆”開始悄然壘砌。技術部的工程師們私下抱怨市場部的同事“不懂技術瞎承諾”,為了拿下合同什麼功能都敢答應;市場部則反唇相譏,認為技術部“固步自封”、“缺乏市場意識”,不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而新招募的銷售團隊,為了快速簽單證明自己,有時會未經充分內部溝通就胡亂答應客戶的一些個性化需求,這讓後方負責具體執行的技術和產品團隊苦不堪言,矛盾的火藥味在日常的摩擦中日益濃烈。
最終,在一個重要的專案上,積累的矛盾徹底爆發。
一個由新人主導、旨在快速響應市場的專案,為了追趕激進的進度,專案經理在巨大的壓力下,心存僥幸地跳過了一些必要的內部測試環節,試圖搶時間上線。結果,專案上線後不久,便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底層邏輯bug,導致客戶的核心業務功能癱瘓數小時,投訴電話如同警報般直接打到了林薇的私人手機上。
林薇當機立斷,緊急召集了所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召開專案複盤會。會議室內,氣氛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那位闖禍的新人專案經理,在巨大的壓力下,第一反應不是檢討自身,而是試圖推卸責任,言辭閃爍地指責測試部門反饋不及時、流程不清晰;測試部門的負責人立刻拍案而起,拿出郵件記錄和流程規範進行反擊,強調對方是完全無視既定流程、違規操作;負責技術的沈浩聽著雙方越來越偏離事實的爭吵,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爆發,他猛地站起來,痛斥這種為了速度而犧牲質量、毫無責任心的行為,言辭犀利,絲毫不留情麵;而喬娜則忙著在各方之間周旋,試圖安撫情緒,讓討論回歸理性……一時間,會議室裡吵成一團,各種聲音混雜,如同喧鬨的菜市場,昔日的默契與信任蕩然無存。
“夠了!”
林薇猛地一拍桌子,清脆的響聲如同驚雷,在嘈雜的會議室裡炸開。
全場瞬間安靜下來,落針可聞。所有人都停下了動作,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主位上的林薇。她的臉色鐵青,平日裡溫和而堅定的眼神此刻銳利得像刀子一樣,緩緩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那目光彷彿能穿透表象,直視內心。
“推卸責任?互相指責?這就是我們‘釘刺’擴張之後學會的新工作方式嗎?”林薇的聲音不高,卻帶著冰冷的重量,敲打在每個人的心上,“出了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想著如何同心協力去解決,而是先忙著怎麼把自己摘乾淨?看看你們現在的樣子!”
她拿起桌上那份漏洞百出、記錄著這次失敗的專案報告,重重地摔在桌子中央:“如果這就是我們團隊膨脹後交付的水平,如果這種工作態度就是我們所謂的‘成長’,那我不得不說,我們不如趁早關門大吉!彆等著客戶用腳投票,把我們徹底罵醒!”
她的怒火,並非源於失控的情緒,而是源於對現狀的痛心和失望,這種清晰傳遞出的失望,比單純的憤怒更具震懾力。所有人都低下了頭,或麵露羞愧,或陷入沉思。
“從現在開始,所有進行中的專案,流程全部打回重審!沒有例外!”林薇開始下達指令,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喬娜,你立刻牽頭,聯合各部門負責人,在一週內製定出更嚴格、更細致的專案管理規範和清晰的問責製度!秦悅,你的財務團隊加入專案評審委員會,所有專案的成本效益評估和財務風險審核必須前置!沈浩,所有對外輸出的技術方案,無論大小,必須由你本人,或者你書麵指定的核心技術骨乾最終簽字確認,否則一律無效!”
她略微停頓,讓這些指令被充分消化,然後丟擲了更重大的決定:“另外,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公司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組織架構調整。撤銷原來完全扁平化的小組製模式,設立明確的業務事業部,初步規劃為科技事業部、消費事業部等;同時,設立獨立的技術研發中心、運營支援中心。明確各部門的職責邊界,梳理清晰的彙報關係,劃定權責利!”
這套方案,清晰地標誌著“釘刺”將從一個充滿彈性、依賴個人能動性的創業團隊,向一個結構更清晰、管理更規範、但也必然更層級化的成熟公司轉變。這是林薇在深思熟慮後,認為必須邁出的一步。
決定一經正式宣佈,在公司內部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波瀾。
許多老員工感到強烈的不適應和失落。他們懷念過去那種靈活自由、可以直接找林薇或沈浩溝通的氛圍,覺得現在條條框框變多,束手束腳,失去了創業公司的“靈魂”。張揚就私下找到林薇,帶著不滿抱怨道:“薇姐,這樣搞下去,感覺我們越來越像那些我們曾經瞧不上的大公司了,層層彙報,流程繁瑣,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而新員工也同樣感到困擾,他們原本期待一個高效的環境,卻感覺新製定的流程有些繁瑣,反而降低了決策效率。
就連支援規範流程的沈浩,內心也充滿了矛盾。他理解製度化管理的必要性,能夠避免再次發生那種因無序而導致的嚴重錯誤,但他更擔心過度管理和層級審批會扼殺技術團隊最寶貴的創新活力和探索精神。他在一次技術團隊內部會議上,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為了流程而流程”的擔憂。
林薇清晰地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阻力,這比她預想的還要強烈。但她內心深處知道,這是公司成長必經的陣痛,是無法繞行的階段。“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她反複告誡自己和核心團隊,“以前我們人少,可以靠人情、靠默契、靠共同的理想來管理;現在團隊規模擴大了,人員背景多元了,業務複雜了,就必須依靠清晰的製度和流程來保障效率和質量的底線,這是組織能力建設的核心。”
她頂住壓力,以強大的意誌力強力推行改革。
她親自麵試,從行業內招募了兩位經驗豐富、能力被證實的中層管理者,分彆擔任新設立的科技事業部和消費事業部的負責人,有效地分擔了喬娜在業務管理上的巨大壓力。
為了促進跨部門交流和學習,避免因架構調整而導致團隊割裂,她推動設立了每週一次的“技術沙龍”和“案例複盤會”,鼓勵知識共享和經驗教訓沉澱。
同時,她也沒有完全放棄扁平化結構帶來的靈活性和創新激勵。她保留了受到老員工歡迎的“專案擂台”機製,鼓勵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員工,無論新老,都可以毛遂自薦,牽頭成立小型團隊,去探索和落地創新專案,給予種子資金和支援。
改革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陣痛和不理解。有幾位非常早期加入、卻無法適應這種規範化管理變化的老員工,在猶豫和掙紮後,最終選擇了離職。看著他們遞交辭呈時複雜的神情,林薇心中充滿了不捨和心痛,這些人是與公司一同走過最艱難歲月的老兵。但她也深知,在這個關口,她不能因為個人情感而動搖改革的決心。她尊重了他們的選擇,並為他們舉行了送彆會。
她知道,公司就像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要成長,要變得更強壯,就必須經曆蛻變的痛苦,這是成長的代價,也是走向成熟的階梯。
就在組織架構調整初步完成,新的流程和製度開始運轉,公司的日常運營逐漸重回正軌,整體效率和質量出現回升跡象之時,細心的林薇卻敏銳地注意到了沈浩身上不同尋常的變化。
他變得更加沉默,甚至在管理層會議上也常常一言不發,常常一個人待在實驗室裡直到深夜,似乎隻有那些冰冷的程式碼和複雜的電路才能給他慰藉。對於新架構下要求他必須頻繁參與的各種專案評審會、預算審議會,他表現出明顯的抗拒和不適,有時會藉口技術攻關而缺席。一次,在關於一個他認為“缺乏技術前瞻性”但經過財務和市場部門測算、商業回報非常可觀的專案最終評審會上,當該專案被投票批準通過時,沈浩竟然一言不發,直接起身離席,留下了滿會議室錯愕的眾人。
林薇意識到,技術和商業之間那與生俱來的、在某些層麵難以調和的矛盾,並未因公司的規模壯大和組織結構的完善而消失,反而在新的、更規範的環境下被凸顯和放大了。而沈浩的內心,這位公司技術靈魂的掌舵者,似乎正在經曆著一場遠比業務挑戰更為劇烈、更為深刻的風暴。這場風暴關乎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關乎技術人初心在商業洪流中的位置,也關乎他個人在未來“釘刺”中的角色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