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 第23章 涿州烽火
戰爭的陰雲,不再隻是地圖上的箭標和驛馬疾馳帶來的文書,而是化作了北平城外日夜不停抬進的傷兵,化作了空氣中若有若無的血腥與焦糊氣,化作了匠戶營裡驟然翻倍、催命符般的軍械訂單。
涿州前線吃緊!朝廷大將耿炳文絕非庸碌之輩,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倚仗兵力與補給的優勢,不斷擠壓著燕軍的活動空間。幾場前哨戰下來,燕軍雖勇悍,但裝備損耗極大,尤其是箭矢與守城器械。
天工院的蒸汽鼓風機和鍛錘早已全力開動,爐火日夜不息,錘聲震耳欲聾。但麵對驟然暴漲的需求,依舊力有未逮。工匠們三班輪倒,吃住都在工棚,眼裡布滿血絲,手上動作卻不敢慢下分毫。以往還有餘裕進行的工藝改進和小型試驗,此刻全部讓位於最直接、最粗暴的生產。
後膛炮專案組的核心成員們,如今分散在各生產線上,成為技術骨乾。他們運用格物堂所學的標準化方法和質量控製意識,努力維持著大規模生產下的基本質量,但內心深處,無不懷念那雖艱難卻充滿創造性的研發時光。李三狗被安排在檢驗組,用他那份對“鐵口火性”的敏感,篩查著一批批出爐的箭簇毛坯,眼神時常望著那已沉寂下來的研發工棚方向發呆。
戰爭的緊迫感,如同勒緊的絞索。
這一日,一隊來自涿州前線的傳令兵,帶著滿身風塵和硝煙氣息,直接闖入了天工院,找到了正在督造一批緊急弩箭的淩雲和郭衡。
“淩先生!郭大人!奉耿炳文將軍之命,前線急需‘星火弩箭’!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為首的隊正語氣急促,臉上帶著戰場特有的焦灼和不容置疑,“另外,耿將軍問,天工院可能仿造朝廷軍之‘旋風炮’(一種小型投石機)?我軍缺少此類遠端壓製利器,守城甚是吃虧!”
“星火弩箭正在加緊趕製!”郭衡連忙應道,“然這‘旋風炮’……我等隻有粗略圖樣,其關鍵機括甚是精巧,倉促間恐怕……”
那隊正臉色一沉:“將軍有令,無論如何,需儘快設法!涿州若失,北平危矣!”
壓力如山。仿造精密投石機,談何容易?光是其扭力彈簧和齒輪組,就需要極高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效能。
送走傳令兵,郭衡愁眉不展。淩雲卻沉默地盯著地上剛剛淬火完畢、猶自溫熱的星火弩箭箭簇,目光閃動。
“旋風炮難造,遠水難救近火。”淩雲緩緩開口,“但或許……我們可用他法,增強遠端打擊之力。”
他猛地抬頭:“郭大人,即刻調集所有庫存‘星火鋼’箭簇,優先供給前線!另外,將格物堂所有學徒、以及後膛炮專案組原班人馬,全部集中到試驗場!”
“先生,這是要?”郭衡愕然。
“改弩!”淩雲言簡意賅,“朝廷的旋風炮打得遠,我等便讓弩箭射得更遠、更狠!”
試驗場上,淩雲麵前擺開了一排各式弩機:從單兵的手弩、蹶張弩,到需數人操作的床弩。
“弩之力,源於弓臂積蓄之勢能。”淩雲對迅速集結起來的學徒和工匠們說道,“欲增射程威力,無非三者:加大弓臂勁力、減輕弩箭重量、優化箭矢外形。”
他拿起一支星火弩箭:“我等的箭簇,堅銳遠超尋常,已然減輕箭重、破甲更強。如今,便在這弓臂和弩身之上做文章!”
“李三狗!”他忽然點名。
“小……小人在!”李三狗一個激靈。
“你祖傳技藝中,可有關於弓弩筋角膠漆複合之法?或增強弓臂韌性、蓄力之秘?”淩雲問道。他知道,許多民間工匠掌握著不為官方記載的秘方和工藝。
李三狗愣了一下,努力回想,遲疑道:“祖上……確有提及一種‘疊筋熱壓之法’,似與尋常不同……還有……還有一種混合了魚鰾、鹿角霜和某種樹汁的膠,據說韌性極佳,耐潮耐腐……隻是具體配比和製法,小人……小人不甚了了,需得試驗……”
“好!”淩雲毫不猶豫,“即刻試驗!所需物料,立刻去尋!郭大人,請全力配合!”
他又看向其他學徒:“你等分組!一組,測算現有各型弩機弓臂之勁力極限與形變,尋找加固或改進之法!”“二組,研究弩機望山(瞄準具)與弩箭飛行軌跡之關係,試製可調節之望山!”“三組,嘗試改進弩機弦路與扳機結構,減少摩擦,力保蓄力無損釋放!”
格物堂的力量再次被調動起來,但這一次,目標無比明確而急迫——為前線提供即時可用的增強型遠端火力。
整個天工院如同一個被狠狠抽打的陀螺,瘋狂旋轉。生產線上依舊轟鳴,而試驗場一角,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技術突擊也在同步進行。
李三狗帶著幾個人,按照模糊的記憶和淩雲的指導,日夜不停地熬膠、疊筋、加熱壓製,試驗著各種配方和工藝引數。失敗了一次又一次,熬得雙眼通紅。測算小組爬在高大的床弩上,用“規力尺”和簡陋的測量工具,艱難地記錄著資料。望山小組則反複測試著不同重量箭矢的彈道……
三天後,第一項突破來自李三狗。一種新的複合弓臂工藝試驗成功!雖然無法大規模量產,但其蓄能比同級製式弓臂提升了近兩成!且韌性更好。
幾乎同時,望山小組也設計出一種簡單的可調節標尺,能根據目標距離進行粗略修正,提升了射擊精度。
淩雲當機立斷,不再追求全麵的弩機改造,而是集中力量,利用新工藝和新材料,緊急改裝了三十張最強的三弓床弩(宋元時期稱為“八牛弩”),並配備了全部可調望山和最好的“星火弩箭”。
這些經過“特調”的床弩,有效射程和穿透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即刻將這三十張弩和配套箭矢,送往涿州前線!交予耿炳文將軍!”淩雲下令。
又過了兩日,就在天工院上下疲憊不堪卻仍在苦苦支撐時,一份來自涿州前線的捷報,以八百裡加急的速度,直送燕王帥府,並抄送了天工院!
“……我守城將士,得‘天工弩’之助,如虎添翼!賊軍架設‘旋風炮’於城外土山,甫一露頭,便被我軍神弩精準狙擊,炮毀人亡!賊將不甘,驅重甲步兵衝城,亦被‘星火弩箭’大量殺傷,甲冑洞穿,潰不成軍!……耿將軍言:天工院雪中送炭,此三十弩,堪抵一營精兵!”
捷報傳來,天工院先是死一般的寂靜,隨即爆發出震天的歡呼!連日來的疲憊、壓力、委屈,在這一刻儘數化為狂喜和自豪!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技藝,在戰場上證明瞭價值!
郭衡激動得熱淚盈眶,捧著捷報的手都在顫抖。李三狗更是傻愣在原地,然後猛地蹲下身,肩膀劇烈地抖動起來——他祖傳的、被視為異想天開的手藝,竟然真的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
淩雲看著歡呼的人群,心中亦是波瀾湧動。但這喜悅中,卻摻雜著一絲更深的思索。
技術的價值,終究要在應用中體現,在需求中升華。戰爭的迫切需求,固然擠壓了前沿探索的空間,卻也逼出了技術應用的極致潛力,並指明瞭最現實的發展方向。
“還不夠。”淩雲的聲音不大,卻讓周圍的歡呼漸漸平息下來。眾人看向他。
“三十張弩,可解一時之困,難改戰役之勢。”淩雲目光掃過眾人,“朝廷有旋風炮,有無數軍械作坊,其力深遠。我等偶得一捷,豈可自滿?”
他走到那台沉寂的蒸汽機模型前,輕輕拍了拍:“戰場需要更遠、更狠、更快的打擊。後膛炮之路,雖遠必行。而眼前之力,亦需精益求精。”
“傳令:基於此次改進經驗,立刻製定《強弩改製要略》,將成熟之法,推廣至各弩機作坊。”“另,集中最好的工匠,成立‘火器研造坊’!暫不圖後膛之巧,先專攻前膛火銃、火炮之改良!以‘星火鋼’鑄銃管,求精求韌;統一彈藥規格,求速求準;改進發火裝置,求穩求可靠!”“李三狗!”“小人在!”“擢你為火器坊副管事,專司火藥配比、彈丸鑄造之改良!你祖上所傳,凡與火、藥、鐵相關之技藝,儘可試驗!”
淩雲的聲音斬釘截鐵,再次為天工院指明瞭方向。從遠端弩箭到火器,這是一次自然的延伸,也是應對當前戰爭形態最直接的選擇。
戰爭的烽火,未能燒斷技術的根苗,反而以其殘酷的方式,為其淬火、塑形。
李三狗激動地領命,眼神中燃燒著前所未有的火焰。他知道,自己真正找到了能夠繼承並光大祖藝的土壤。
而沒有人注意到,在遠處一座瞭望塔樓上,姚廣孝正憑欄遠眺,目光似乎穿過了喧囂的天工院,落在了更遙遠的涿州方向,又彷彿看向了不可知的未來。他的手中,輕輕撚動著一枚烏黑的、似乎是某種金屬製成的奇異念珠。
“烽火淬器,器利則戰凶……”他低聲自語,聲音消散在風中,“然器之所向,終取決於執器之人。淩雲啊淩雲,你可知你手中之火,既能焚敵,亦可燃天?”
涿州的一場小勝,並未能改變整個戰局的艱難。但天工院在這場烽火中的淬煉,卻讓其發展的軌跡,變得更加堅實,也更加貼近這片土地的血與火。
技術的根須,在戰爭的土壤中,紮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