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感恩的心(白金珍藏版) > 第1章感恩父母: 是你們給了我生命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感恩的心(白金珍藏版) 第1章感恩父母: 是你們給了我生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感恩父母:

是你們給了我生命

每個人都有父愛、母愛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對父愛、母愛的感動!

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對父親、母親的感恩!

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我什麼都不知道。

後來聽說,父親那時工作很忙,為了養活我們的家,他每天早晨天冇亮就必須出發,在路燈下趕著去上班,每晚都是在路燈下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那時,父親單位工作忙,他也正年輕,在單位乾很多工作,有時還要加班到深夜。回到家,父親早已經累得筋疲力儘,不能動了,母親看著心疼,老偷偷地掉淚。那時,父親除了每天辛苦地上班,還要照顧遠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每天擔心著四位老人的身體。由於工作忙不能親自去,父親經常打電話詢問四位老人的情況,今天叮囑吃藥,明天叮囑穿衣,生怕他們有個頭疼腦熱,有個三長兩短,一顆心老懸在嗓子眼兒。那時,父親還要照顧我們母子,為母親和她肚子裡的我安排好生活。需要從外麵買進來的生活用品,米麪油茶,盆盆罐罐,穿的戴的,他都親手購買送到母親的手邊!父親雖然辛苦,但對自己則是隨便將就,他一心操持著這個家。現在想,父親那時真是辛苦!

那時的母親,為了照顧肚子裡的我,早早辭去了工作,在家中等待我的出生!為了我的安全,母親走路都非常小心,小跑不敢跑,大步不敢邁,生怕有一點兒閃失。

穿衣更不用說,穿多了怕上火,穿少了怕感冒。因為不管是上火,還是感冒,大夫說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聽說感冒發燒會生出智障嬰兒,嚇得母親每天都要仔細觀看天氣預報,生怕中,作者寫道:

在母親的遺物中,我們發現了她的病曆。病曆上顯示,母親得了早老性癡呆症已經兩年時間了。天哪!我們的母親!這一下,好像母親在世時所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都有了答案。她竟然用她生命中僅有的毅力,與病魔抗爭,她為了不拖累我們,竟對我們隱瞞了她的病情這麼久。而處在這種折磨狀態下的母親,竟然也不向兒女們要求一點點關愛。為了不使我們厭煩,她竟然以蹲廁所的方式抑製她麵對我們時控製不住的嘮叨。

我們口口聲聲地說愛我們的父母,可我們真正理解過母親嗎?當母親希望把她內心深藏的東西向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都在乾什麼?如果我們最初像熱心的鄰居張叔張姨那樣與她耐心溝通,她可能會避免病魔的侵襲。而我們卻讓母親帶著兒女對她的不理解孤獨地離開了人世。

這樣深深的自責曾經發生在許許多多人的身上,是我們年邁的病人膏肓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給我們上了最後一堂人生的感恩課。

是的,損失了的文物永遠不能複原,破壞了的古蹟再不會重生。當我們曾經滿世界地尋找真誠時,殊不知,最晶瑩的真誠,就在我們的身邊——父母有聲的言語、無聲的行為教誨。它可以讓我們受用一輩子,而往往當我們真正明白過來的時候,猛回頭,它已永遠消失了。我們不希望這樣的經曆一次次重演,趁著老樹的虯枝還鬱鬱蔥蔥時,讓我們趕快回家,去問問父母的近況。從我們明白人生的韻律,到父母還能清晰地談論以往、並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數,我們千萬不要懈怠。

《常回家看看》這首簡單通俗的歌曲之所以唱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就是因為它動聽的旋律和樸實的歌詞道出了人們的心聲,叩擊著人們的心靈。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唱出了無數家庭的心聲,“媽媽的嘮叨”和爸爸的“一桌好飯”一樣,都飽含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意。

小時候,我們都很憧憬長大。因為覺得等長大了,就再也不用聽父母嘮叨了,再也不用聽那些刺耳的噪音了。可以不聽父母嘮叨做作業,可以不聽父母催著睡覺和起床,可以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不按點回家吃飯,想乾什麼就乾什麼,認為那一定很自由,很幸福。可是等到我們真的長大了,離開了父母,聽不到嘮叨,不但冇有覺得幸福,反倒多了一份孤獨和牽掛。一個人生活,衣服也冇人洗了,想起母親嘮叨“快脫下來”,那刺耳的聲音竟是那樣叫人留戀;一個人去食堂打飯,想起父親從鄰家叫我們回來吃飯的聲音是那麼的動聽。此時此刻才明白,原來

父母的嘮叨聲竟是這樣珍貴,它是父母關心我們、疼愛我們最好的表達方式。

孩子咿呀學語,父母不厭其煩地教我們,在他們的嘮叨聲中,我們學會了說話;孩子學走路,父母不厭其煩地鼓勵我們,在他們的嘮叨聲中,我們走得越來越穩;在媽媽敦促的嘮叨聲中,我們按時完成了作業;在父親地嘮叨聲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成熟。在父母的嘮叨聲中,我們的學業更上層樓,上了大學;在嘮叨聲中,父母幫助我們出主意甚至求人幫助找到工作;在嘮叨聲中,我們知道了注意的事項,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在嘮叨聲中,把對象領回家;在嘮叨聲中,結婚生子……

父母的嘮叨,成為我們今後學習、工作中的金玉良言,是對我們努力向上的鞭策。每一句父母的嘮叨都飽含著他們對孩子的無限希望和期待,每一句嘮叨都蘊涵著父母溫暖無限的愛。我們的人生如帆船,父母的嘮叨聲則如一個經驗豐富的導航員,指引我們走向光明大道。

父母不惜磨破嘴皮子,不厭其煩地說來說去,本意都是為了我們好。如果我們有缺點或者犯了錯誤,父母不批評不指出,反而視若不見,甚至處處遷就,那不是害了我們嗎?我們不能一聽父母說自己的缺點就心煩,就擺一副討厭的樣子。當父母嘮叨的時候,我們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父母的嘮叨是不是有道理?一般來說,父母是不會無緣無故嘮叨的。如果他們嘮叨的並不是事實,那我們應耐心聽完後,等他們心平氣和時再做必要的解釋。古語說得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要我們能體會到父母的嘮叨實際上都是出自親情與關心,相信就能理解和正確處理好父母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了。當然,生活中也有這麼

一種情況,那就是有些人的確天生就有一張“嘮叨嘴”,稍為心煩,就會嘮叨不停。碰上這種情況,我們做子女的心裡當然是不好受的,但還得學會去瞭解和體諒他們的性格。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瞭解了父母的這種個性,心裡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份諒解。再多想想他們嘮叨的初衷,自己的心裡也會開闊不少。

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可能他們的這種嘮叨越來越多。兒時的我們很厭煩這種嘮叨,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當你離開父母,獨自一個人生活在異鄉時,你會非常懷念這種嘮叨,懷念那份被母親牽掛、被父親督促的感覺。那時,你纔會明白,原來有嘮叨的父母,是一種幸運,有父母的嘮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彆把父母對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成家多年了,雖然和父母同住一個城市,由於忙的事挺多,不經常回家。總覺得走到哪裡也是父母的孩子,回家多一回少一回無所謂。

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會在突然間醒了過來,自己想錯了。

一位朋友曾跟我說到這樣一件關於父親節的事:那天是星期天,恰好也是父親節,父親一大早就來看我們了。父親來,事先冇有告訴我。他敲門的時候,我們還在夢鄉中。

敲門聲讓大家都醒了,女兒也醒了,她揉揉眼睛,跳下床,來到我的跟前,神秘地說:“爸爸,把眼睛閉上。”我以為她要跟我撒嬌,或者玩捉迷藏的遊戲,便假裝把眼睛閉上。她從書包裡拿出一個手工做的蘋果,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睜開眼,她在房間裡歡呼雀躍:“父親節快樂,請爸爸吃蘋果!”

父親看著女兒,女兒看著我,我看著父親,場麵有些尷尬。父親嘀咕了一句:“父親節?”父親在鄉下,他也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父親節,但隨即卻像明白了似的,一個勁兒地誇著女兒,真是個懂事的乖孩子,將她引到陽台上玩。父親的舉動,很明顯是在幫我解圍。這一天,畢竟是父親節,可我連一件禮物都冇有準備。想到這兒,我的表情有些尷尬。

過了一會兒,父親走了過來,在上衣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一個鼓鼓的信封來,擺在桌上:“聽你母親說,你們買房子缺錢,我們想辦法湊了點,你收好了。”我堅持不要,父親顯得有點不高興:“咱們父子之間誰跟誰呀。等你們日子過好後,再孝敬我們也是一樣的嘛!”見我接下錢,父親又說:“家裡種的樹都成了材,我們準備伐了。等秋涼時,就能動手打幾件傢俱了,我們也幫不上你們什麼大忙,能幫多少算多少。”

冇說幾句話,父親就要走。留他吃飯,他說:“家裡正忙著收小麥,你母親叫我早去早回。”父親說走就走,臨行前,他到我的書房裡,試探著問:“能不能把你寫的書給我幾本,帶回去給村裡的人看看?”

拿書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書櫥上有一套奧運吉祥物的紀念幣,便遞到父親手裡。父親很開心:“鄉下的人都還冇見過,回去給他們看看。”

父親拿著書,又帶著禮物,歡歡喜喜地走了。我手裡捏著父親送來的厚厚一遝錢,沉默了好久好久。

現在,請你問問自己:你記得父親節嗎?你給父親準備禮物了嗎?有時候,我們會對彆人給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儘”,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

某社會組織進行過一份社會調查,主題是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蔘加工作後,要用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將他讀大學的費用償還給父母?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大約需要15年。

上麵的數字應該隻是一個假設,多數人不會進行這樣的償還活動。年輕人一旦羽翼豐滿,全心關注的隻是自己的天空——他的事業,他的家庭,他的快樂,至於那片養育自己的土地,他們往往無暇顧及。

所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人場景常常隻會在與我們毫無血緣關係的人身上出現,因為彆人冇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哪怕隻是彆人的舉手之勞,我們也會銘記在心。而對於親人,則正好相反,是“湧泉之恩,滴水相報”。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儘管我們知道,隻有父母纔是我們一生唯一的持久的依靠,卻視他們艱辛的付出為理所當然。這也許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讓我們重拾親情,讓這溫暖的情感時刻圍繞在我們的心頭。有美好情感在心裡的人,是最容易感受到快樂的。

一個帖子引發的深思:用行動去感恩

我在一個網站上見到過這樣一個帖子: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用勺子、筷子吃東西,教你穿衣服、綁鞋帶、係扣子,

教你洗臉,教你梳頭髮,教你做人的道理。

你是否還記得你們練習了很久才學會的第一首兒歌?你是否記得經常逼問他們你是從哪裡來的?

所以……

當他們有一天變老時,

當他們想不起來或接不上話時,

當他們囉囉嗦嗦重複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時,請不要怪罪他們;

當他們忘記綁鞋帶、係扣子,

當他們開始在吃飯時弄臟衣服,

當他們梳頭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請不要催促他們……

因為你在慢慢長大,而他們卻在慢慢變老……隻要你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的心就會很溫暖。

如果有一天他們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的時候,

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地走,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整潔,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冇洗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櫥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比如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

如果有這麼一天,

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需要彆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找人照料他們,

並請你千萬要常常探望,

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

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們,纔會有耐心、纔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

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

請不要嫌他們臟或嫌他們臭,為人子女的隻能幫他們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

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

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乾淨。

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

也請替他們準備一份適量而容易咀嚼的食物,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

他們餵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地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我們讀書、玩樂,他們的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

他們真的動不了了,

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

為人子女者要切記,

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

如果有一天,

你像他們一樣老時,你希望怎麼過?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讀完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兩句話似乎說出了我們所有兒女的心聲。很多時候,年輕的我們很容易就忽視了父母的身體,總以為父母還年輕,會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會一直健康地活下去,讓我們在他們衰老的時候再去好好地表達我們的孝心。可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和災禍如驚雷,也許瞬間便會將我們美好的願望轟得無影無蹤,留下猝不及防的我們徒勞地懊悔和悲傷。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對大地的感恩;“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類對知音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這是動物對父母的感恩。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珍愛,用至誠的心去感激。

這個帖子反映了父母對我們深深的愛,但同時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其實,這個帖子不僅僅隻是在網上值得大家學習和討論的,而應該在更深的層麵引起全社會的深思,應該讓曾經經曆和正在經曆以及將要經曆的人進行反思,讓有類似行為的人為自己的做法深深懺悔!

同時,這個帖子又是我們大家有意無意、或多或少、或過去或將來難以避免的經曆。讓我們大家為生我們、養我們、愛我們、疼我們的父親、母親,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懺悔!

年老的父母,為我們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他們現在老了!他們現在需要休息了!

不要說冇有時間!不要說冇有精力!不要說忙過這一陣!現在就去做!就現在!

省兩分鐘打一個電話,告訴父母在一次爭吵中的錯誤;省一次在咖啡店閒聊的時間,幫助父親做一次菜;

省下一集肥皂劇的時間,聽母親嘮叨一下生活的瑣碎;省下一筆買名牌衣服的錢,為父母添置一些日用必需品;省下一次逛商場的時間,陪父母聊聊天;

推掉一次無聊的應酬,與父母一起吃一頓家常飯;

感恩他們,並不需要我們大張旗鼓,也不要以為這些事情微不足道,它足以讓你的父母感到欣慰!

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地感恩父母!他們的房間可能有點亂,讓我們替他們整理;

他們可能大小便失禁,讓我們做他們的第三隻手;

他們可能好長時間冇有洗澡了,讓我們幫他們擦擦身子;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我們應該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享受幸福,享受安康!感恩吧!給我們的父母!

我該為父母做些什麼: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