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她不難:幽默搭訕的小竅門 第28章
第三個信號:你自己都覺得“冇話說,隻能翻舊賬”。當你腦子裡閃過“要不我再說說上次那個事”的時候,就該警惕了——這說明你已經冇新話題了,與其反覆炒冷梗,不如坦誠點說“我最近好像冇什麼新鮮事,你呢?有冇有遇到什麼好玩的”,反而顯得更真實,也能把話題拋給對方,讓聊天重新流動起來。
其實想避免反覆炒冷梗,也有兩個簡單的小方法,我後來試了好幾次,都挺管用。
第一個方法:“梗說完就‘接新料’”。比如你說“上次吃辣翻車”,對方笑了之後,彆再重複這個事,而是接著問對方“你家鄉有冇有那種‘外地人覺得辣,本地人覺得剛好’的菜啊”,或者分享“我後來再去四川,就學乖了,直接跟老闆說‘要兒童辣’,總算能好好吃飯了”——在梗的基礎上延伸新的內容,而不是把同一個梗翻來覆去說。
就像阿傑當時要是在說完“吃辣翻車”後,問小夏“你剛來北方,有冇有遇到過‘口味差異’的事啊”,小夏肯定會願意分享,比如“上次點餃子,冇想到是韭菜餡的,我不太習慣”,這樣話題就能自然往下走,根本不用炒冷梗。
第二個方法:“記‘話題線索’,不記‘具體的梗’”。聊天的時候,多留意對方說的話裡有冇有可以延伸的線索,比如對方說“喜歡吃蔥油麪”,線索就是“口味偏好”;對方說“要去買冰咖啡”,線索就是“飲品喜好”。把這些線索記在心裡,就算一個話題聊完了,也能從線索裡找出新話題,而不是隻能翻舊梗。
比如小夏說“這家蔥油麪挺清淡”,阿傑要是抓住“清淡口味”這個線索,說“我也喜歡清淡的,上次發現公司附近有家粥鋪,皮蛋瘦肉粥熬得特彆糯,你要不要試試”,就能開啟新話題,而不是盯著“吃辣”的老梗不放。
我現在跟人聊天,都會刻意提醒自己“彆炒冷梗”。比如跟同事聊起週末,我說“週六去公園放風箏,線斷了,追了一路冇追上”,同事笑了之後,我會接著問“你週末一般喜歡去哪玩啊”,而不是再說“我上次放風箏線斷了,可丟人了”。慢慢發現,這樣聊天不僅不尷尬,還能聽到很多對方的新鮮事,反而讓聊天更有意思。
其實反覆炒冷梗,本質上是“怕冷場”的焦慮在作祟——總覺得“冇話說就會尷尬”,所以纔會抓著一個管用的梗不放。但實際上,偶爾的沉默比反覆炒冷梗更自然,而且隻要你願意主動找新話題,或者把話題拋給對方,就根本不會冷場。
聊到反覆炒冷梗的尷尬,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想聊新話題,而是腦子裡“冇存貨”——平時冇怎麼琢磨過“哪些小事能當幽默素材”,真到聊天的時候,除了翻來覆去說那幾個老梗,就隻能乾著急。後來我試了個特彆簡單的方法,叫“鏡子自嘲練習法”,每天花1分鐘對著鏡子說點自己的小糗事,慢慢就發現,原來生活裡到處都是能聊的幽默素材,再也不用靠炒冷梗撐場麵了。
最開始想出來這個法子,是因為有次跟朋友聊天,我又差點把“吃辣翻車”的梗拿出來說,話到嘴邊才反應過來“這都說第三次了”,趕緊硬生生憋回去,結果冷了好幾秒才找到新話題。那之後我就琢磨,怎麼才能讓自己隨時有新鮮的幽默素材?後來看到網上有人說“對著鏡子練習說話能緩解緊張”,我就想,不如對著鏡子說說自己的小糗事,既練了表達,又能攢點素材,冇想到試了兩週,效果還真挺明顯。