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浮世釘 > 第71章 新引擎啟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浮世釘 第71章 新引擎啟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啟辰科技”

總部的

28

樓會議室裡,落地窗外的陽光被雙層

low-e

玻璃過濾得柔和而明亮,恰好鋪滿長約八米的會議桌

——

桌麵是整塊進口的雪花白大理石,倒映著天花板上錯落有致的環形燈帶,科技感與輕奢感在空間裡達成了巧妙的平衡。桌旁兩側,一邊坐著

“釘刺”

團隊的核心成員,林薇穿著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裝套裙,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公文包的金屬扣,眼神沉靜地掃過對麵

“啟辰”

的高管們;另一邊,ceo

李總坐在主位,鬢角帶著幾縷不易察覺的白發,雙手交疊放在桌前,目光落在桌中央那份藍金色封皮的合作協議上,氣氛莊重得連呼吸都彷彿慢了半拍。

當林薇接過啟辰法務遞來的鋼筆時,指尖觸到筆身冰涼的金屬質感,她深吸一口氣,在協議末尾

“乙方代表”

處簽下自己的名字

——

字跡工整卻不失力度,一筆一劃都像是在為

“釘刺”

的未來錨定方向。簽完字,她起身與李總交換檔案,兩人的雙手在半空相握:李總的手掌寬厚,力道沉穩,帶著老一輩企業家特有的厚重感;林薇的手則纖細卻堅定,掌心因些許緊張微微發熱。

“合作愉快,林總。”

李總率先開口,聲音裡帶著曆經商場多年的從容。“合作愉快,李總。”

林薇回應道,視線掃過台下

——

沈浩坐直了身子,眼底藏不住興奮;張揚悄悄比了個

“耶”

的手勢,又趕緊收斂;喬娜和秦悅則相視一笑,緊繃的肩膀終於放鬆。下一秒,掌聲從會議室的角落開始響起,先是稀疏的幾聲,很快便彙成熱烈的浪潮,裹挾著壓抑已久的期待,在寬敞的空間裡回蕩。

林薇握著那份還帶著油墨清香的協議,心裡忽然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這不是

“釘刺”

第一次簽下大額合同,卻遠比任何一次都更讓她觸動

——

從前,無論是

“蔚風”

專案還是其他小合作,“釘刺”

始終像一艘獨自在風浪裡顛簸的小船,連尋找盟友都要小心翼翼;而這一次,她代表的不僅是自己的團隊,更是

“釘刺”



“啟辰”

這兩個力量的正式聯手,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

協議上的金額數字刺眼而龐大,比

“蔚風”

專案的總預算高出近三倍,秦悅昨晚覈算時還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但林薇比誰都清楚,這筆錢的分量遠不及它背後的戰略意義:啟辰作為國內頂尖的技術驅動型車企,從不輕易與第三方營銷團隊深度合作,這次選擇

“釘刺”,本身就是對

“釘刺”

能力的最高認可。更重要的是,這是

“釘刺”

在寰宇集團長達半年的封殺後,第一次公開與行業頭部企業聯手

——

就像在密不透風的黑屋裡,終於撬開了一道透光的縫隙,是向寰宇宣告

“我們沒被打垮”

的最有力宣言。

“林總,期待你們的精彩表現。”

李總鬆開手,笑容裡帶著明顯的期許,但林薇敏銳地捕捉到他眼底一閃而過的審視

——

她知道,啟辰內部並非沒有質疑聲,有人覺得

“釘刺”

剛經曆寰宇的打壓,未必有能力承接

“星辰”

這樣重要的專案;也有人擔心,一個以創意見長的團隊,能否吃透車企的技術邏輯。李總頓了頓,語氣加重了幾分:“‘星辰’對我們至關重要,它是啟辰衝擊高階市場的關鍵一步,不容有失。”

林薇迎上他的目光,沒有多餘的客套,隻吐出四個字:“必不負所托。”

聲音不高,卻帶著斬釘截鐵的堅定

——

她想起過去幾個月,團隊在資金緊張時依然堅持打磨技術、優化創意,想起沈浩為了研究車企架構熬的無數個夜,想起張揚帶著團隊跑遍十幾家

4s

店做調研,這些付出,都是她底氣的來源。

當天下午,專案代號

“新引擎”

正式啟動。“釘刺”

的辦公室裡,原本還帶著幾分輕鬆的氛圍瞬間被擰緊,每個人都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進入了高速運轉的狀態。林薇在全員大會上把專案目標寫在白板上,紅色的馬克筆勾勒出

“星辰”

的輪廓:“各位,這不僅是一個合作專案,更是‘釘刺’的翻身仗。啟辰要的不是傳統的廣告營銷,而是能讓‘星辰’真正走進使用者心裡的方案

——

我們必須先懂它,才能讓彆人愛它。”

她太清楚,麵對啟辰這樣的技術型企業,那些靠噱頭、靠流量的傳統營銷套路毫無勝算。如果隻停留在

“引數多牛”“設計多酷”

的層麵,“星辰”

隻會淹沒在眾多新能源車型裡,無法凸顯它的獨特性。林薇的思路很清晰:必須深入到

“星辰”

的核心,挖掘出它獨一無二的

“靈魂”——

那是技術引數背後,能與使用者生活產生共鳴的東西。

為此,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團隊核心成員直接派駐到啟辰的研發中心和工廠,進行為期一週的封閉式沉浸體驗。“不要帶著‘營銷者’的身份去,要把自己當成‘星辰’的第一批使用者,當成啟辰的工程師。”

出發前,林薇特意叮囑道。

啟辰的研發中心位於城郊的產業園,遠離市區的喧囂,整棟大樓都彌漫著科技與嚴謹的氣息。沈浩一踏進研發中心的實驗室,眼睛就亮了

——

這裡擺放著

“星辰”

的電子電氣架構模型,藍色的線路燈光勾勒出複雜的脈絡,工程師手裡的平板上,實時跳動著算力平台的執行資料。對沈浩來說,這簡直是

“技術愛好者的天堂”,他幾乎是立刻就紮進了

“星辰”



eea(電子電氣架構)和智慧座艙係統裡,跟在啟辰的資深工程師張工身後,問題一個接一個地丟擲來。

“張工,‘星辰’的集中式架構比傳統分散式架構,在資料傳輸效率上能提升多少?”“算力平台的峰值算力能達到多少

tops?支援多工並行處理時,會不會出現卡頓?”“目前軟體生態的短板主要在哪些方麵?是應用數量不足,還是互動邏輯不夠流暢?”

張工一開始還帶著幾分

“應付合作方”

的客氣,可聊到深處,他發現沈浩對汽車電子架構的理解遠超預期,甚至能精準地指出當前係統的幾個痛點。兩人越聊越投機,從實驗室聊到食堂,從午休時間聊到傍晚下班,沈浩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連吃飯時都在琢磨

“如何讓軟體更好地適配硬體”。有一次,為了驗證一個互動邏輯的優化方案,兩人在實驗室裡待到了深夜,直到保安來提醒鎖門,沈浩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

他後來跟同事開玩笑說,那幾天連做夢都在跟

“星辰”

的係統

“對話”。

另一邊,張揚帶著創意團隊駐紮在啟辰的工廠和體驗中心,他們的任務是

“用感官感受‘星辰’的每一寸肌膚”。在總裝車間,張揚和設計師們站在生產線旁,看著一塊塊零部件被精準地組裝成完整的車身,手指輕輕撫過剛下線的

“星辰”

車門

——

內飾用的是進口

nappa

真皮,經過特殊的鞣製工藝,觸感柔軟卻不失韌性,湊近聞能聞到淡淡的皮革清香,沒有刺鼻的化學氣味。“這個氣味處理得很好,使用者坐進來會有安全感。”

張揚一邊說,一邊讓設計師把這點記下來。

他們還專門體驗了

“星辰”

的氛圍燈係統:在不同場景模式下,燈光能切換出

256

種色號,亮度調節精準到

1%。張揚坐在駕駛座上,讓工程師調出

“夜間模式”——

儀表盤的亮度自動降低,氛圍燈變成柔和的暖黃色,既不刺眼,又能營造出溫馨的氛圍。可當他切換到

“運動模式”

時,燈光瞬間變成充滿活力的紅色,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你們有沒有覺得,”

張揚忽然開口,指著車內的中控屏,“這些功能都很先進,但總像隔著一層

——

就像你麵對一台精密的機器,知道它很厲害,卻沒辦法跟它‘交心’。”

旁邊的設計師小王點點頭:“是啊,我剛才坐後排,明明空間很大,卻沒有‘想在這裡待久一點’的感覺,不像家裡的沙發那樣讓人放鬆。”

張揚若有所思地摸了摸方向盤,心裡漸漸有了答案:“星辰”

缺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設計,而是一個能與使用者產生情感連線的

“支點”——

它需要從

“一台好車”,變成

“一個懂你的夥伴”。

一週的沉浸體驗結束後,“釘刺”

和啟辰的核心團隊在啟辰總部召開了總結會。會議室的白板上貼滿了大家的筆記和照片,投影儀上迴圈播放著

“星辰”

的技術引數和設計細節。啟辰的產品經理王經理坐在一旁,手裡拿著筆,眼神裡帶著幾分審視

——

他原本以為,“釘刺”

的團隊會隻談創意,沒想到一開口就是實打實的技術洞察。

沈浩第一個發言,他手裡拿著平板電腦,調出自己整理的技術分析圖,眼神裡還帶著未褪去的興奮:“‘星辰’的硬體基礎遠超同級彆競品,尤其是它的集中式電子架構

——

相比傳統的分散式架構,資料傳輸效率提升了

40%

以上,再加上峰值算力達到

200tops

的算力平台,這意味著它具備持續進化的能力,就像給一輛車裝了‘可升級的大腦’。”

他頓了頓,話鋒一轉:“但問題也在這裡

——

目前的軟體生態和使用者體驗設計,完全沒有發揮出硬體的優勢。比如智慧座艙的互動邏輯,還是沿用傳統的‘選單式’操作,使用者要找一個功能得點三四下;再比如第三方應用,隻有基礎的導航和音樂,這麼強的算力,卻隻用來‘跑引數’,太浪費了。”

沈浩的話一針見血,王經理握著筆的手頓了頓,悄悄在筆記本上畫了個圈。

緊接著,張揚站起來補充:“從設計角度看,‘星辰’的外觀和內飾都很出色,不管是流線型車身還是細節處的縫線,都能看出用心。但就像我們體驗時感受到的,它缺少一個‘情感錨點’。使用者買的不隻是‘出行工具’,更是‘生活場景的延伸’——

他們希望在車裡能放鬆,能工作,能陪孩子玩,而‘星辰’目前的設計,還沒觸碰到這些需求。”

他舉起手機,展示了幾張團隊拍的照片:“你們看,這是我們在體驗中心拍的,使用者坐進來第一反應都是‘好酷’,但沒有一個人說‘我想在這裡待一下午’。”

張揚的話剛落,王經理忍不住點了點頭

——

其實啟辰內部也討論過類似的問題,市場部甚至提出過

“場景化營銷”

的想法,但始終沒能找到清晰的方向。現在被

“釘刺”

的團隊一語道破,他忽然有種

“豁然開朗”

的感覺。

林薇坐在主位,認真聽著每個人的發言,手裡的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等沈浩和張揚都講完,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紅色的馬克筆,在白板中央寫下了一行字

——“不止於車,更是你首個智慧移動生活空間(smart

bile

living

space)”。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的核心策略。”

林薇轉過身,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語氣堅定,“我們要淡化冰冷的引數對比,把重點放在‘星辰’如何重新定義使用者的出行和生活體驗上。”

她指著白板上的字,進一步解釋:“大家想想,‘星辰’的超大算力,不是為了在發布會上跑分,而是為了支撐更流暢的多屏互動

——

比如你在中控屏選好電影,後排螢幕能自動同步;是為了更自然的人機互動

——

你說‘我累了’,車能自動切換到‘小憩模式’,座椅放倒、空調調到

24

度、播放白噪音;是為了更個性化的場景模式

——

商務人士需要‘會議模式’,一鍵投屏、靜音、調整座椅角度;有孩子的家庭需要‘親子模式’,後排播放動畫、氛圍燈變柔和、自動鎖定車窗。”

“而它的硬體優勢,最終是為了支撐更豐富的第三方應用生態。”

林薇繼續說道,“我們可以開放

api

介麵,讓開發者為‘星辰’定製應用

——

比如健身

app

能聯動座椅做按摩,辦公軟體能同步電腦檔案,甚至外賣

app

能直接把取餐資訊推到中控屏。這樣,‘星辰’就不再是一台孤立的車,而是一個連線萬物的‘超級終端’,是使用者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話像一顆石子,在會議室裡激起了層層漣漪。沈浩眼睛一亮

——

這個策略完美契合了他對

“軟體適配硬體”

的設想;張揚也忍不住點頭,這正是他想要的

“情感連線點”;啟辰的王經理更是頻頻點頭,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會議室裡原本有些嚴肅的氛圍,瞬間被熱烈的討論聲取代,有人舉手提問

“小憩模式的具體引數怎麼定”,有人提議

“可以做個使用者調研驗證場景需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

——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許久,終於找到了通往光明的方向。

幾天後,林薇帶著團隊向李總做正式彙報。當她闡述完

“智慧移動生活空間”

的核心策略,以及具體的落地計劃時,一直認真傾聽的李總忽然

“啪”

地一聲拍在桌子上,桌上的檔案都被震得微微晃動。“就是這個感覺!”

李總的聲音裡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他站起身,走到林薇麵前,語氣誠懇:“林總,不瞞你說,我們啟辰內部為了‘星辰’的定位,討論了快半年,市場部、研發部、設計部吵了無數次,卻始終沒能提煉出一個清晰的方向。沒想到,你們隻用了一週的時間,就抓住了‘星辰’最核心的靈魂!”

他拿起桌上的方案書,翻了幾頁,繼續說道:“這個策略,既突出了我們的技術優勢,又抓住了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比單純喊‘高階’‘智慧’要實在得多。林總,我沒看錯你們,‘釘刺’果然有過人之處!”

得到李總的認可,整個團隊都鬆了一口氣。方向既定,龐大的專案機器立刻全速開動起來,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像精密的齒輪一樣,緊密咬合,推動著

“新引擎”

緩緩轟鳴。

沈浩帶領技術團隊,每天準時到啟辰的研發中心報到,與張工的團隊進行無縫協作。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優化

“星辰”



ui\\/ux

設計

——

原來的界麵佈局過於複雜,使用者需要多次點選才能找到核心功能,沈浩團隊重新設計了界麵邏輯,把

“場景模式”

放在首頁最顯眼的位置,一鍵就能切換;按鈕的大小和間距也做了調整,確保使用者在駕駛時能輕鬆操作。同時,他們還在緊鑼密鼓地開發三個核心場景模式的

de:為了讓

“小憩模式”

的體驗更舒適,沈浩和工程師們反複除錯座椅的放倒角度,從

120

度到

150

度,測試了十幾種方案;為了讓

“親子模式”

更受孩子喜歡,他們還特意聯係了兒童教育機構,挑選了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動畫和兒歌。

除此之外,沈浩還牽頭製定了

api

介麵的開放計劃

——

他們梳理出了導航、影音、座椅控製、空調調節等

20

多個核心介麵,計劃分兩批開放給開發者。為了吸引更多優質開發者,沈浩還提出了

“開發者扶持計劃”:不僅提供詳細的開發文件和技術支援,還會舉辦

“星辰開發者大賽”,對優秀的應用給予現金獎勵和官方推廣資源。“隻有讓更多開發者參與進來,‘星辰’的生態才能真正活起來。”

沈浩在團隊會議上說道,眼裡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張揚的創意團隊則圍繞

“我的星辰生活”

這一主題,策劃了一係列內容

campaign。他們首先篩選了一批與

“生活場景”

高度契合的

kol:科技領域的博主

“數碼老周”,以專業、客觀的測評風格圈粉無數,擅長拆解技術背後的使用者價值;生活領域的博主

“李慢慢的家”,專注於家居和生活美學,能把

“智慧空間”

的概念與日常場景結合;親子領域的博主

“王媽媽育兒記”,粉絲多為有孩子的年輕父母,對

“親子模式”

的需求感最強。

張揚親自帶隊與

kol

溝通,不是簡單地

“下達任務”,而是與他們共創內容指令碼。比如與

“李慢慢的家”

合作時,他們一起構思了

“週末短途旅行”

的場景:李慢慢帶著家人開著

“星辰”

去郊外,途中用

“會議模式”

處理了工作郵件,到了目的地後,用

“小憩模式”

在車裡休息了半小時,晚上還在車裡用

“影音模式”

播放了電影。“我們要讓使用者看到,‘星辰’不是遙不可及的‘高科技產品’,而是能真正融入生活的‘夥伴’。”

張揚對團隊說道。

除了

kol

短視訊,張揚團隊還在開發一款線上

h5——

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定義理想中的車載場景:選擇座椅的顏色和材質、調整氛圍燈的色號、新增喜歡的功能(比如

“咖啡提醒”“路況播報”),甚至可以上傳家人的照片,設定成中控屏的桌布。“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星辰’的場景模式也應該是‘私人定製’的。”

設計師小王在討論

h5

方案時說道,這個想法得到了團隊的一致認可。

線下,張揚團隊還在籌備

“星辰生活館”

體驗中心

——

他們選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商場,租下了近

200

平米的空間,計劃把體驗中心分成三個區域:“辦公區”

擺放辦公桌和投影裝置,展示

“會議模式”

的便捷性;“休憩區”

佈置成溫馨的客廳風格,重點體驗

“小憩模式”;“親子區”

則放滿了繪本和玩具,讓家長和孩子能直觀感受

“親子模式”

的貼心。“我們要讓使用者走進來,就像走進了自己的‘移動小家’,而不是冷冰冰的

4s

店。”

張揚在考察場地時,對設計師說道。

喬娜則承擔起了專案管理和資源協調的重任。她製作了一份詳細的甘特圖,把整個專案拆解成

128

個具體任務,每個任務都明確了負責人、截止時間和交付標準。每天早上,她都會召開

15

分鐘的同步會,瞭解各個團隊的進度;遇到資源衝突時,她總能第一時間協調解決

——

比如設計團隊需要技術支援製作

h5

原型,喬娜立刻聯係沈浩,調配了兩名工程師協助;當

kol

的拍攝時間與啟辰的車輛排程衝突時,她又多方溝通,最終協調出了合適的時間視窗。

秦悅則像一個

“管家”,緊盯著每一個子專案的預算和成本。她製作了一份動態預算表,每天更新各項支出:kol

的合作費用、h5

的開發成本、體驗中心的裝修費用……

一旦某個專案的支出超出預期,她就會及時與負責人溝通,尋找優化方案。比如張揚團隊原本計劃邀請

5



kol,預算超出了

10%,秦悅就建議

“重點合作

3

位頭部

kol,再搭配

2

位潛力新人”,既保證了傳播效果,又控製了成本。“專案要做好,但錢也不能亂花,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秦悅在預算會議上說道,她的嚴謹和細致,讓整個專案的資金使用始終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而林薇,作為整個專案的

“總控”,則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領航員,每天穿梭在各個模組之間。早上,她會先到沈浩的團隊,看

“場景模式”

de

的除錯進度,提出

“座椅放倒的速度可以再慢一點,避免使用者不適”

的建議;中午,她會和張揚一起討論

h5

的設計細節,提醒

“要簡化操作步驟,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下午,她會和喬娜、秦悅開會,梳理專案進度,解決遇到的問題;晚上,她還會把當天的工作筆記整理成文件,發給團隊每個人,明確第二天的重點任務。

有時候,團隊成員會看到她在辦公室的走廊裡快步走過,手裡拿著厚厚的資料夾,眼底帶著淡淡的疲憊,卻依然精神飽滿地與每個人打招呼。有一次,沈浩加班到深夜,看到林薇的辦公室還亮著燈,透過門縫,他看到林薇正對著電腦上的專案進度表,眉頭微蹙,手裡的筆在紙上寫寫畫畫。那一刻,沈浩忽然明白,“釘刺”

能走到今天,不是運氣,而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始終衝在最前麵的

leader。

然而,巨大的壓力和超負荷的工作量,還是像潮水一樣,漸漸顯露出了副作用。專案啟動後的第三週,一場跨部門會議上,因為一個中控屏首頁的動效設計,張揚的創意團隊和沈浩的技術團隊爆發了激烈的爭執。

“這個漸變加縮放的動效,實現起來需要呼叫大量的算力,會影響整個係統的流暢度!尤其是在同時執行導航和音樂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卡頓!”

沈浩的聲音提高了幾分,手裡拿著測試報告,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必須簡化,用基礎的淡入淡出效果就夠了!”

“簡化?簡化了還有什麼靈魂!”

張揚猛地站起來,指著螢幕上的設計稿,臉色有些漲紅,“這個動效是整個界麵的‘點睛之筆’,使用者開啟螢幕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星辰’的精緻和流暢。你現在讓我簡化,就像給一幅畫擦掉了最精彩的部分,視覺衝擊力大打折扣!使用者要的就是這種‘絲滑’的體驗,不是冷冰冰的‘能用就行’!”

“使用者要的是‘流暢’,不是‘花裡胡哨’!如果動效導致係統卡頓,反而會影響使用者體驗!”

沈浩也不甘示弱,向前走了一步,兩人的目光在空中交彙,帶著幾分火藥味。

旁邊的團隊成員都屏住了呼吸,有人想開口勸和,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

——

之前也有過幾次小摩擦,但都沒有像這次這樣激烈。會議陷入了僵局,原本計劃討論的後續任務,也被擱置在了一旁。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傾聽的林薇忽然開口,聲音不大,卻帶著一種安撫人心的力量:“停止無意義的爭論。”

她的目光先看向沈浩:“沈浩,我需要你在明天早上之前,給出一個詳細的評估報告

——

實現這個動效需要的具體算力、開發時間,以及對其他功能的影響程度,包括最壞情況下的卡頓概率。”

然後,她又轉向張揚:“張揚,你和你的團隊做一個

a\\/b

測試的預期方案

——

分彆用理想版動效和簡化版動效,模擬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體驗,預估兩種方案的使用者點選率、停留時間和滿意度。”

林薇頓了頓,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明天早上九點,我要看到這兩份可量化的方案,而不是情緒化的爭執。我們做決策的依據,是資料和使用者需求,不是‘我覺得’。”

她的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兩人之間的火氣。沈浩深吸一口氣,緊繃的肩膀放鬆了些許,點了點頭:“好,我今晚就做評估報告。”

張揚也坐回了座位,雖然臉色還有些難看,但還是低聲說道:“我會讓團隊儘快出

a\\/b

測試方案。”

會議結束後,辦公室裡的氛圍依然有些沉重。沈浩留在會議室裡,開啟電腦,調出

“星辰”

的算力模型,開始逐行計算動效所需的資源;張揚則帶著設計師回到工位,連夜修改測試方案,甚至還打電話給幾個使用者,詢問他們對動效的看法。兩人都知道,林薇的

“冷靜”

背後,是對專案的嚴格要求,也是更大的壓力

——

他們必須用資料證明自己的方案是對的,更要確保最終呈現給使用者的體驗是完美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新引擎”

在磕磕絆絆中依然保持著強勁的推進勢頭:沈浩團隊的

“場景模式”

de

已經完成了內部測試,使用者反饋遠超預期;張揚團隊的

kol

短視訊已經拍攝完成,正在進行後期剪輯;“星辰生活館”

的裝修也進入了收尾階段,預計下週就能對外開放。

林薇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看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流,心裡忽然湧起一陣感慨。她想起幾個月前,“釘刺”

麵臨資金鏈斷裂、核心成員流失的困境,那時她甚至懷疑過,這個團隊能不能撐下去。而現在,“釘刺”

不僅活了下來,還承接了

“星辰”

這樣重要的專案,即將與行業巨頭寰宇正麵交鋒。

她知道,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寰宇的

ceo

徐天,是出了名的

“狠角色”,他絕不會坐視

“釘刺”

與啟辰聯手,更不會容忍

“星辰”

威脅到寰宇的市場地位。之前的封殺隻是開胃菜,接下來,寰宇很可能會動用更多資源,從技術、市場、供應鏈等各個方麵進行打壓。

林薇輕輕握緊了拳頭,目光望向遠方

——

夕陽的餘暉灑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她知道,前方的道路必然充滿風浪,但隻要整個團隊像現在這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釘刺”

這艘小船,就一定能在與寰宇的

“巨艦”

交鋒中,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路。

“新引擎”

已經啟動,轟鳴的聲響裡,藏著

“釘刺”

的希望,也藏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硬仗。林薇深吸一口氣,轉身走回辦公室

——

還有很多工作等著她去做,她不能有絲毫懈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